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东省的调研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村镇论文,绩效论文,因素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3246/j.cnki.iae.2015.09.010 一、引言 金融抑制与金融排斥,使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变革始终具有强烈的内在需求与政策创新动力。面对新的农村经济形势,基于有效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效率的目标追求,银监会于2006年12月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在随后较短时间内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农村金融改革政策,宣告农村金融新政的正式实施。推进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与发展是本轮改革的核心内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是农村金融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果,是多年来农村金融供给匮乏与“三农”发展对金融资源的大量需求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村镇银行得以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末,全国已有1207家法人村镇银行营业银行网点达308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从介入初期的“鲶鱼效应”逐渐凸显农村金融市场生力军的作用。但实践证明,村镇银行经营过程中依然面临较多问题,其市场定位、发展理念、治理结构、经营绩效与影响因素等命题亟待有效破解,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令人关注。 伴随着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国内相关研究也不断丰富,主要集中在制度绩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市场定位、信用风险以及组织创新路径等方面(柳松等,2009)。鉴于实证数据缺乏等原因,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绩效评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赵丙奇等,2013),但也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富有价值的努力,对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绩效评价及绩效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吴少新等(2009)对村镇银行的经营效率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的整体经营效率参差不齐,经营效率受资本实力、存款规模、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吴玉宇(2010)就社会网络对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影响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网络经中间途径的传导对村镇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正向影响。马小茜(2011)从股权结构、资产规模、资产结构、资产安全性、利润结构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村镇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葛永波等(2011)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产品与服务创新水平、员工素质等因素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李建华等(2012)以湖北省为例,就支付结算渠道对村镇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赵丙奇等(2013)在构建衡量村镇银行运行绩效的评估框架的基础上,从自我持续性、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对样本村镇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董晓林等(2014)对村镇银行设立取址、主发起人类型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认为以上两个方面对经营绩效均有显著影响。 国外理论界对小型金融机构(社区银行)绩效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努力探索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小额信贷绩效标准(赵炳奇等,2013)。如Albert等(2011)通过构建特殊面板模型对社区银行绩效的洲际差异进行了研究表明地区经济特征、人口结构以及市场结构等因素均对社区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有显著影响。此外,Kashian等(2014)对社区银行的表外业务与经营绩效、风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截至2014年末,山东省内设立的村镇银行达86家,居全国首位(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仅39家)。本文在对全国村镇银行基本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山东省内14家村镇银行的调研数据构建了村镇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并对绩效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二、村镇银行发展态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新政的实施,2007年2月首家村镇银行获准成立。在历经前三年的缓慢发展后,近年来村镇银行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从数量上看,截至2010年末,全国批准设立的法人村镇银行仅为285家,而到2014年末法人数量达到1207家,平均每年增加230家;从贷款规模上看,2010年末全国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总额约为597亿元,而到2014年末该指标达4862亿元,期间发放贷款的数量平均每年增加1000余亿元;从贷款去向看,截至2014年末村镇银行为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余额合计为451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2.9%;从吸收民间资本角度看,已有4000余家企业股东和8000余名自然人股东投资村镇银行,成为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的重要渠道。 