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发展中的对外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对外贸易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7—0059—06
一、对韩国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
1945年8月15日从日本解放出来的朝鲜半岛产业荒废、无自然资源,直到1962年,韩国经济还处于贫困与混乱的状态。1962年,韩国开始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试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中央集权制经济管理的成立期(1962—1981)
1962年开始的五年计划,以打破绝对贫困的恶性循环及建立自足经济为基本目标。这个时期,韩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是: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确保电力、煤炭、铁路、道路等基础产业上,建设水泥、肥料、炼油等骨干产业,以此打开妨碍增长的瓶颈;追求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增长;发展以进口替代与出口主导为主的产业;所需资金主要依赖外国贷款的引进。以上的增长战略实质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了最大限度筹集国内资金,引进并建立了政府主导型金融制度。
初期经济开发计划主要依靠投入劳动力和外资。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剩余劳动力已经枯竭,从而需要转向以提高生产力为主的内涵性增长。不仅如此,因出口主导型工业为主的增长政策导致了工农之间差距的加深,虽然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72—1976)中试图促进农渔村开发的均衡发展(新农村运动),但是最终又把主导产业从轻工业转换到了重化工业。
三个五年计划虽因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而面临重大危机,但还是达到了年均9.7%的增长率。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加快了对钢铁、船舶、非铁金属、机械类、电子、石油化学等重化工业的建设。但是,由于1978—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和1979年的国内政治动乱,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年均增长率下降到5.8%的低增长。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主要通过对货币、信用、利率及对特定产业的贷款等手段来承担企业功能,以此主导民间投资。如果说60年代是中央集权制经济管理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70年代则是因这样的管理体制没能有效地进行调整而诱发了社会不安定和经济的不均衡,进而激化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2.中央集权制经济管理的问题点和中央集权管理的衰落(1982—1991)
全斗焕、卢泰愚政府重视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虽然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历了高通货膨胀和房地产的过热投机,但依赖于当时的低油价、低利率、低汇率,迎来了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济复苏。但是,第五个五年计划也只把出口主导产业从重化工业转变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基本的增长战略没有大的变化。尤其是自1981年末开始的亏损企业的整顿也仍然是通过金融优惠政策完成的。因在此过程中发生的金融风险,1982年实行了银行的民营化和金融改革。虽然经济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7.5%),但经济社会腐败的剧增导致了贫富不均及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1987—1991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卢泰愚政府奠定了由政府主导的中央集权制管理经济转换为民间主导经济的基础。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分配不均问题迫在眉睫,防止房地产投机政策、政府政策的分权、向民间主导型体制的转换、扩大地方政府权限等措施连续出台。这一期间,经济高速增长,国际收支连续3年实现了黑字。与此同时,工人要求与生产力相比更高的工资(1987—1989年期间,工资增长70%),农民要求提高农产品价格,城市平民要求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企业要求更多的政府支持。
