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_现代化理论论文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_现代化理论论文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清季以降,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后继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他们都未能领导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才真正有可能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伟大成绩。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历史与现实的嬗变过程中,坚持毛泽东提倡的实事求是精神,洞悉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艰难历史进程,深刻领会时代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现代工业的新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领会。

一 “现代化”理论是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切入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的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为了全面准确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必须抓住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红线,另外还必须找准理论的切入点,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就是这样一个切入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基于如下理由:

首先,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不仅是个学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而什么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这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 )因此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密切联系现代化建设这个实际,特别是中国的现代化越向纵深发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时候就越要学习其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伟大的现代化运动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导。

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范畴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任何一门科学理论体系,都是通过特定的概念、范畴来把握其认识的对象的,科学对象本身是一个运动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作为反映对象的科学理论体系,必须再现对象本身的客观逻辑,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概念的辩证运动增殖为思想群,从思想群增殖为思想系列,再从思想系列增殖到整个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提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当从哪里开始”。因此,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进程应该与客观现实的历史进程相一致。逻辑起点的确定对于建构整个理论体系具有全局性的决定的意义。

邓小平虽然没有写过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写逻辑”,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却是对社会主义的内部结构和发展的客观逻辑反映。邓小平理论作为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逻辑的主观反映,必有一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具有如下几个科学规定:

其一,它与历史起点大体一致。

其二,它来自最丰富的感性具体。

其三,它包含最基本的内在矛盾。

其四,它蕴涵着各种发展可能的胚芽。

“现代化”这一范畴正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正如余源培先生所说的,“按照《资本论》的逻辑要求,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不应是某种一般原理,而应当是在这种理论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并展现于该理论各个方面的某个基础性概念、范畴。我们认为这一概念、范畴是频繁出现于邓小平著作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范畴揭示了处于世界历史环境大背景中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逻辑。”(注:余源培《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探究》,载《学术月刊》1997年第11期。)

首先,从历史来看,“现代化”问题是近代中国以来一以贯之的主题。发生在中国思想界的“古今中西”之争的实质就是中国社会如何走出中世纪,迈向近现代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描绘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蓝图,邓小平复出后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也就是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可见,对“现代化”的不同理解与模式、方向的选择是历史奏响的主旋律。

第二,现代化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感性事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驱,从政治精英到普通大众,从大洋彼岸到古老的中国,都能触摸到世界现代化浪潮的脉搏。

第三,现代化包含着各种矛盾和各种发展可能。现代化有各种模式,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有苏联僵化的模式,也有富于创造力的现代化。就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来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概念贯穿于其他组成部分中,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到战略步骤,从根本任务到对外关系开放政策,都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矛盾展开。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到了当代中国就同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相联系,我们的现代化不是西式的现代化,其本质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内涵

邓小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作科学分析,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律,建立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的新型发展观,形成了有关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与方法等一系列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要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杂的历史境况与现实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大国进行的,属于后发型的现代化。并且现代化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传统的跃迁,而中华文明是一个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文明,长久的文化积累一方面固然是我们进入现代化的智慧宝库,但也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历史的延续与破坏这一深刻的内在矛盾,要求我们对传统文明进行整合。与此同时,外来思潮不断涌进,世界科技日进无疆。因此,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一个异乎寻常的内外环境中进行的。中西、古今文化各有其可毁,也各有其可誉,因而必须对外来思潮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批判地选择,必须继承我们原有文化的精华,增强民族自信力与凝聚力,开发其深厚的精神力量与内在活力,使之与现代化需要的外来新要素整合,进行综合创新,创建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古人云,“仁者先难而后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证明了邓小平的这一伟大理论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具有如下内涵特征:

其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取向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他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所以,从本质上讲, 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潮流,应该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特征。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的现代化比西方现代化的优越性就表现在共同富裕上,因而克服了西方现代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这一弊病,达到了新境界,这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创获。

其二,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强调科技教育的核心地位。中华民族有重视教育的传统,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开民智,才能固国本,才能成可大可久之业。邓小平深刻洞察世界时代潮流,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具有远见卓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页。)他还说, 全党全面工作重点的转移,“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页。)

尽管西方现代化工业国家也强调科技教育的地位,但他们是以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利益需求来带动刺激科技教育的发展,这是一种畸型的发展观,过分掠夺大自然,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与环境、能源危机,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机,“大地裂为深渊”。而邓小平的科学教育观是以新型的社会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全面的和谐的科学观。

其三,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

发展中国家一些成功的实践表明,现代化必须立足本国实际。马克思主义把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根本点。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页。)我们的现代化既不能照搬苏联的工业化模式, 也不能照搬西方工业化模式,必须创造性地制定本国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选择,战略步骤的制定,战略方法的实施,都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使中国现代化有计划、有控制的进行。改革——发展——稳定的动态平衡,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作为辩证法大师的智慧。

其四,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还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和深刻了解到世界新浪潮,认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373页。)

三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创立的伟大意义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获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成为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南。这一理论的创立具有伟大的意义。其一,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邓小平复出后从民族生存和复兴的要求出发,拨其乱,反其正,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这同百余年来振兴中华的愿望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孙中山、毛泽东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其二,对整个人类文明也将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世界的现代化是从西方起步的,现代化的西方模式传播到世界各国。目前还有许多国家并未完成现代化社会转型,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对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将产生深远影响,将成为他们完成社会转型的重要理论资源。

标签:;  ;  ;  ;  ;  ;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_现代化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