山东省内村镇银行的设立时间较晚,2008年11月首家村镇银行——寿光张农商村镇银行挂牌开业。2010年末村镇银行的数量仅为9家,低于全国各省平均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江苏和浙江两省同期村镇银行的数量均达19家,山东省村镇银行发展明显滞后。但2011年之后,山东省内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明显提高。2014年末山东省内设立的村镇银行已达86家,居全国首位,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仅为39家,江浙两省分别为67家和71家;从贷款规模看,2010年末山东省内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总额为19亿元,接近同期全国各省平均水平的19.3亿元。之后几年迅速增长,2013年末省内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总额达19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70亿元,占比89%),期间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16%,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11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约为83%,江浙两省年均增长速度分别约为76%和53%。 (二)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镇银行布局不均衡,与政策初衷相背离。截至2014年末,全国共有3080家村镇银行网点(含分支机构,其中法人机构1207家)相继营业,但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网点数量最多的河南省达251家,其次浙江、山东两省分别有225家和217家,辽宁、广西、四川、江苏、广东和安徽等省网点数量均在159家以上。上述九个省份村镇银行网点占全国总数的60%,而同期西藏和青海境内的村镇银行分别只有1家和2家,各省之间差距较大,分布极不均衡。 按照全国东、中、西部区域进行统计,东部省份村镇银行网点为1235家,占比40%,中部地区村镇银行数量为906家,占比29%,西部地区数量为939家,占比31%。可见,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村镇银行占比较大,而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村镇银行数量偏少。 从国家贫困县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家级贫困县共592个,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在所有省份中,贫困县最多的云南省有73个,占比12.3%,其次是贵州和陕西各50个,占比均为8.4%。但相应省份村镇银行网点的布局状况为云南省67家,占比2.2%,贵州省105家占比3.4%,陕西省22家,占比0.71%,进一步验证了村镇银行不愿设立在偏远与经济落后地区的事实,与国家设立村镇银行政策初衷存在背离现象。 2.股权设置掣肘于政策,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有待优化。银监会从制度上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虽然2012年以来要求主发起行持股最低比例由20%降至15%①,但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主发起行的持股比例均在50%以上,其他股东持股比例较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固然在经营经验、产品设计、技术与人才支持等方面可以帮助村镇银行迅速开展业务,避免村镇银行操作经验不足导致的风险,但实践中主发起行持股比例过高,必然导致村镇银行的法人治理模式成为维护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益的硬性制度安排(王健安,2010),制约了村镇银行股权结构优化与治理结构的完善,并影响村镇银行在后续业务发展过程中内生性激励机制的形成。首先,对于主发起行而言,鉴于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经营环境的制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动力不足。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主要基于战略意图而进行的市场布局与长期规划,如果因持股比较过低而无法对村镇银行施之绝对性控制,该效应将大打折扣,并因此导致明显的“一股独大”现象。其次,主发起行持股比例高启,导致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股东相互制衡机制弱化甚至缺失,银行治理效率及中小股东利益保障机制有待提高与完善。第三,村镇银行股权比例的政策要求与主发起行的股权设置倾向导致农村民间资本对村镇银行的介入程度受到影响,减弱了民间资本与村镇银行之间的互融性与共生性,不仅限制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还直接影响到村镇银行业务拓展过程中股东客户及其关系群体的潜在激励与业务贡献。另外,股权的高度集中使参股股东难以有效发挥其内在职能,导致民间资本失去注资且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第四,“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许多村镇银行沦为主发起行的分支行,经营目标与经营政策受主发起行的直接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设立初衷。 3.政策扶持力度不强,村镇银行发展需更多助力。近年来,国家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与优惠政策,较好地奠定了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整体而言,村镇银行尚属发展初期,规模小、竞争实力弱且肩负着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历史使命,要想将其打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中坚力量,政策支持与执行力度尚显不足。例如,农村金融新政实施的前三年,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扶持及税收优惠政策未及时到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导致村镇银行数量、规模与预期目标相比有较大差距;2010年制定了财政对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定向费用补贴政策,但达不到规定条件无法获得该项补贴,难以全面、有效地实现“扶弱帮困,公平竞争”的政策目标,况且补贴资金纳入金融机构收入核算,对应的所得税征收使政策扶持力度大打折扣;2009年以来央行将支农再贷款对象扩展至村镇银行②,但并未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资产规模较小的村镇银行使用支农再贷款额度受到较大限制;针对25%的所得税税率,只明确了“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无其他所得税优惠措施等。 