3.民间主导经济(1992—)
金泳三政府积极推进了改革开放政策。但是,由于大企业的重复投资而引发的资源的浪费,短期资本在长期项目的投资等原因,导致了流动性的不便和外汇储备额的不足。由于比生产力的增加更快的劳动报酬的上升,银行政策、金融等的政府管理引起的高资本费用,因海外原料和技术引进引起的高物流费用,高房地产价格等高费用低效率的结构,造成了竞争力和生产力的低下,而且因经常收支项目的赤字的扩大等原因,导致了企业和国家外汇的不足。
1996年韩国的前50位大财团全面亏损。1996年末,银行无法收回的债券规模已经超过了14兆元(韩币)。1997年韩宝和起亚等韩国的主要大企业集团相继宣告破产,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金融危机导致海外资本撤出亚洲市场,这些使企业的筹资变得更加困难。随着国内企业筹资的困难,金融亏损的增加,直接恶化企业经营。1997年末,对外部门的外汇不足,外债的急增,特别是短期外债的累积等,最终成为韩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1997年12月18日,韩国的外汇储备额是39.4亿美元,1997年末IMF合计的韩国的总外债为国内金融机关1115亿美元,国内企业434亿美元,公共部门20亿美元,总计1569亿美元,纯外债是526.8亿美元。1997年末,1年以内的短期外债在总外债中的比例达40%,即:①潜在流动性的不足。②最后贷款供给者(如IMF)的角色不在,能力不够。③银行信用度的急落造成了韩国的金融危机。在这种状况下,1998年内在410个金融机关中银行5个、综合金融公司16个、信贷公司10个、保险公司4个、证券公司4个等共倒闭了91个,9个银行被合并。调整金融后也着手于企业结构的调整,辞退了包括5大集团20个公司的55家企业,以及针对5大集团7个行业以解除过度重复投资为名进行了合并与结构调整。
二、韩国贸易的发展和影响
20世纪60年代,自韩国实行经济开发计划以来,贸易增长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增长政策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3年世界银行在《East Asian Miracle》报告书中发表了关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的高速增长,Papanek、Gustav把韩国认定为以政府主导和出口为主的东亚高速增长的典范。
换句话说,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的发展前期,韩国在没有具备完善的生产因素的条件下,仅仅通过利用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源,从海外进口了能源等大部分原材料和用于重化工工业化的机械设备等资本品来生产并出口,取得了经济发展。1965年,韩国与大约59个国家进行了总值达6.38亿美元的贸易,而这仅占世界贸易额的0.2%。在第一、二个经济开发期间的60年代初期,韩国主要从美国和日本进口了原材料(占1968年总进口的46.4%)和消费品(占1968年总进口的25.7%),并生产了初级产品(占1968年总出口的21.3%)和轻工业产品(占1966年总出口的69.07%)出口到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市场。例如,1961年占总进口的65.4%的10大进口品是羊毛、鱼贝壳类、原棉、矿物性燃料、谷物、大豆、木材、橡胶、白糖类、纸浆等。占总出口62%的10大出口商品是铁矿石、重石、生丝、无烟煤、鱿鱼、活鱼、黑铅、夹板、米谷、豚毛。1970年的10大进口品(占总进口的74.6%)是一般机械、谷物、运输用机器、电子机器、石油、纤维丝、木材、纺织品、铁、金属钢,10大出口品(占总出口的81.1%)是纤维类、夹板、假发、铁矿石、电子产品、糕点制品、鞋、烟草、铜制品、钢铁制品等。20世纪70年代韩国贸易总进口的大约50%是原材料,约30%是资本品。进口机械和原材料,出口纤维、鞋等轻工业产品(占总出口的60%左右)和重化工产品。重化工产品的比率渐渐增加,1980年达总出口额的41.8%。相反,1980年,初级产品的出口比率仅占当年出口品的11.7%,从此以后韩国的出口中初级产品的比率非常微小。韩国轻工业产品的比率占了1971年总出口的72.1%,之后其比率继续减少,80年代占46.4%,90年代占38.5%。总出口中轻工业产品所占比率继续急减:1995年为22.5%,2001年为16.2%,2004年为10.15%。20世纪80代以后韩国的主要出口品以重化工产品为主,1985年占总出口的57%,1995年占总出口的72.7%,2004年占总出口的87.2%。
从相对多有变化的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10大出口产品是:1980年为衣类、钢铁板、鞋、船舶、音响机器、人造纤维纺织品、橡胶制品、木材类、影像机器、半导体等;1990年为衣类、半导体、鞋、影像机器、船舶、计算机、音响机器、钢铁板、汽车等;1995年为半导体、汽车、船舶、人造纤维、影像机器、电子应用机器、计算机、衣类、钢铁板、合成树脂;2004年为汽车、半导体、无线通信机器、计算机、船舶、石油制品、钢铁板、合成树脂、影像机器、汽车配件等。
