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应凸显先导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导论文,理论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形式。从实践角度讲,这一形式表现为具体的经济监督活动;从理论角度讲,这一形式则是指导经济监督活动的理念与原则。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基础,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并指导审计实践,这是我们分析二者关系时所通常说到的。但这只解释了二者基本层面上的关系,未能揭示出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
审计理论先导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但并不同于审计实践。审计监督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形成、丰富与完善相关审计理论,但当审计过程中需要实施一项尝试性的活动或工作时,是否就没有审计理论或不需要审计理论做指导呢?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但高于审计实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也。当丰富的审计实践生成与完善审计理论的同时,审计理论便逐步具备了自我创新的基础与条件。这种创新体现在审计理论对既往审计实践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体现在审计理论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所发挥出的1+1>2的功效。创新的审计理论既可以指导审计的基本实践活动,更能指导尝试性的审计活动或工作;既可以指导审计实践的实施过程,更能于审计实践活动前对其实施审视、预测与论证。审计理论的这种自我创新与前导作用反推其具有天然的先导功能。
审计的发展历史,实际就是审计理论逐步创新、不断发挥其先导功能作用的过程。就审计本质而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我国改革开放刚启动之时,会计理论界即开始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其基本认识是,审计是一种会计检查活动或方式。到八十年代中期,较多的同仁认为,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形式。九十年代,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审计本质的认识趋于多元化。
有人认为,审计是基于维系委托受托经济责任正常化需要而产生的;有人认为,审计是为满足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的需要而产生;有人认为,审计是一种经济控制系统;还有人认为,审计是经济实体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形式。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更多地强调审计所扮演的“经济卫士”的特殊角色。上述对审计本质的不同观点,是业界在不同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基于对问题剖析的不同角度所得出的带有时代烙印的研究成果或结论。这实际体现了对审计本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种不断深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逐步创新了审计本质理论,发挥了审计本质理论的先导功能与作用。
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提出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他认为,审计机关作为一个免疫系统,能够感受并及早预防经济病害侵蚀的风险,揭示其所带来的危害,抵御与查处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可见,“免疫系统”功能理论强调国家审计通过经济监督发挥国家机器的威慑与治理作用,这是在当今政治与经济特定环境下对审计本质认识的一种深化。这种对审计本质认识上的深化,进一步彰显了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因为在对审计本质认识深化的过程中,也导出了对审计职能的深层次理解。当认为审计是一种会计检查活动或方式时,对审计的职能则理解为检查;当认为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形式时,对审计的职能则理解为经济监督;当认为审计是基于维系委托受托经济责任正常化需要或基于满足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的需要而产生时,对审计职能的理解则不局限于经济监督,认为除此之外还包括鉴证与评价等内容;当认为审计是一种经济控制系统或是经济实体预防经营风险的形式,以及强调审计所扮演的“经济卫士”特殊角色时,对审计职能的理解则包括了经济控制。
现在,基于审计是国家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的审计本质观,对审计职能的理解无疑发生了新的变化。根据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预防、揭示与抵御作为审计发挥其在国家社会经济运行“免疫系统”作用的三种方式也是审计所具有的三种职能。将预防、揭示与抵御归纳为审计的职能是对审计职能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的一种重新表述和理解,是对审计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后所形成的新的“审计职能观”。预防、揭示与抵御中,预防无疑是最根本的,、只有注重预防,才能防患于未然。在被审计单位发生违法违纪等问题之前采取相关措施予以防范,比问题发生后再予消除(且不说能否消除或彻底消除),其效果要好得多-着眼于并全力做好审计预防有利于逐步降低被审计单位的错报或问题发生率,逐步改善与完善其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就为整个审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强调审计预防并不意味着忽视审计揭示与抵御,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明确并摆正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将审计预防作为审计的根本职能。将预防作为审计的根本职能,无疑印证了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进一步彰显了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因为前已论及,审计理论先导功能的表现之一是强调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活动的事前审视、预测与论证作用。审计理论的这种审视、预测与论证作用与审计预防职能所发挥的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有其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首先,可以全方位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审计监督活动不仅在其实施过程中需要审计理论予以指导,也应于事前运用审计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测试,于事后运用审计理论对监督活动结果进行检测与验证。
其次,可以使审计实践活动更有序和高效地进行。审计实践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任何新形式与特殊内容的审计活动都可能随时出现,这就需要审计理论指导及时跟进。此时如果没有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发挥其特殊作用,则可能造成审计工作起始乃至全程的无序和低效。如果过河前想尽办法勘测河流之物理状态,检验过河所需之条件,那过河时则可能无须“摸着石头”,即使需要也会行动更主动,目标更明确,过河的总体行动就会更为有序和高效。最后,可以丰富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理论需要通过审计实践活动予以丰富与完善,也需要通过自我创新以不断演进与优化。从一定意义上讲,自我创新更能丰富审计理论体系。
如何强化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
那么,在我国当今越来越注重审计监督作用的环境下,如何强化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呢?
