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十年来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发展--第四次联合国妇女问题世界会议的积极影响_社会性别论文

中国近十年来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发展--第四次联合国妇女问题世界会议的积极影响_社会性别论文

十年来我国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发展——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妇女论文,联合国论文,理论研究论文,第四次论文,十年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下简称:世妇会)在北京召开。世妇会是一个全球的妇女组织和学者相互交流、妇女/性别研究成果广泛传播、妇女/性别理论研究与妇女运动实践密切结合、相互推动的系统过程。从世妇会的筹备和召开,到后来举行的北京+5和北京+10等一系列相关的活动,世妇会的原则和理念得到了不断的强化,这些理念凝结和渗透在妇女理论研究领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妇女/性别理论研究事业的发展。十年来,我国的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多学科、多视角的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领域,特别是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北京行动纲领》提出的各关切领域的问题,成为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热点;1999年中国妇女研究会成立后,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活动,促进了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党校及妇联的妇女/性别研究中心的交流,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创新与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妇女/性别理论研究为现实妇女运动服务、为妇女发展服务以及为党和政府关于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决策服务的功能得到加强;妇女/性别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学术刊物为妇女/性别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我国妇女/性别研究机构和学者与国际组织和学者自世妇会开始的交流持续扩展,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纪念世妇会十周年的日子里,本文回顾十年来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进展,目的在于推动我国的妇女/性别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的进一步发展。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95世妇会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十年,也是我国各个学科的妇女/性别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的十年。1999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的彭珮云同志在中国妇女50年理论研讨会上提出要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以推动妇女运动的新发展。[1]2001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积极争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支持,正式将这一课题确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02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将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组织全国各地的妇女研究学者开展研究。全国妇联要求各地妇联从总结妇女运动鲜活的实践经验入手,从调研妇女发展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入手,从梳理近年来已经形成的新认识入手,积极开展妇女基本理论研究。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研究会的领导召开了不同形式的理论座谈会,特别是邀请了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社科院马列所等部门的同志座谈,提出将妇女基本理论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议。2001—2003年,全国妇联和研究会先后召开多次由省区市妇联主席、妇女/性别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和党的理论工作者参加的理论座谈会,深入讨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基本理论体系的框架和内容。

为广泛发动妇联系统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并参与妇女基本理论研究,研究会在《妇女研究论丛》、《中国妇运》和《中国妇女报》上开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基本理论”有奖征文活动。同时,中国妇女研究会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以课题招标的方式,组织了22个子课题立项研究。主要涉及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不平等的性质、特点和表现形式、妇女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妇女组织职能与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妇女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推进先进性别文化与推进妇女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2003年12月,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平等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围绕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体系的建设展开了讨论,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内容、视角和方法的丰富与创新

从’95世妇会前期筹备到会间的交流,再到后续的多样化活动,都吸引了国内妇女研究学者的广泛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妇女研究者增强了性别意识,理解了世妇会所倡导的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意义。十年来,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分析视角逐渐被相关学科和学者所接受,将性别观点纳入立法、公共政策、方案和项目等内容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的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95世妇会前后,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妇女研究中心纷纷以召开学术研讨会、组织读书会和培训班等形式,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和方法,探讨世妇会和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所关注的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先后多次召开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分别就“生育、性、伦理学和妇女权益:女权主义观点”、“中国妇女和女性主义思想”、“计划生育、伦理学和人的价值”、“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与卖淫问题”等主题展开了学术讨论。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多次举办读书会和培训班,从社会性别视角研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

2000—2004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多次举办研讨会,研讨《北京行动纲领》中关注的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问题,许多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渗透着社会性别的观点,运用了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例如,2000年11月,中国妇女研究会联合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和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举办了“《婚姻法》修改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讨会”,邀请了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妇女学界的专家学者和司法工作者、妇女工作者与会,就重婚、无效婚姻、事实婚姻和老人婚姻;配偶权、亲权和制裁家庭暴力;离婚法定理由和离婚赔偿制度;夫妻财产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坚持一夫一妻制、反对重婚纳妾、夫妻应当相互忠实、反对与制止家庭暴力等问题形成了共识,并对法律条文的表述提出了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意见和建议。2001年3月,中国妇女研究会组织召开了“中国妇女参政研讨会”,结合中国国情,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对培养选拔女干部的比例、指标、政策措施和参政妇女的能力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形成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政策建议报告,连同“国际妇女参政简况”,提交全国妇联召开的培养女干部工作会议参考。2000年5月,在中国妇女研究会与联合国性别主题组联合举办的“纪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5周年”研讨会上,专门设立了回应《北京行动纲领》的“妇女与传媒”论坛,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我国大众传媒中存在的一些不利于性别平等的问题。次年12月,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研究会又将“大众传媒与妇女发展”设立为年会的主题,与会学者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和方法分析了大众传媒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的原因、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等问题,并向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具有性别意识的建议。2002年12月,在中国妇女研究会举办的“中国妇女就业论坛”上,许多学者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研讨了就业机会平等、性别平等的退休政策、妇女就业与再就业、入世对妇女就业的影响、职业安全、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等问题。会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以这次论坛的成果为基础,形成《关于当前妇女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上报中央,并于2003年春形成提交人大、政协的提案、议案,充分体现了倡导和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理念和行动。2004年9月,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妇女研究会与黑龙江省妇女学研究会一起举办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性别平等”理论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性别平等的基本理论、性别平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妇女参政、就业、教育与健康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进一步完善了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体系,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不断完善具有性别敏感的统计体系,将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指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三、有关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与宣传日益深入

