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三个代表”的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的关键,在于能否代表,能否始终代表。实践“三个代表”,首先要科学地理解“三个代表”。
江泽民同志说: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个精辟论述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什么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生产力与先进社会生产力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理解这一条,要抓住“先进”二字。对此要从历史的角度,用世界眼光,并且联系中国的实际来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生产力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内容,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
第一,人类社会历史的最主要内容,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第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以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过程。
第三,以先进社会生产力取代或者淘汰落后社会生产力的进程愈来愈快,呈加速度的态势。
第四,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它的发展就快,就强大,在世界上就处于优势地位。反之,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停滞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上,它就会由强变弱,受欺侮,就会挨打。
其次,当前世界是多层次生产力水平并存的局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比较先进,高新技术已成为生产力的主导要素。在它们那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表现得很明显。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在这些国家,除了一部分先进社会生产力外,还存在大量的、比较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在有些国家还存在相当原始的社会生产力。在这种态势下,掌握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国家处于优势地位。其他国家如果不能大力推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那它的前途和命运就很成问题了。因此,面对21世纪,一个国家是长期处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状态之下,还是尽快改变面貌,使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壮大起来,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起来,这确实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个问题更具有严重性和紧迫性。
再次,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重要特点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三个字:不发达。具体地讲,就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从社会生产力角度看,我们也处于多层次社会生产力并存状态:第一,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主要还是依靠手工工具劳动。这部分生产力属于比较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第二,在我国的城市中,还存在大量落后于现代的传统工业。近几年,虽然国家下决心对这些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收到很大的成效,但仍有很多行业变化不很大。这部分传统工业属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第二个层次。第三,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当数量的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先进社会生产力,如北京市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现代化企业,全国各地创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等。显然,在三个层次组成的社会生产力中,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生产力是我国的先进社会生产力,那些经过技术改造的传统工业也属于我国的先进社会生产力,这是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由于我国是在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因此,我们的现代化包括了推进传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使命。这两个方面都属于我国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也说明,“先进”是相对的,必须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状况相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不发达”走向“中等发达”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并用先进社会生产力取代、改造、淘汰落后社会生产力的历史过程。
党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就要不断地推进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以先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取代、改造和淘汰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做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扫除阻碍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破除各种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改革旧的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劳动人事管理体制等等);二、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比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主力军作用,等等。总之,怎样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工作如何使中国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更好地发展的问题。
二、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很丰富。理解“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条,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观念形态的文化、知识形态的文化和制度形态的文化。
观念形态的文化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就是通常所讲的意识形态。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从观念形态文化的角度来看,最先进的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我们共产党人是有充分认识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也很推崇,前不久,英国网上投票评千年思想家,马克思被评为第一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当代中国,最先进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知识形态的文化 我们通常所讲的有没有文化,文化水平高不高,主要就是指知识形态的文化。知识形态的文化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实践中取得的最新知识,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知识,就是知识形态文化的先进部分。知识形态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愈来愈大。在这方面,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差距。在当前许多高科技领域中,美国都占了领先地位。我国早就搞出了“两弹一星”,在高科技的某些领域,水平已相当高,但从总体上讲,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教育发展程度是知识形态文化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国家教育发达不发达,培养出的人才水平高不高,也可以比较,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很快,正朝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加快发展。但从总体上讲还是相当落后,就拿与印度的比较来说,印度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但印度每万人中有57.1名大学生,中国每万人中只有17名大学生,还不及印度的1/3,而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60%的成年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教育落后必然影响现代化进程,日本的一位前首相在总结日本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时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日本的现代化得益于教育,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专家。日本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国家时提出的口号是:要把日本作为文化国家来复兴(参见吉田茂著《激荡的百年史》)。这种重视教育对现代化推动作用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此外,知识形态文化包括的文学、美术、音乐等各种文化产品,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反映时代精神的、高尚的健康文化产品是先进的,反之,则是落后文化。总之,知识形态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文化,就要高度重视知识形态的文化,不能只讲观念形态的文化,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制度形态的文化 有人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话很有道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本身是在一定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反映一定的文化;同样道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上,只能产生专制制度,社会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产生民主政治制度。所谓制度文明,实质上就是从文化角度讲制度。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从根本性质上来说是先进的,但由于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我们的各项社会制度还很不完善,甚至还包含着弊端,邓小平同志1980年8 月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就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 〕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是制度形态文化中的落后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20年已经过去了,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已作了不少努力,进展和成绩应当充分肯定,但上述种种弊端不能说没有了,如有些地方官僚主义还相当严重,有些地方权力仍然相当集中,有些地方干部变成了“土皇帝”,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问题也并没有彻底解决,而当年说的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已变成了腐败。虽然从根本性质上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文化是先进的,但在现阶段,我们的制度形态的文化还包含和渗透着许多落后的东西。从制度形态文化的角度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同时也是促进文化的发展。
什么是中国的先进文化?
首先从观念形态的文化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最先进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灵魂。
其次,从总体上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我们要建立的先进文化。但文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各个方面都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要作具体分析。概括地说,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都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那么,我们党怎样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呢?
总的来说,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具体说来,要注意把握以下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
其次,从世界发展大趋势看文化前进方向,文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站在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上,善于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来发展我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再次,从文化的功能角度看前进方向,就是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多方面的,重点是文化的发展要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结合,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主要是文化的发展要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服务,要生产更多健康的、高尚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人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的增长有其规律性,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文化需要就加速增长甚至倍增。我国人民的文化需要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加速增长。如何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三、做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在“三个代表”中,前两个“代表”是新话,党章也好,党建理论也好,都没有这样讲过。但第三个“代表”并不是新话,毛泽东同志早就讲过,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章开篇就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这句话,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新意。
第一,为了更好地实现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党肩负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责任十分重大,为此,就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动摇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违背了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改革开放的复杂局面,要求我们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使我们党在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面前能够经受住考验,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化解矛盾,捍卫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第二,为了更好地处理人民利益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所有制多样化的发展,利益也出现了多样化:首先是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利益多样化;同时还有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利益多样化。如何在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依照法律和政策,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这是一个复杂的新问题,需要不断调查研究和探索。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是执政党,又处在市场经济以及与国际的交往愈来愈广泛的条件下,有些党员很容易经受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干违背和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从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甚至还在蔓延的情况看,从一些党的中级和高级领导干部因腐败而犯罪的事实来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问题,已经相当尖锐地摆在全党同志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江泽民同志郑重提出忠实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让全党同志警醒,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是如何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一个执政党如果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就会被人民所抛弃,对此,我有点切身感受。1991年6—7月间(即苏联解体前一个多月),我参加中央党校的一个代表团访问苏联,有一次在一个农庄开座谈会,我们问身为老共产党员的农庄主席:“你们农庄里的人对什么比较满意,对什么不满意?”他想了一下,坦率地回答说:“没有什么满意的,都是不满意。”他列举了人们的各种不满意。在当时刚结束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共产党的戈尔巴乔夫,一个是刚刚退出共产党的叶利钦。我们问:“你们农庄的人大多数投了谁的票?”他说多数人都投了叶利钦的票,原因是,大家认为戈尔巴乔夫没有希望了,叶利钦不一定好,但可以让他试一试。这个农庄主席的话活生生地描述了人民是怎样抛弃了苏联共产党的。人民在有机会选择时,就有可能不选择你。人民的选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很实际的。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当时我联系访苏感受学习这一段话,觉得非常深刻。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更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不断地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他们各种各样的困难,一个是“始终”,一个是“忠实代表”,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远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