首先,摒弃与审计理论先导功能相悖的认识。这种认识既有把审计理论简单化和庸俗化的,也有过于强调审计实践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前者认为审计理论可以机械地、套公式似的解决审计实践中的有关问题。这就把审计理论教条化了,不利于审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也无助于审计理论先导功能的发挥;后者否认审计理论可以对审计实践进行预测与检验,认为审计理论只是对审计实践的简单总结,审计实践是天然合理的。这定会导致轻视以至忽视审计理论,给审计实践活动带来极大盲目性。强化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必须摒弃这种偏颇认识,正确理解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辩证关系。
其次,培植审计工作者的创新思维。无论是审计理论工作者,还是审计实务工作者,都应注重培养与形成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超越性、前瞻性思考,从而创造新事物、新成果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审计创新也概莫能外。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方式才能进行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工作实践的创新,也才能进一步促使审计理论的自我创新,从而丰富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
审计工作者培植创新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替代创新法、挖潜创新法等。前者是通过对思考和研究的相关对象与内容进行科学有序地替换以探求解决复杂问题与矛盾的方法,后者是针对所思考和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根据其特性和逻辑关系,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与能量,以期解决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方法。审计工作者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根据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逐渐培养并形成创新思维,不断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逐步丰富与强化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
第三,制定并实施先进的审计规范。审计规范的内涵每个人有不同的界定,笔者认为,审计规范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监督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判断问题的标准与依据。它既包括具有法律法规效能的审计法、审计条例等内容,也包括具有规则作用的审计准则、审计操作指南等。审计规范的制定需要根据审计工作实践的需要,也需要依据审计理论,尤其是制定那些特殊领域的、具有特殊作用的审计规范更需要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发挥其特殊作用。据此所制定的审计规范就会具有先进性,这种先进性要求审计规范不拘泥于指导现实中基本的审计工作实践,要适当前瞻地指导与解决现实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问题与矛盾。
当然,这种前瞻性是有限的,是以不影响审计规范的科学性为前提的。这种具有先进性的审计规范即嵌入了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先进的审计规范制定后,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适时修订,以保持先进的持续性,保证审计理论先导功能作用的持续发挥。
最后,科学考评审计工作质量。前已述及,审计的预防职能与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有着内在逻辑关系。所以,强化了审计的预防职能也就强化了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
强化审计的预防职能有多种方法和要求,而科学考评审计工作质量是其重要方面之一。因为审计预防的结果或效果需要通过审计工作质量来反映,而审计工作质量又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考评的复杂问题。审计工作质量是审计报告及其所反映的结果与客观事实相符的程度。从理论上讲,这一相符程度存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低于这一范围无疑反映出低质量的审计工作,但高于这一范围也不是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因为审计工作是有成本的,是要依照成本与效益原则规划与考核审计整体工作和效果的。审计结果落实在设定的合理相符程度范围内才是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理论上的这一合理范围在实际操作时需要进行判断并设定(这种设定会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只有确定审计结果是否落在所设定合理的相符程度范围内才能判定审计工作质量状况。
考评审计工作质量需要运用一个完整的考评指标体系。现实中,审计工作质量的考评指标未形成完整体系,存在以偏概全的弊端。如有的审计机关过多地依据查出被审计单位违纪金额的多少来评价审计组或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或质量。这种依据不成体系考评指标体系的做法不利于审计发挥其预防职能,甚至可能助长审计人员盲目追求查处被审计单位的违纪金额,以致陷入一种僵化的乃至错误的工作境地。
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客观上要求审计自身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科学考评审计工作质量,需要科学设计并合理运用审计工作质量考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指标,定量指标如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审计处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如审计人员是否强化了审计预防意识、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否胜任审计预防工作、审计机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组或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与实施阶段是否注重审计预防职能的具体体现与落实、审计机构是否及时与正确处理已查证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违纪问题等。需要注意的是,须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准确地运用,以得出审计工作质量考评的正确结论。
一般来讲,定量指标是得出结论的主导指标,但需要以定性指标考评结果为基础和前提。没有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无法得出准确结论。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共同构成考评审计工作质量的完整体系。总之,科学考评审计工作质量,有助于审计预防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强化审计理论的先导功能。
标签: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职能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质量监督论文; 经济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