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组织社会化障碍识别及干预机制研究论文_顾晶晶 安宣霖 颜瑞

在校大学生组织社会化障碍识别及干预机制研究论文_顾晶晶 安宣霖 颜瑞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质量教育水平日益提升,高校入学人数也逐年上升,为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只有展示学生特长进行精细化培养,这样针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不同各高校也发展为不同类型的特色教育平台,例如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应用型等院校。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除了就业难之外,就业不稳定也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在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年会上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过程中举足轻重,心理健康教育也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中国的职场而言,大部分的公司没有安排专业的职前培训,岗位分工不明确,人际关系较为复杂,上级批评直白等等,大学生社会化面对这些情况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而"90后"大学生与以往大学生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特质,让我们的学生更短的时间进行社会化的适应,具有更佳的社会化表现是让他们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多数高校都缺少对学生社会化的指导和培育。研究科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需要高等教育来完成。如何能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让我们的学生具有更短的社会化适应周期和社会化适应表现,这是此次课题要研究的核心主题。

二研究内容与假设

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显示出它们各自在总体中的地位、作用,充分体现出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首先,基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组织社会化进行研究。本课题将组织认同(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作为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初期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就是想呈现个体与组织之间价值观的一致过程。组织社会化障碍对于新入职大学生而言,是分阶段的,是有层次的,本课题提出如下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假设:假设一:处于不同时点和工作卷入程度的个体,其社会化障碍存在显著差异。其次,基于组织层面对大学生组织社会化进行研究。我们认为,我国学生的社会化障碍在不同的背景下,应该具有内容和程度上的差异。为此,本课题将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为教学型高校的毕业生,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如文科类、工科类、理科类)、不同专修课程(如是否修过人际沟通、公共关系等课程)分析样本的组间差异;国外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角度与国内研究比较贴近,不过相对国内,国外研究趋向从实践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实践中,到实践中去,与实践结合较紧。这无疑会对我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初步提出需要验证的研究假设为:假设二:专业类型、专业课程类型对大学生社会化障碍具有显著性影响。

三基于个人层面的研究

通过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绩效表现在大学生组织社会化效果的个人因素中占据首要地位。以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为前提的条件下,为构建社会化障碍模型来实现组织和个人最关注的社会化成功标志,我们需要以社会化障碍作为因变量;个体工作深入程度作为调节变量;主管绩效评价作为结果变量。为探究更优模型存在的可能性,需要依据模型的检验结果和修正指数来对设计模型进行逐步修正和检验<5>;。在107个有效研究样本中男性占53.3%,女性占46.7%;这些样本主要出自深圳、合肥、大连和北京这四个城市中的6家企业;测试在2016年的8月到11月进行。本研究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信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建模、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区间估计。主要统计软件为SPSS20.0、Mplus7.0、LISREL8.8和Nvivo7.0。组织社会化过程权变理论提出组织适应阶段主要发生在社会化障碍的起始。适应阶段的主要障碍需要质化方法来探索,三角测定理论来研究。

"90后"新入职大学生在创造高绩效的过程中面对的重要障碍就是人际融入障碍,这一障碍需要探索有效策略来克服。对于新入职大学生来说,人际融入问题在社会化过程中应该最先解决。本研究指出提高工作深入程度,掌握适量信息,展示自我融入和适应组织的能力将是克服此障碍的有效途径,在新入职大学生中降低人际融入障碍具有显著作用。此次研究对于社会各界都具有显著影响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个人层面来说,成功开展"90后"甚至"00后"的职业生涯的关键在于在个体社会化障碍层面寻找技能差距和解决方式。本次研究运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展示了社会化障碍的不同方面,针对不同情况找到了解决负面评价的有效策略,对组织和个体都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四基于组织层面的研究

本研究目的是检验专业类型、专业课程类型对大学生社会化障碍的影响。研究的焦点在于探讨大学生不同的专业类型和专业课程对大学生组织社会化的影响,以及组织社会化策略变量在这两者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研究框架。此次研究主要在2016年8月至2016年11月进行,研究对象主要是"90后"毕业大学生;选择了深圳、合肥、大连和北京四个城市中的6家企业的部分员工,发放问卷时主要根据各位同学在其工作部门随机抽取调查对象进行填写;本次研究旨在通过问卷预测获取关于专业类型、专业课程类型及组织社会化策略的研究数据,利用研究专业类型、专业课程类型对大学生社会化障碍的影响;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施测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专业类型对组织社会化、组织文化、工作胜任、人际关系、组织政治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这完全验证了与本研究的假设二。探究其原因,不同的专业类型,具有不同的主动性人格程度,会表现出高水平的组织目标承诺和对组织成功的责任感,具有与组织相一致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因此不同专业类型和专业课程的选择与设定,在社会化方面对组织文化有着积极影响;专业类型不同,工作胜任能力不同。专业类型不同,学生主动性不同。结合相关情况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需要完善相关体系建设,加强学生素质能力、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稳步发展。

五结果与展望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高效内部的自我保障,主要是指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这两个方面。高校参与大学生组织社会化的内容选择,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能力、职业心理教育;高校参与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的策略选择,包括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实践机会的提供;职场榜样的树立,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榜样。高校参与大学生组织社会化可丰富组织社会化的主体,组织社会化过程在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可向前延伸,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可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的新入职大学生;有利于促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本研究对社会和个人在现实研究方面都具有指导价值。组织层面来讲,为促使新员工社会化成功完成需要从分析新入职大学生的社会化障碍开始,有针对性的计划训练方式,并有效检验组织社会化干预来实现。为了使毕业生能够在入职前就能在心理和技能上做好准备,相关培训需要高校根据社会化障碍的不同类型来进行培训。相对于个体层面,成功开展"90后"甚至"00后"的职业生涯的关键在于在个体社会化障碍层面寻找技能差距和解决方式。本次研究运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展示了社会化障碍的不同方面,针对不同情况找到了解决负面评价的有效策略,对组织和个体都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向阳.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

[2]廖志豪. 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方向阳,孙学文,甘昭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之一[J].现代教育管理,2009(02):77-80.

[4]李顺.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5]王琴,张淑莲.因子分析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9):141-144.

[6]张熠.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70-71.

[7]胡晓敏,张安富,钟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基于理工科本科教育群体培养质量的评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02-104.

论文作者:顾晶晶 安宣霖 颜瑞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  ;  ;  ;  ;  ;  ;  ;  

在校大学生组织社会化障碍识别及干预机制研究论文_顾晶晶 安宣霖 颜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