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小学语文在改革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可以说小语教学改革思路是最活跃的,成果是最显著的。
不过,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就大范围来说,阅读教学改革的步子还不够大,办法还不够多,不少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思考。下面,我想就阅读教学,再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一、关于以读为主
在不少课上,老师还是讲得多,提的问题多。这种情况还很普遍,我们应该着力纠正,变“以讲为主”、“以问为主”为“以读为主”,大力提倡“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以议加强读,以练巩固读”。
以读为主,就是要给阅读以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不走过场,把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适当的最低的限度;还要变换形式,即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共读等多种方式的选择,与理解课文内容和领悟表达形式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即着眼于读的不同目的,不同功用,确定恰当的读的方式,并把这些读的方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多读,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读的次数多、时间长就行。进行无目的的机械的重复的读,再多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要解决好读书与理解、读书与提问、熟读与思考的关系,克服那种读归读、问归问、读与问分家的毛病,做到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反复读书。
以读为主,并不排斥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关键是如何在读中提出问题,并以问来促使学生更好地在思考中读书。
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情感的参与。要通过指导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使学生真正产生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感共鸣。
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凡读书必须提出明确的思考目标,要求在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后,再组织讨论、回答。
2.有些问题在讨论时,就以读书作回答。
3.在讨论深入不下去时,可以再读书,经过再思考,然后再继续讨论、作答。
4.在讨论中,已对某个问题有较好的理解时,不要急于转入下一个问题,而是及时地提出朗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自己刚刚获得的认识、体验到的情感,去朗读有关的语言文字。这一条尤为重要,它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关键词、句段以至篇的理解,又可以提高有感情地诵读的表达能力。
二、关于课堂提高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运用最经常最普遍的,并且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应当说,好的适时的问题,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是师生进行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上,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课堂上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大的小的,有思考价值的或无思考价值的,与重点、难点有关或无关的,显得过于频繁和琐碎。而且提出一个问题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指名回答。一个学生没答上来或回答得不完全,既看不到教师启发他重新回答,也不作适当的评价,又叫另一个学生回答。刚有同学勉强地回答出来,下一个问题又提了出来,如此轮番提问。
提出问题时,上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之间没有适当的思维间隙,也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其结果,大多数学生来不及动脑思考,或者即使想了一下也来不及组织好语言表达,必然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学生急于回答,有时语无伦次,啰嗦话多,老师还挺生气,其实是我们老师没给学生思考时间造成的;其二,一些学生由于跟不上趟,索性就不再去想,其结果是不少同学放弃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机会,造成课堂上“一人干活大家看”的局面。
这就给我们一种启示: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上,除了要注意问题的质量外,还要注意提出问题之后,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即使学生回答之后,也要留有一定的时间,或者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做才符合学生边学边想、先想后说、想好了才说的学习思维规律,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三、关于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处在动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或连续流畅,或堵塞停滞,全看教师的积极引导。
1.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发展思维。在听课中,常看到老师安排“质疑”这个环节,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提问题就是思维的开始,在学习中只有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才能发现疑问,提出疑问,才能主动地进行新的探索。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按教学顺序可分为讲前质疑、重难点处质疑、课后质疑等等。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质疑,都要注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零到整、由表及里地认识问题。要重视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训练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是质疑能力形成的过程。经常让学生质疑,就会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那就是平等的关系、合作的关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
2.借助形象,理解语言,发展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有着具体性、形象性的特征,也比较浅显,故形象思维比较活跃,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而从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情感人又是小学语文学科显著的特点。修订后的教材,增加了启发性和趣味性,文章大多图文并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借助形象理解语言,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
3.抓住事物的联系和变化,发展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方法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思维方法的指导体现于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就意味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一般思维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最后得出结论——思维的结果。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结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外在的联系和变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4.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发展思维。实践活动是思维的源泉。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实践活动,无论在听说还是在读写的时候,学生都要进行思考,都在进行思维,多思多想必然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也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四、关于读写结合
这个问题,不是什么新鲜问题,只是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还得再谈一谈。
从目前教学看,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动笔的课为数不多。我们总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其中,阅读教学低效的表现之一就是不太重视学生在课内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理解课文内容,把书面的语言训练挤向课外,致使学生语文基本功不扎实,而课业负担却很重。更多的书面语言训练完全被挤到课外去了,这样做,一是教师无法及时指导、矫正;二是往往有“量”而无“质”;三是挤掉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影响学生课外读书。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调整教学结构,加强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特别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
近来我常常想:如在低年级,读中能不能穿插抄写词语句子、组词写话,有计划地安排做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中高年级,能不能适当安排一些片断练习,比如学习写人的文章,能不能结合课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对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自己也写一段;对课文中事情写得具体之处,也让学生练练把事情写具体;结合文章的精彩处,学生喜爱之处,让学生写上几句,来个小练笔,写点儿心得体会。这样,是不是就把理解语言与积累语言,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呢?
五、关于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识、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照顾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1.教学目标适度灵活。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上限目标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这样做,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了基础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课堂提问分出层次。教师提问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回答某一层次的问题,这样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快,不至于让较差的学生总是坐冷板凳。难度大些的问题,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对其他同学也有所启发。这样会使全体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3.练习设计难易有别。一种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基本题;另一种是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任选题目做,学生就会有各自的收获。
4.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对学生的回答、作业等分别进行评价,尤其是对错误较多的同学,要等他们弄懂并订正后再予评价,使这些同学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以上是我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几个问题的粗浅思考,不妥之处,敬请广大教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