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分公司 200437
摘要: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各个国家对日渐消耗的能源重视,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作为地球上损耗能源最多的建筑业,做好节能环保的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目前的国家重视程度,相关的低碳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不断地被应用。但是就目前的实施技术来说,还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低碳建筑设计以及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研究,希望能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节能;建筑设计;节能环保
引言:中国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国家,即生态、经济、能源、环境等的可持续利用。随着世界各国的重视,能源的节约减排、利用正在不断地开展。而中国的经济建设多半都是依靠建筑行业起步和发展的,因此在国内建筑业造成的建筑污染、材料损耗是比较严重的。为了进一步的控制节能、低碳、环保的理念,我国的建筑业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善,比如使用可再生、低碳的原材料等,而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上面,还处于一个不完善的阶段,为此,本文做出了有效的分析,提出了关于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理念和对应的措施和控制环节,基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全面响应世界节能环保的理念。
一、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及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1.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及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概念
建筑业施工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重大的材料消耗,比如目前建筑业常见的钢、木材、塑料等,并且很大的一部分原材料是不可再生利用的。一个建筑的使用年限到达就会产生一定的建筑垃圾,占据土地的使用面积,垃圾材料不能在短时间腐烂、同时是公的过程中伴随着灰尘以及重金属粉尘,对环境也造成重大的影响,另外包括噪音也是常有的。因此各个建筑业纷纷提出节能环保的理念。
(1)低碳节能建筑设计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不仅降低了对能源的损耗,同时结合绿色环保的理念,极大利用了能源的循环使用,不仅在建筑过程中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同时做到了节能的实施。那么低碳节能建筑设计主要是采取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自然循环能源的利用等。
(2)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然地追求及亲近。绿色建筑的理念被不断的应用。绿色建筑主要是通过自然地产物,比如太阳能、雨水、绿色植物等的充分利用,结合到建筑中。极大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同时绿色植物的应用,更是极大的减轻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压力。改善周围的环境等。
2.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及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意义
地球的能源正在逐渐的减少,同时大气层的破坏也在不断的加剧。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全球落实节能环保的措施,而建筑业作为人类活动最多、最频繁的行业,做好低碳节能、绿色生态是具有很大意义的。首先,建筑中适用的水资源可以通过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电力、制热可以采用太阳能,可以极大的节约煤气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这两种设计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促进城市建筑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带动社会其他方面的持续性发展。无论是低碳节能还是生态节能都提倡减少资源损耗,加强使用效率,这就有利于改变传统建筑行业的面貌,使之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朝着更加科学、绿色的方向发展。此外,这两种节能环保的理念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也具有参考意义,对于培养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筑中实施低碳环保和绿色生态,是目前的建筑业乃至很多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发展趋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及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策略
1.生态能源的利用
(1)太阳能的利用:在以往的建筑过程中,经常忽视了生态能源的利用。在目前建筑中大部分内居民还是采用的煤气制热和供热。而太阳能作为自然中源源不断的能源,如果结合到建筑中,可以有效的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太阳能的供热和制热是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所需的。比如人们在进行烧水、洗澡、洗衣服等等需要使用热水,就可以采用太阳能转化的热量进行供热。同时太阳能还能有效的转化为电能,在建筑中可以设计可以采用双向供电设计。意思是当太阳能转化的电能能够有效地照明的时候就是用太阳能,当太阳能等不够生活日常所需时转化正常电能供应。
(2)水资源的利用:在建筑工程中国,施工用水环节比较多,我们可以有效的进行循环利用,达到水资源的有效使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建筑内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设计。通过在建筑内被设计的水利用系统,将雨水进行收集,统一的处理消毒后,能够用来洗菜、洗衣服等。同时做好内部水系统的排布,将用水进行几级的处理,可以用来冲厕所等等。通过合理的水系统设计,可以有效的将水资源进行利用,同时节约用水。那么在进行水资源的利用的设计中,因为管道的错综复杂和排布,会导致设计的困难,相关的设计程序应该做到严格并且符合建筑实际使用要求。
