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探索论文

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探索论文

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何阳波,谭文峰,黄传琴,汪明霞

(华中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摘 要: 课程思政教育是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和自身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本文分析了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意义、教学途径和教学内容,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土壤修复;课程思政;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工作放在首位。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主阵地,是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主渠道,必然承担着思政教育的主任务。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涉及到的关于土壤与环境方面的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要实现“绿水青山”就要引发学生对土壤在绿色农业及生态环境建设中重要性的思考[2]。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自然和谐的环保意识,使专业知识为国家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做出应有的贡献。《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是一门专业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综合学科,课程关注时下土壤退化的主要问题和提升措施,并尝试了在专业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意义和教学途径。

一 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意义

(一) 土壤的重要性

土壤是农林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中央也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将绿色农业作为重点来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营养和安全的认知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及重金属随着食物链影响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问题时有发生,如镉大米事件等[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重要的基本国策。

(二) 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的思政教学目的

课程思政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作为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综合学科,课程囊括了土壤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土壤修复、地力提升和土壤质量调控材料,肩负着为本地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华中农业大学坐落于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武汉,在课程建设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遵循国家的大方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4]。因此,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除了教会学生土壤退化的原理和修复的技术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自然和谐的环保意识,使专业知识为国家“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做出应有的贡献。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土壤在绿色农业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认识到土壤退化问题及治理措施,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二 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的思政教学途径

(一) 加强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理念和能力

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达到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潜移默化的效果。本课程通过教师的课上理论课程示范、引导学生在宏观上了解土壤专业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政策的契合性,并通过课外场地实习(如江西鹰潭的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和修复措施)拉近学生和专业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了解科研项目的进展,自行体验和感悟目前的土壤面临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生态建设发展中,运用专业知识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本文基于文献[8]中分段开关数量经优化后的IEE RBTS BUS 5中的两条馈线进行仿真分析。其接线模式如图1所示。线路数据如表2所示,共22段线路,是典型的环网接线模式。该接线由同一变电所不同母线或不同变电所的母线馈线连接形成配电环网,给沿线用户配电。正常运行时,分段开关常闭,联络开关常开,一旦环路中某段区域发生故障,故障区域分段开关打开,环路联络开关闭合,其余区段可以继续供电。

本课程不仅讲授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的相关问题、关键技术与实践,同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情感共鸣。因此,此课程采用PPT讲授(包括图片和影视资料)、经典案例分析、课上分组讨论等多媒体教学模式。尤其是重点应用经典的案例,在案例中引入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主要问题、以及当代的先进技术以提升土壤质量满足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使得学生在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后,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毕业后的的应用价值和应用领域,以及在当代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二) 加强学生的土壤健康和土壤修复的意识培养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在生活和生态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针对目前土壤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时刻树立起土壤安全和社会责任感,达到学以致用。从土壤退化的机理、地力提升的关键技术、以及土壤质量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增强责任意识,为我国绿色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 教学和考核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63例阴道分泌物疑似支原体感染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7.40±6.15)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土壤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重点突出标准管控、依法治理环境等问题。

(1) 前言:重点突出绿色发展理念。

三 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的思政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安排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每个方面的侧重点不同:

1.2 方法 对119名发生血源性暴露医务人员的人群分布、暴露方式及部位、暴露源种类、暴露后处理方式、预防用药及结果等情况汇总分析。

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载体,注重学生对土壤乃至整个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的审视,以响应国家的基本政策。

考核方式上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主要包括: 课堂临时提问,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个土壤退化的主题做一次PPT讲课,学生互评,教师评价,野外现场实习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知,还可以实现成果共享、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其中野外教学实习共一周,实习地点包括:江西德安(水保措施学习)、江西鹰潭(土壤地力提升措施)和江西鹰潭的(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和修复措施)等几个华中地区代表性的土壤退化场地和修复比较好的场地。通过实践活动,首先学生普遍反应认识了到土壤的实际问题,感受到了专业术语不在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上,其次,加深了对我国土壤健康现状、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主观愿望。通过实施和构建与思政教育相适应的新课程评价理念和考核评价方法体系,将有助于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有效地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利用多个教学软件开展实训教学,进一步强化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开展,与其他课程互相结合,突出课程重点,呼应其他国际贸易环节。具体可以遵循以下过程,首先使用外贸流程模拟实训平台中的DOC系统对国际结算票据和信用证开证申请书进行填制练习,在此基础上使用国际结算专业实训软件对结算方式的流程进行操作,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主要票据和结算方式的掌握,又节省了课内时间,可以在有限的实训学时内,安排更多的练习,让学生完成较多的课程任务。

基于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区域是全国范围内的,而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则具有代表性。故而本文不仅对农产品价格和CPI之间的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关联性分析,还利用山东省2006年一季度至2017年三季度的CPI和API季度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根据研究结论对稳定山东省农产品物价水平提出合理的建议。

(3)土壤修复:包括产地土壤与产地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重点突出原始创新技术、卡脖子技术、可持续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发展理念。

(4)地力提升:包括养分贫瘠、土壤酸化、障碍层次、盐渍土壤、水分调控、水土流失等内容。重点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藏粮于土、有机农业等发展理念。

(5)土壤质量调控材料:重点突出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理念。

同时强调实习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安排江西德安(水保措施学习)、江西鹰潭(土壤地力提升措施)和江西鹰潭的(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和修复措施)的现场观摩,使学生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土壤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自己的专业在对土壤修复方面的重要性,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运用到国家的环境建设中来。一周的实习,学生反响很好,充满兴趣。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又不断强化学生的土壤健康意识教育。

四 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资源不足

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目前全国并无统一教材,课程内容无法以一本教材囊括,建议将老师们的科研素材应用到课堂上,此外多推荐一些优秀的幕课和专业知识网站。

(二) 平衡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建设“课程思政”不是要削弱、抑或取代“思政课程”,而是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主导地位[5]。需要明确“课程思政”起到的补充作用,要在授课中有亲和性、满足学生们的诉求,而不是生硬地讲政治,需要二者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五 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是每一位专业课任课教师的职责,但是在高校中如何实现这样的过渡,仍然面临着挑战。尤其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思政教育尤为必要和迫切。通过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潜移默化。本文以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为例探索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对其他专业的课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彭亚远.土壤环境安全及其污染防治对策的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07):37-38.

[3] 和君强,贺前锋,刘代欢,等.土壤镉食品卫生安全阈值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以长沙某地水稻土为例[J].土壤学报,2017,231:1184-1191.

[4] 黄娟,程丙.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7,(7):59-64.

[5]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本文引用格式: 何阳波,等.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6(56):220-221,22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6.091

基金项目: 课程思政项目立项。

作者简介: 何阳波,女,河北省保定市人,博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水土保持。

标签:;  ;  ;  ;  

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