韩国经济发展期间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和日本。美国和日本等3大出口市场占总出口额的比率一直超过50%。10大出口市场比率约为70%。① 至2003年,美国是最大出口市场,在总出口额中占的比率,1970年为47.3%,1990年为29.8%,2001年为21.8%。从2003年开始,中国占总出口额的18.1%,成为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为17.7%,日本为8.9%。2004年韩国的最大出口国——中国占总出口额的19.6%,美国16.9%,日本8.5%。如果把中国香港地区的7.1%也加在中国市场,那么,中国市场在韩国经济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韩国的进口结构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在韩国国内几乎没有原材料生产,所以,从经济发展初期就只能依赖进口。1970年总进口中约52%为原材料,2004年是52%左右。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消费品的进口也没有多大变化,在总进口中所占比率:1976年为13.6%,2004年为10.4%;资本品的进口比率稍有变化呈逐渐增加趋势,1980年为23%,2004年为36.1%,2000年主要进口市场尤其是资本品的进口主要以日本和美国为主,总进口的20%以上一直依赖于日本(除一两次不同)。20世纪80年代以后,韩国10大进口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直是原油,但随着原油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和进口商品的多样化,1980年总进口中原油所占比率为25.7%,2004年为13.3%。20世纪90年代,10大进口商品为原油、半导体、石油制品、纤维,以及化学机械、皮革、计算机、铁钢板、航空机及其零件、木材类,2004年为原油、半导体、石油制品、天然气、计算机、钢铁板、合金铁铣铁、电子应用器材、半导体制造设备、煤炭等。
在韩国的经济开发期间,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市场登场以前,主要进口市场一直是日本和美国。美国、日本等3大进口市场占总进口额的比率一直超过50%,且10大进口市场所占比率为70%左右。② 特别是日本在2000年以总进口额的18.2%仅次于占据19.8%的美国成为第二大进口国,但在大部分韩国经济开发期间日本是韩国的最大进口市场。在韩国的总进口额中,1970年从日本进口了40.8%,1980年26.3%,1990年26.6%,2004年20.6%,这样,韩国一直是日本的最大贸易赤字国家。
概括韩国贸易发展过程,就是从海外进口绝大部分能源、原材料。特别是从日本、美国等地进口资本品,出口到包括美国、日本,还有近期中国的10大出口国。韩国在1965年与约59个国家进行了6.38亿美元的贸易,这只是世界总贸易额的0.2%。2004年韩国与231个贸易国家和地区进行了4783亿美元的贸易成为世界第12大贸易国,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6%。虽然因为较高的年GDP增长(1990年9.5%,1991年9.2%),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贸易依存度相对低,韩国的贸易依存度自1971年的36.8%到2004年的70.3%逐渐增加(见表1)。即韩国成就了以贸易尤其是以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充分利用了发达国家市场、发达国家开发的技术和制度、规模经济等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出口在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20世纪60年代9.2%,20世纪70年代29.0%,20世纪80年代33.3%,20世纪90年代37.1%。出口不仅对本产业,而且对相关产业、运输、保险、库存等其他产业都起着积极的推动效用。1994年,由于出口960亿美元引起的生产激发额为1922亿美元,即每1美元就引起2美元的生产激发。1980年以后出口的生产激发度保持着2—2.3倍的水准。随着出口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变化到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出口的雇佣激发效果和所得效果也是很大的。因为有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这种效应,才有了当今韩国的经济增长。
表1 韩国贸易依存度
年度
名义GDP(亿美元) 贸易额(亿美元) 贸易依存度(%)
1971
94 3536.8
1975
211124
58.6
1980
622398
64.0
1985
934614
65.8
1990
2525
1349 53.4
1995
5173
2602 50.3
1998
3461
2256 65.2
2000
5118
3327 65.0
2004
6801
4783 70.3
资料来源:韩国贸易协会贸易研究所.主要贸易动向指标(2005).
