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县人民医院 广西博白 537600
【摘 要】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治疗效果,以为高血压脑出血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5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18例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17例患者采用传统开颅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手术创口小,术中出血量较少,对于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传统开颅术;高血压脑出血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且该病发展迅速,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如何及时有效的进行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开颅血肿清除术[1],优于传统开颅术手术切口较大,手术风险较大,因此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目前已在临床上多个科室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已恢复,安全性高等优势,基于此,笔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了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并将治疗结果与传统开颅术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5例,年龄41~62岁,平均年龄58.3±2.2岁,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35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18例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17例患者采用传统开颅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N(例)年龄(岁)男性(例)女性(例)病程(h)
观察组18 58.5±2.1 11 7 7.4±3.7
对照组1758.1±2.5 10 7 7.6±3.9
Χ2/t值0.514 0.019-0.156
P值 0.611 0.890 0.877
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临床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即使用三维立体CT技术,选择检测图中血肿量最大的层面,以血肿外层距离颅骨内板最近位置作为钻颅孔,使用电钻将颅骨钻开,血肿腔内置入脑穿针,将针芯拔出,使用5ml注射液将少量碎小血凝块吸出[2],确定穿刺针正确置入血肿腔后,将脑穿针拔出,沿之前的穿刺路径置入引流管,继续对血肿部位进行抽吸,抽吸过程中应注意动作尽量缓慢、无阻力、间断,只将患者颅内的血肿清除而不损伤其他正常组织,为了避免患者出现继发性出血或脑损伤,首次清除血肿时不需要将血肿完全清除,抽吸完成后注入3~4ml生理盐水,以避免因血肿清除后,血肿腔内压力下降过快而造成再出血,手术结束后将引流管夹闭1h后再开放,通常情况下首次抽吸血肿量控制在30%~60%,待引流液变为清亮后,注入10000U/2ml的尿激酶生理盐水,夹闭2~4h后再开启,重复上述步骤,每日进行1~2次,待CT结果显示患者颅内血肿部位消除后,移除引流管。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术进行治疗。
1.2.2 临床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作为观察指标,采用NIHSS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进行评价,临床疗效评价,基本治愈: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0%;显效: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6~90%;好转: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45%;无效: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或较治疗前增加,或患者死亡。有效率=(基本治愈患者数+显效患者数+有效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比较
组别 N(例)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观察组18 47.9±6.7 120.8±28.7
对照组17 91.5±11.8 291.5±71.4
t值-13.541-9.379
P值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比较
组别 N(例)治疗前(分)治疗后(分)
观察组18 42.1±5.5 13.4±9.5
对照组17 41.2±5.7 25.2±11.2
t值0.475-3.368
P值0.6380.002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N(例)基本治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有效率(%)
观察组18 4 9 3 2 88.89
对照组17 2 4 6 570.59
Z=-1.962,P=0.050,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上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些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已成为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治疗方法,其在临床治疗中主要具有以下优势:① 对脑组织损伤小;② CT显示下可以直接对血肿部位进行穿刺,可以较早的解除血肿的压迫;③ 治疗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无要求[3];④ 可清除开颅手术所无法处理的深部血肿;⑤ 可通过注入尿激酶加速血肿的清除。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操作方便的特点;同时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进一步说明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5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1990-1991.
[2]胡欣.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9(10):147-148.
[3]高泽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2013,11(1):241-242.
论文作者:何义东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
标签:患者论文; 血肿论文; 脑出血论文; 两组论文; 手术论文; 微创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