4.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村镇银行发展面临困境。一是农村信用环境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不健全,村镇银行面对的客户缺少全面的信用记录,并且农村居民对信用的重视程度不够,信用意识较弱。二是农户普遍缺乏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土地承包权、使用权流转等交易市场尚待建立与完善,农户联保机制存在固有缺陷、违约执行较为困难。三是农业保险体系尚不健全,村镇银行涉农金融服务面临的风险较大。 5.村镇银行自身存在较多问题,影响可持续健康发展。(1)融资渠道狭窄,吸储困难,业务拓展受限。究其原因,一是品牌的社会认知度低,竞争实力弱;二是成立时间短,营业网点较少,农村客户期望的便利性不足;三是按照政策要求,村镇银行往往设立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县域及村镇地区,民间资金少,农民存款额度有限。(2)业务服务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虽然近年来村镇银行服务水准有了较大改观,有些村镇银行已开展网上银行及银行卡业务、设置POS机等基础性设施,但整体而言,金融产品种类依旧日较少,业务较为单一,服务深度与广度明显不足。目前村镇银行开展的业务主要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代理、理财、信息咨询等中间业务发展较为滞后,且业务创新能力较低,不能及时推出贴近客户、体现特色的个性化产品,难以有效满足农村客户不断发展的多元化金融需求。(3)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村镇银行长远发展的瓶颈。首先,专业人才数量较少,具备金融机构管理与从业经验或者金融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比例较低,且许多员工缺乏对农村金融环境与特点的了解与把握,难以满足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其次,鉴于村镇银行的经营区域及当前的品牌效应与运行机制,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人才梯队建设存在较大困难。(4)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从实践运行看,村镇银行在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方面,主要依赖定性评价,大多依靠传统的经验和简单的技术方法,对风险把控缺乏前瞻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另外,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较为简单,容易引发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尤其是当前村镇银行员工综合素质不高,风险意识差且缺乏风险管理经验,潜在的经营风险更值得关注。 三、村镇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模型构建:基于山东省的调研数据 (一)研究样本与绩效指标 本文对山东省内截至2013年末成立1年以上的20家法人村镇银行进行了调查,其中实地调研11家,发放问卷9家。鉴于资料保密性及其他原因,最后收集到有效问卷14家。这14家村镇银行分布在青岛、潍坊、济南、莱芜、济宁等地,涵盖了山东省东中西三个区域具有一定代表性。 借鉴马小茜(2011)等研究思路,结合村镇银行自身特点,本文将其经营绩效指标划分为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和发展能力四个类别。其中盈利性指标往往用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净资产之比)收入利润率(净利润与总收入的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以及收入成本比(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衡量,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比率)、自有资本率(自有资本与总资本的比率)和资本充足率等,流动性指标包括存贷比率(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和流动比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等,发展性指标常采用贷款增长率(贷款增长额占上年度贷款余额比率)、利润增长率(利润增长额与上年度利润额的比值)和总资产增长率(本年资产增长额/去年末资产总额)衡量。 (二)村镇银行经营绩效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所调查的村镇银行2011~201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并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③对应数据进行了统计比较,观察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相关指标数据参见表1)。 1.盈利性指标。首先,从村镇银行自身三项收益率指标看,样本均值均逐年上升,且增长速度较快。一方面说明村镇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获利能力正稳步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家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效果逐渐显现或有所提高。2011年村镇银行三项收益率指标均为负,体现出村镇银行成立初期获益非常困难。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成立时间长的村镇银行的收益率水平明显高于成立时间短的村镇银行。其次,对村镇银行和上市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到,除2013年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外,村镇银行的各项收益率水平均远远低于商业银行,体现出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与面临的问题。但村镇银行收益率增长速度较快,与上市银行的差距有逐步缩小的趋势。 2.安全性指标。数据显示,样本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低,2011年和2012年均未出现不良贷款,而2013年只有两家样本村镇银行发生了不良贷款,且均值明显低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水平。主要原因可能是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发放贷款相对较少且不良贷款尚未充分反映。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村镇银行自身经营尚比较稳定,坚持了审慎经营的原则。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远远高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的标准,且明显高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资本充足性良好,从这个角度看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现递减趋势,主要原因是村镇银行不断增加贷款发放,风险资产相应增加所致,这与观察到的村镇银行存贷比逐渐提高相吻合。