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框架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究论文,中国论文,广播电视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产生到成熟,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广播电视媒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也毋庸讳言,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与广播电视媒体相关的学术理论研究不但没有与广播电视媒体及其作品创造的辉煌相映成趣,而是严重滞后,量质双低,以至于在中国,广播电视学长期未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不用说一级学科。这种状况与广播电视媒体及其产业的市场地位和社会地位显然是很不相称的。成熟的产业呼唤成熟的研究。成熟的研究应当有自己清晰的边界和规范的学科研究体系。
一、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范围
2008年之前,广播电视学的研究领域或者属于新闻学,或者属于艺术学。2008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国家标准,“广播与电视”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其下包含“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业务”(包括广播电视采访、写作、编辑等)、“广播电视播音”和“广播电视其他学科”等几个三级学科;而广播电视文学、广播电视音乐等专业的广播电视文艺学又属于“文艺学”的二级学科。上述分类显然没有涵盖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真实范围。在我看来,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范围除了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理论和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艺术外,还应该包括广播电视经营、广播电视管理、广播电视技术、广播电视法规和政策研究等领域。
二、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特点
广播电视学术研究除了应当具有其他学科研究的共同特点外(如客观性、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等),还应当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即:
虚实结合——也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
长短结合——也就是远景研究与短期研究结合。
宏微结合——也就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急缓结合——也就是突发事件研究与常态研究结合。
内外结合——也就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研究结合。
大小结合——也就是大众传播研究与小众传播研究结合。
新旧结合——也就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研究和新媒体音视频研究相结合。
呼应结合——也就是主动的、创新性研究和被动的应时研究、应需研究、应急研究相结合。
三、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体系
所谓体系,在汉语词典里是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按照这个定义,广播电视学术研究体系至少要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我认为,完整的广播电视学术研究体系至少要包含以下三大系统。
(一)基础性研究系统
所谓广播电视学术的基础性研究,就是对广播电视学科甚至广播电视产业的存在或独立不可缺少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研究。就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应当包括三大子系统:
广播电视媒体历史研究系统。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历史、节目制作和传播的历史以及技术发展的历史等。
广播电视媒体理论研究系统。包括广播电视媒体的基本属性和社会功能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基本规律和传播规律与特性研究等。
广播电视媒体管理体制研究系统。包括广播电视媒体管理的组织框架、功能设计、管理方式、法规、政策与制度研究等。
(二)应用性研究系统
所谓广播电视学术的应用性研究,就是指能够促进广播电视学科甚至产业发展和繁荣的现实性和对策性研究。广播电视学术的应用性研究至少包括三个子系统:
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制作研究系统。该系统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制作的规律、技术和方法,提高节目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广播电视内容传播效果研究系统。该系统主要研究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包括广告)传播的社会效果、艺术效果和国际效果以及如何提高内容传播的目的性和精准性。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管理研究系统。该系统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体如何优化组织结构、制度设计、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传播效果综合化。
(三)交叉性研究系统
所谓广播电视学术的交叉性研究,主要是指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与广播电视相关的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多学科研究,旨在拓宽广播电视研究的视野,创新广播电视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广播电视媒介本身就是多种技术合成的结晶,广播电视内容也是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集成,广播电视媒体的功能和运作更是涉及政治、文化、娱乐、经济和社会各个层面。因此,广播电视学术研究不可能是单一的学科研究,必然涉及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法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广告学、调查统计学甚至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目前,随着数字技术、移动技术和音视频压缩与流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学又将诞生两个新的交叉性研究系统:
网络音视频媒体研究系统。该系统主要研究以互联网传播技术为支撑、电脑为音视频信息显示终端的网络音视频的媒体特点、传播特征、节目特性、消费模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等。
手机音视频媒体研究系统。该系统主要研究以卫星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传播技术为支撑、手机为音视频信息显示终端的微型视听媒体的特点、传播特征、节目特性、消费模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等。
四、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原则
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应当遵循其他学科研究共同奉行的“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当遵行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不能脱离国情。广播电视媒体的功能和角色在中国比在其他国家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不管这些功能和角色设定是否合理,都是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对象的客观组成部分。脱离了中国国情,很多研究就可能成为无的放矢的自说自话。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理论和学术研究对现实不能有干预、促进、完善的作用,否则,学术和理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价值将荡然无存。