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欢迎仪式上,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政府一向认为,实现男女平等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中国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2]此后,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和宣传不断深入。一些专家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社会政策的角度深入研究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在我国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贯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成为现阶段我国妇女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共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及各地党校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和宣传纳入党校的研究和培训体系,结合中国国情,推动社会性别纳入决策主流的实践。

在2003年召开的中国妇女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李长春同志提出要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宣传等手段,认真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3]全国妇联将2004年定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会长顾秀莲同志深入近20个省区市和中央机关及高等院校,就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与实践向各个决策者做相关报告,进一步推动社会性别纳入决策主流的步伐。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领导纷纷在主流媒体和《中国妇女报》上撰文,回顾和分析各领域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及《北京行动纲领》的状况、问题及政策措施。

四、妇女/性别理论研究与创新机制有了较大发展

’95世妇会通过的《北京行动纲领》在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中,对联合国成员国成立国家级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推进理论研究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提高妇女地位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10年来,我国妇女理论研究与创新机制的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国家领导人对妇女理论研究工作十分重视。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P10)重视妇女理论研究工作,为现实妇女运动提供理论支持,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特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都十分重视妇女基本理论研究。1990年,江泽民曾就《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问题,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和政府要认真倾听妇女的呼声,关心她们的疾苦,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努力为她们排忧解难;要切实加强对妇联工作的领导,帮助妇联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社会各有关方面也应努力为妇女群众多办好事、实事。”[5]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8月7日会见新一届妇联领导和中国妇女九大部分代表时指出:“各级党和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妇女的重要作用和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通过扎实有利的工作促进妇女事业的发展。”[6]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提出要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以推动妇女运动的新发展。[1]2003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提出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做出能够根植于中国国情的妇女理论研究成果,以推动男女两性平等与协调发展。[7]

二是政府部门重视采纳妇女/性别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世妇会前,我国就成立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妇工委”),作为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的重要部分,国妇工委在推动性别平等、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世妇会后,国妇工委充分发挥妇女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作用,在制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推进性别平等法治建设、加强纲要评估与监测以及向联合国报告中国政府执行《北京行动纲领》的情况等方面积极采纳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研究成果的转化。此外,十年来,就业与社会保障、民政、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及国家统计局等政府部门日益重视妇女/性别研究的成果,积极采纳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政策和对策建议,使妇女/性别理论研究成果在促进妇女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完善包括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妇女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参与、改革中小学课本中存在的性别角色定型问题、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以及建立性别统计制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妇女/性别理论研究机构茁壮成长。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前和筹备期间,我国成立了许多包括妇女研究机构在内的妇女非政府组织,许多妇女组织在世妇会后持续发展,在推进妇女发展和理论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整合研究资源,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妇女研究和妇女运动发展,1999年12月成立了中国妇女研究会,截止到2004,中国妇女研究会已有理事180名,团体会员108个,由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一级的妇女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妇女研究团体或组织组成。现在,中国妇女研究会的180位理事中,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人口学、党史党建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占80%,博士生导师也有近30人,学术力量越来越强。作为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妇女研究会积极为妇女/性别研究者服务,组织重大研究课题和研讨活动,有意识地推动中国特色妇女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推动妇女/性别研究进入社会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主流,促进中国妇女研究网络建设和各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机制的形成。

四是妇女/性别理论研究队伍成长,研究水平提高。妇女/性别理论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理论研究领域,世妇会前,相当一部分妇女研究者是自学成才或由其他相关专业转行而来。’95世妇会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为妇女研究者多视角地学习妇女/性别理论、观察不同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活动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一些妇女研究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妇女/性别研究信息,获得了宝贵的国际国内交流机会。据统计,当时有千余名专家、学者和妇女工作者参加了世妇会的非政府论坛,这些学者在参与中成长,开阔了学术眼界,为搞好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令人关注的是,受到世妇会的鼓舞,包括年轻研究人员和男性学者在内的一批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陆续进入妇女/性别研究领域,为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与研究队伍的成长相适应,世妇会后,我国妇女/性别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一些妇女/性别研究项目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一批妇女/性别研究成果发挥了影响决策的作用;有些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推进了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发展。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研究会于2004年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有54部/篇成果获奖,有12个组织获优秀组织奖或组织奖。获奖者既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也有来自妇女工作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妇女/性别研究队伍的壮大和研究成果的丰硕。

五是学术刊物对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推动。世妇会后,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视角的多元化、方法的科学化及成果的社会转化离不开学术刊物的推动和支持。《妇女研究论丛》作为中国妇女研究会会刊,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妇女理论体系建设,促进妇女/性别研究的理论创新,加强对《北京行动纲领》各关切领域及我国妇女发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介绍国内外妇女/性别研究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学术动态等。近年来,国家和各省的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及高校学报(社科版)也越来越关注妇女/性别理论研究,有些刊物专设妇女/性别研究专栏,为推动多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回顾妇女/性别理论研究进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妇女/性别理论研究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特色的妇女/性别理论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视角方法和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促进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理论创新、成果转化及人才成长的政策、机制及学术环境有待进一步形成。我们要充分利用“北京+10”的有利时机,进一步促进国际国内妇女/性别理论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我国的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标签:;  ;  ;  ;  ;  ;  ;  ;  

中国近十年来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发展--第四次联合国妇女问题世界会议的积极影响_社会性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