可以预计,随着村镇银行盈利能力的不断增强,短期内出现资本充足率不足的概率较小。 3.流动性指标。2011~2013年村镇银行流动比率均值分别为92.95%、87.54%和94.45%,变化不大。对比上市银行,村镇银行的流动比率明显较高,短期偿债压力较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资产运用并不充分,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2011~2013年村镇银行存贷比均值分别为65.76%,84.53%,70.06%,年度波动较大,且不同村镇银行之间存贷比差距更加明显。以2013年为例,存贷比最小值为25.74%,最大值为163.24%,其中3家存贷比超过了100%,5家存贷比低于60%,说明村镇银行业务开展差异较大,部分村镇银行存贷比结构不合理,应注重流动性风险控制与贷款业务扩张的均衡性。出于对“三农”的支持,相关政策对村镇银行存贷比要求较为宽松,要求其5年内逐步达标,一定程度上导致村镇银行存贷结构差异较大。长远看,对村镇银行存贷比应确定一个合理标准,进行更加规范有效的管理。 4.发展能力指标。村镇银行的贷款增长率及利润增长率均远远超过商业银行。从自身变化趋势看,村镇银行的这两项指标均有下降趋稳之势。村镇银行较高的贷款增长率及利润增长率一方面反映村镇银行正处于业务的飞速发展阶段,同时也意味着村镇银行处于成立初期,作为比较标准的期初基数较低,导致贷款增长率及利润增长率较高。从实践看,后者的解释力更强。 (三)村镇银行综合绩效模型构建 1.指标数据的处理。指标体系一般存在三类不同方向性的指标:正指标、负指标和区间指标,为了排除方向性因素对研究的影响,需先对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将三类指标统一转化为正指标,即指标越大反映的经营绩效越好。本文指标体系中的8个指标除存贷比是区间指标外,其他全为正指标,因此只需将区间指标转化为正指标即可。 存贷比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存贷比率过低,意味着银行的贷款相对存款偏少,导致银行收入少、成本高,盈利能力差。相反,如果存贷比率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偏高,甚至面临挤兑与支付危机。我国规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应超过75%,因此可将存贷比与参照标准75%的差距作为衡量标准,差距越小则说明指标越好即进行1-|0.75-|的处理。 首先运用SPSS 20.0软件,采用样本系数矩阵、KMO检验及Bartlett球形检验方法对样本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均表明研究适宜进行有意义的因子分析。 其次,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⑤,结果表明前4个公因子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解释达到了81.15%,选取的4个公因子对样本村镇银行的绩效状况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因子1的解释度最强达到31.96%,因子2、因子3和因子4的解释度分别为19.12%,15.51%和14.49%。由此,原来的8个指标降维为4个因子,且已经包含了大部分经营绩效信息。因子的碎石图也显示,前4个因子的特征根普遍较高连接成了陡峭的折线,而第4个因子之后的特征根普遍较低,且连接成了平缓的折线,进一步表明提取4个因子进行研究比较适当。 表2给出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由此可求得各个因子的得分表达式。在此基础上,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可得出各家银行绩效的综合得分Y,据此可对村镇银行的综合绩效进行对比评价。 本文利用上述结果对样本村镇银行2011~2013三年的综合绩效进行了估计评价,得到的对比结果与我们观测到的村镇银行运行状况比较吻合,并且数据还表明,村镇银行的绩效得分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反映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日渐改善。 四、村镇银行综合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根据村镇银行的经营特点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涉农状况、资产规模、资本结构、人才素质、区域经济状况等方面对村镇银行综合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以(1)式求得各村镇银行综合绩效得分Y值作为因变量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Y为村镇银行综合绩效得分;NL为农户贷款累计发生额占比,Z为总资产(取自然对数),DR为资产负债率,B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C为具备银行从业资格人员占比,G为县域人均GDP(取自然对数);α为常数项,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残差项。 (二)变量选取与说明 本文选择从村镇银行的涉农经营状况、资产规模、资本结构、人才素质、区域经济状况等方面对其综合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涉农经营状况。村镇银行的兴起与发展是市场内驱力与政策推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当然,就目前态势而言,政府强制性推动特征更加明显。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尚未完成本质改变,村镇银行逐利性与其政策目标之间便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在当前农村市场环境下难以较好地将盈利最大化与支农支小使命有机兼容。换言之,村镇银行综合绩效与其涉农经营状况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 以往的文献往往采用“涉农贷款比率”作为衡量农村金融机构涉农经营状况的指标,但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大部分村镇银行的涉农贷款比达到或接近100%。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村镇银行确实较好地贯彻了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政策使命,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涉农贷款比”指标的说服力值得商榷。事实上,涉农贷款不仅包括了农户贷款,还包含了一些涉农的小微企业贷款,在对涉农贷款尤其对涉农小微企业贷款进行界定时缺乏科学、严格的衡量标准。为了克服指标存在的不足,我们选取“农户贷款累计发生额占比(NL)”指标作为衡量涉农状况的标准,可以克服小微企业贷款界定模糊带来的偏差,更加准确地反映村镇银行的支农状况。 2.资产规模。银行业往往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与资产规模一般呈现为正相关的关系。