二是不能脱离实际。和新闻传播学的一切子学科一样,广播电视学也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鲜明特点。这就意味着,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其所依托的产业和市场。离开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实际,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不能脱离国际。广播电视媒体的一大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借助于卫星通讯技术和互联网传输技术,广播电视节目可以无远弗界,随处可用。这种电子媒体的特点并不因国情不同而有所差异。这意味着,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天生的国际传播的特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市场的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也就是说,中国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不仅是人类传播事业的一部分,而且是国际传播市场的一部分。既然如此,过于强调一国的特殊性,不但不利于学术的与时俱进、与世俱进,而且会影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壮大,更不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和传播。因此,与国际广播电视学术界保持及时的、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对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封闭的研究、自说自话的研究、自娱自乐的研究必然如井底之蛙,或如盲人指路,贻害学术,祸连产业。
五、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重点
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领域是广阔的、开放性的,但是,在特定的阶段也应当有一定的重点和倾斜。根据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实际和趋势,以下领域可以成为当下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重点或热点。
一是体制设计。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是国有国营一元体制。客观地说,在政权初建、社会不稳、财力有限、自信心不强的时代,这种与计划经济对应的计划宣传管理体制对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观点在变,产业市场也在变,如果继续遵行几十年前因陋就简搭建的所谓“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四级办”行业管理体制,确实有点刻舟求剑了。近年来,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雷声大雨点小,仅有的一点突破往往是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与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广电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很不适应,甚至已经达到阻碍产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的地步。以中国之大,以中国人之智慧,何事不可思?何事不能试?何事不能成?希望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者能在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设计上早日有所作为。
二是节目创新。凡是去过国外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中国的电视荧屏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荧屏都热闹。凡是了解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市场的人都清楚,中国是世界上电视节目产量或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几乎所有的地球人也都知道,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水平和品牌数量与电视机大国和电视节目生产大国的身份是严重不相称的。中国电视上几乎所有的娱乐节目品牌都是引进或者克隆海外的。可是,克隆的成功与真正的创新的成功,有云泥之别。希望不但有更多的业者,而且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事业中去。
三是国际传播。如果从1941年12月3日开播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日语广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算起,中国人民的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已经有70多年了。但实际上,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一直把国内作为主战场,国际市场一直是可有可无的。可是在今天,卫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促使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已经不能自我画地为牢;三十多年经济改革带来的巨大成果又把中国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而且,中国要想进一步发展,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难以为继;更何况,即使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不想走出去,国际广播电视媒体也会走进来。在无路可退的窘境下,于是,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就像一个害羞的、嗓子有点跑偏的孩子硬着头皮走上国际传播的大舞台,开始了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似的“卡拉OK”。既然国际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那么,国际传播也就是人类传播史上必然经历的体验。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特别重视尊严和渴望被人尊重的文化大国,但是,重视与渴望是一回事,能否实现又是另一回事。而能否实现,不取决于决心和口号,也不取决于金钱和设备,而是取决于传播的内容及其蕴含的价值。毫无疑问,国际传播市场对于中国广播电视业者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对于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者,也是一片崭新的大陆。
四是与新媒体的关系。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对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横空出世,心情复杂,态度各异。漠然者有之,惊恐者有之,敌视者有之,欣喜者有之。心态决定姿态,态度决定方式。不管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喜不喜欢、接不接受,新媒体都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如何处理与新媒体的关系,就不但成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不可回避的一个挑战或机遇,也需要传统的广播电视研究者提供新的思维、新的角度和新的答案。
本文系作者2012年12月21日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标签:广播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