(3)植物的利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高,除了通过自身的约束以外,同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植物来净化空气和达到亲近自然地目的。建筑的设计 中,可以有效的规划附近的土地面积使用建筑中的使用面积。有效的载种光合作用强的植物,来绿化空气的同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水分等等,还可以保持室内的湿度和温度。当然植物的利用可以放在建筑的周围,常见的就是小区的绿化,但是在室内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只要保证植物的正常光合作用即可。
2.节能建筑施工设计的应用
(1)建筑业实行绿色节能环保设计是必经之路,那么怎么实现建筑的的绿色环保,首先就是建筑设计的控制。上文已经分析了三种自然生态能源的利用,可以极大的降低各种能耗,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是最重要的节能环保建筑不仅需要巧妙的运用生态能源和绿色植物,同时在建筑设计中也是可以进行有效地控制的 。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考虑建筑的地理位置和朝向。利用玻璃幕墙的实施,充分的保证采光,可以有效降低照明的时间和使用量,节约电能的同时,能够使人们的视野开阔,保持室内的温度恒定。
(2)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同时运用建筑的结构改变使用面积,达到降低土地的使用面积,节约土地资源的利用。可以将建筑的空间构造进行层次的设计和复杂的设计。有效的计算实际面积和各个房间以及办公或者生活面积。通过阁楼的设计,继续增加建筑的实际使用面积。
(3)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新型的保温措施。避免了空调的大量使用。特别是在夏天,空调的使用量将会达到一个高度,极大地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利用房间的地形和隔断加上窗户的合理设计,将自然界的风带入室内,达到一个控制温度的效果,同时配上植物的光合作用保持适度,能够有效地降低夏天室内的温度。另外冬天的室内温度也需要控制,可以采取一些新型的保温材料填充到墙壁中,能够有效地保持室内稳定的恒定,减少空调的使用。
(4)通过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空间排布,新材料的使用,能够有效地达到建筑的绿色节能环保。那么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增加新型功能区的设计。比如植物的专门养殖空间设计,既不影响建筑的实际使用面积,又能达到绿色环保的设计。
三、建筑节能绿色设计的注意点和控制点
(1)新材料的使用
目前的建筑业施工材料众多,产生的噪音污染、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些影响。在施工中可以采用比较新颖的环保材料和可在利用材料。以达到在建筑的过程中和使用中产生较小的污染,促进能源的有效使用,加强可再生能源的结合使用,顺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施工设计的创新
进行施工设计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排除以往的设计理念。要贯彻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建筑的整体构造不仅要实用、美观,还要达到资源的有效的利用。因此供给设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相关企业也必须对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做出创新。其创新坚持的原则,主要是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循环利用、有效利用几个点。
(4)施工技术的创新
第一点就是对供水的设计进行改变。施工方可以采取具有节水效果的设备,设立雨水收集器、污水收集处理器等。这些先进系统的建立就可以将生活污水、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然后投入到居民家中继续使用,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水资源。第二点就是对供暖的设计进行改变。施工方要对墙体的细节工作做好,例如衔接处的密封,减少冷桥、热桥等,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室内温度。除此之外,可以利用生活用热水等联合供应的热环境技术能够对室内温度进行很好的控制,这样也大大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第三点就是室内照明设计的改变。施工方可以安装反射光板同时建议住户使用浅色油漆进行装修,这样可以增强光线的反射增加室内亮度从而减少白天开灯照明的情况,同时也降低了对电能的消耗.
结语:全球的一次性能源正在不断地被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极大地引起的各个国家的重视。为此全球倡导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理念。建筑的发展伴随着重大的工业污染和能源消耗,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环境的控制,建筑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文简单的分析了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及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控制要点,希望能够为相关的企业提供参考价值。同样的,建筑业的低碳、节能设计会不断的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环境,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德良.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2]袁媛.谈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2264.DOI:10.3969/j.issn.2095-2104.2015.34.594.
[3]纪政.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及其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8):1843-1843.
论文作者:孙志波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2
标签:节能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低碳论文; 生态论文; 建筑业论文; 能源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