衡量银行经营规模的指标包括员工数量、总资产额、总负债额、存贷款规模等。在这些可考察的指标中,总资产数额(Z)的大小往往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银行整体运营规模的大小。 3.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指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企业筹集资金的来源构成适当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运营绩效。相对于一般企业,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银行,其最优资本结构中的债务比相对较高。资产负债率(DR)是衡量资本结构的最典型指标,根据传统经验,商业银行最优资本结构的资产负债率往往在90%左右,资产负债率过低会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则会使银行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 4.人才素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较高,村镇银行也不例外。建立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升员工素质是改善村镇银行绩效状况的重要途径。目前,村镇银行普遍存在人才总量不够,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员工学历水平明显偏低,从业经验较为欠缺。鉴于此,本文选取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B)、具备银行从业资格人员占比(C)两个指标来衡量村镇银行人才素质状况。 5.区域经济发展。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除了内部影响因素之外,区域经济发展等外部因素也会对经营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县域人均GD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较为适宜的指标。 上述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参见表3。各年度的农户贷款累计发生额占比(NL)均值处于30%~60%之间,各年度及年度内各村镇银行之间的差距均较大。以2011年为例,最大值为94%,最小值为7%,反映出村镇银行为农户提供贷款业务等金融服务的水平差别很大;村镇银行的平均资产规模有上升趋势,但各银行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三个年度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57%、68%和72%,有逐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尤其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的村镇银行;人才素质方面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各年度都在50%以上,平均学历水平较高,但各银行之间差距较大,最高占比91%,最低为30%。具有银行从业资格的人员比例整体偏低,均值为20%左右;村镇银行所在的各县域人均GDP水平差距较为明显,体现出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从各个解释变量看,除了总资产对数Z统计值在10%水平上不显著外,其余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总资产指标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村镇银行处于发展初期,规模经济并未显现。同时,村镇银行业务面向“三农”,客户属性及农村经济特点导致规模经济这一在其他领域普遍存在的特征,或许在农村金融机构身上体现的并不明显。 农户贷款累计发生额占比与村镇银行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反映出注重农户贷款的村镇银行综合经营绩效表现不佳,而经营绩效良好的村镇银行支农状况(主要针对农户贷款)并不理想,支农行为与综合经营绩效相冲突。在缺乏适当政策支持背景下,村镇银行若全心全意服务于农户,会影响自身的经营绩效,如何有效改善这种现状值得关注。 资产负债率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表明村镇银行的负债比例越高其综合绩效越好。根据传统经验,商业银行的最优资产负债率约在90%低于该值时资产负债率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升银行的整体绩效,这与村镇银行现状相吻合(样本村镇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远低于90%)。 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具备银行从业资格人员占比的检验结果表明,人才素质是村镇银行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效提升员工素质对于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县域人均GDP与村镇银行综合绩效负相关,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村镇银行盈利水平呈反向关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的地区,村镇银行综合经营绩效反而相对较好(差)。原因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金融机构众多,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村镇银行起步晚、规模小、竞争实力弱,导致综合经营绩效相对较差。该结果与董晓林等(2014)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设立取址对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有显著影响,经济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明显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在经营区域等方面应展开错位竞争,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供给不足,村镇银行发展空间反而更大。 五、对策建议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先天性地被赋予了化解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矛盾的责任,村镇银行应将自身的市场定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契合,在力求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追随普惠理念与惠农文化,并使这种思想内化于企业精神,突出自身经营特色,努力实现村镇银行与农民互利,与农业共存,与农村共赢。