三、中韩对外贸易比较
在中韩两国的经济开发中,贸易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持续急速发展的中国和受到金融危机以后恢复最快的韩国,是以贸易和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而且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越来越剧增的中韩两国的贸易量对以后韩国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一面参考中国贸易,一面继续讨论韩国经济发展与贸易。
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中国的总出口中初级产品占一半,但之后工业制成品成为主要的出口产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进口产品结构并没有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还是主要的交易项目。即中国的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采取了以外商企业为主,进口半成品和机械设备,在国内加工成成品后出口国外的贸易形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韩国初级产品的出口比例急剧减少。中国直到2000年初级产品才占出口的10%,而韩国则在1980年以后初级产品的出口比例已在10%以内。另一方面,由于韩国国内没有主要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因此,韩国的进口至今维持以能源、原材料、资本品为主的进口结构。即以中国香港地区、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市场为中心进口半成品和资本品,再出口工业制成品。韩国以美国、日本、中国、德国等市场为中心进口能源、原材料和资本品,再出口工业制成品。中国对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地区呈现贸易黑字,对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呈现贸易赤字。韩国对美国、中国呈现贸易黑字,对一直作为韩国主要资本品来源地的日本则呈现严重的贸易赤字。韩国以贷款形式引进外资用于进口原材料、能源和资本品;而中国则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引进外资,外商成为半成品和资本品的主要消费者。半成品之所以成为中国的主要进口项目,是因为中国自改革开放初期就以直接投资方式引进外资而不是以贷款方式。
这种进口品结构的差异表现在与韩国相比,中国的进口或出口的增加对相关产业的生产效果和经济全方面的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对来说没有起到大的贡献。因此,虽然与中国相比韩国长期维持相对较高的贸易依存度,但从出口对GDP,贸易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来讲,韩国可能起了更大的贡献(参考表1)。 如果中国突发金融危机导致在中国的外商企业同时撤出,正如一些专家所虑,外商企业在中国的重要作用对中国经济、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会比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更加严重。另一方面,贸易对中国国有企业或中国经济生产力发展的提高是极度有限的。仍占中国经济30%—40%的国有企业的贸易和通过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极为微小的。也就是说,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后,中国的贸易才有实质性的增加。而且这与中国经济或中国国有企业没有太大关系,海外企业或非国有企业成为出口主导力量,进口零部件或半成品并出口组装产品。以韩国为例,从经济发展的初期开始就采用通过海外贷款,由国内民间企业为主出口的模式。因此,贸易与韩国的经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韩两国的贸易都集中在三大贸易伙伴上,为了减少不均衡贸易摩擦,需要市场的多样化。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保持持续性的经济增长(韩国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不可避免地维持以原材料、能源为主的进口结构),需通过进行战略性自我技术开发或技术转移,中韩两国都应该改善与资本品进口有关的贸易结构。
以计算购买力的GDP为标准, 考虑到半成品的价值在工业制成品中重复计算的贸易量时,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会大幅下降。与世界第12位的贸易国家、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6%的韩国相比,世界贸易第3位、占世界总贸易额的6.5%的中国已是贸易大国。但是,在世界市场中,2004年,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的贸易比例仍比美国的12.6%、德国的8.8%少。目前来讲,中国对世界市场所起作用仍有很大增长空间。总之,与韩国相比,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无论在世界经济或在中国国内经济中,中国具有潜力通过扩大改革开放政策来增加贸易对经济的作用。尤其通过持续的改革开放积极促使国有企业参与贸易来获得海外资本,并且由此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中国国有企业和中国经济整体的生产力时,贸易才可能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以目前韩国经济规模,为了扩大贸易和提高经济效率,可以运用中国式的通过直接投资的外资引进。中韩日进出口产品中机器及运输设备,其他制造品等重复的交易产品很多,所以,韩国应在日本的高科技技术和中国的低价产品的竞争中以技术、经营革新开拓独立的市场。
[收稿日期]2006—04—20
注释:
① 总出口额中各国家和地区占的比率是,1970年美国47.3%,日本28.1%,中国香港地区3.3%,10大出口国91.4%;1980年美国26.3%,日本17.4%,中东5.4%,10大出口国71.6%;1990年美国29.8%,日本19.4%,中国香港地区5.8%,10大出口国72.9%;2000年美国21.8%,日本11.9%,中国10.7%,10大出口国68.8%。
② 进口额中各国和地区占的比率是,1970年日本40.8%,美国29.5%,德国3.4%,10大进口伙伴87.7%;1980年日本26.3%,美国21.9%,中东14.7%,10大进口伙伴85.6%;1990年日本26.6%,美国24.3%,德国4.7%,10大进口伙伴73.7%;2000年美国19.8%,日本18.2%,中国8.0%,10大进口伙伴70.8%。
标签:五年计划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韩国企业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