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村镇银行综合绩效负向相关的实证结果表明,扎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并提供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有利于发挥村镇银行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提高村镇银行的综合绩效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村镇银行或许可以探索出一条支农扶贫与经济效益共存的经营模式。 2.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组织理论,规模经济是企业尤其金融企业的显著特征,但农村经济的特殊属性客观上需求灵活多样的小型金融组织提供特色服务。为此,村镇银行可创新性实施在机构规模合理确定边界基础上的组织创新。金融产业集群思想不应局限于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与集聚,更需反映管理与经营思想的集中与整合、服务平台的共享及集群内个体间的“学习效应”,因此,村镇银行控股集团或联合机构的创新模式及作用机理就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模式基础上针对当地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特点实施产品创新,提供特色化服务有效开展同业错位竞争,致力于个性化与差异化发展,是村镇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略。 3.为有效缓解专业人才匮乏、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村镇银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势在必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员工的全面成长、协调发展、能动性以及组织的包容性,其目的是实现组织生态各维度层面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联结的相对平衡和正常有序,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应结合农村经济社会环境与金融改革趋向,通过倡导与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树立新的价值观与人才观,在人才引进、综合素质培养、人与组织关系等方面形成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重视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及创新能力,切实尊重员工的尊严、权利、价值和愿望,增强员工归属感、荣誉感、成就感、幸福感,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4.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有效提升村镇银行治理效率及经营绩效。一是村镇银行应降低主发起行持股比例,吸引当地企业与农户投资入股,既能激发县域民间资本参与银行管理的积极性,还可充分利用当地股东资源形成并不断优化业务拓展过程中的内生性激励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主管部门应改革现行设立村镇银行的准入政策在不断完善监管体系的前提下,逐步放开主发起行的股权比例及民间资本参股比例要求,鼓励农村民间资本参股村镇银行,有效规避“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弊端,提高村镇银行治理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村镇银行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充分利用财务标杆作用提升经营绩效。调查发现,目前村镇银行的负债水平偏低,尚有较大上升空间。 5.结合自身特点及农村市场要素禀赋结构与风险特质,构建系统的风险监测与控制体系。村镇银行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小型金融机构运作经验,通过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完善借款者内生性激励和约束监督机制、创新交易技术等制度安排,降低信贷风险。 6.建立并不断完善村镇银行社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助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村镇银行农户贷款行为与经营绩效呈负向相关的实证结果为适度的扶持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政府应致力创造有利于形成合作博弈与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如建立健全农村征信和农业保险制度体系等),形成化解各种冲突的协调机制,着力构建规范化,效率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应从全局角度统筹规划各类金融机构的协调发展,形成有效、公平的村镇银行社会绩效评估体系,客观评价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进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出的综合贡献,使村镇银行以综合价值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价值为标杆规范、指导自身行为。对面向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发展初期的小型金融机构,政府应明确合理有效的扶持政策及相应的补偿机制,并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将其落实到位,使新型金融组织的价值追求与政府的政策目标有效耦合与对接。同时,监管部门应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监管思路,制定实施多层分类监管制度,实现市场激活与风险控制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 注释: ①参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银监发[2012]27号)。 ②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支持春耕备耕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银发(2009)38号)。 ③16家商业银行分别是平安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 ④从统计数据看,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贷款增长率及利润增长率指标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大,本文选择更为稳健的总资产增长率指标衡量村镇银行的发展水平。 ⑤篇幅所限,此处省略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结果。标签:银行论文; 存贷比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村镇银行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金融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