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国民经济发展预测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经济发展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国家继续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从紧控制经济总量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调整力度,同时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国民经济运行平稳,供求总量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较低的物价上涨水平,实现了为“九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的要求,也为1997年及后续年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199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国家将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特别是新开工项目,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促进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同时抓住宏观环境较为平稳的时机,切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在宏观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的前提下,预测1997年国民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国有企业效益和经济结构状况会有进一步的改善。
一、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以快速平稳增长为主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历了四次景气循环的波动过程,1996年经济运行处于第四次循环的后期。从一致经济指数来看,1996年以来一些与经济增长同步运行的主要经济指标已由一、二季度的增长明显回落,三季度的回落减弱或基本持平,发展到四季度的增长持平或缓慢回升,一致经济指数已由持续回落到基本持平,再转为呈现出缓步回升的迹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经济景气循环基本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经济景气循环与前三次相比,主要特点是景气回落平稳,波幅明显缩小,波谷水平较高,波动周期延长。从一致合成指数看,以1983年的平均水平为100点,目前该指数为103点,比前三次循环平均谷底水平高4个百分点,波谷水平明显提高;本次一致合成指数回落18.6个百分点,回落幅度小于前三次循环的平均回落水平,为本次扩张点数的3/4,波动幅度有所缩小。再从年度GDP增长率看,前三个经济循环峰谷差一般为6—8个百分点,平均回落时间为29个月,循环周期平均长度50个月。而本次循环经济扩张长达40个月,自加强宏观调控后,景气回落24个月,回落幅度仅4个百分点左右,波动周期达64个月,明显长于前三次循环。本次经济循环特征与以往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国家采取了恰当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是适时地采取了适度的总量调控政策,而不是大幅度地抽紧或放松银根,避免了经济景气状况的大幅度波动。特别是1996年,当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状况明显改善时,国家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根据供求情况的变化,适时适度地进行微调,4月份停办新的保值储蓄,5月、8月两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适当增加贷款投放,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在景气回落过程中保持较快增长。二是在本次循环中始终坚持加强农业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几次提高粮棉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市场销售较快增长,也是保证景气回落期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三是自1993年下半年加强宏观调控以来,特别是当1996年物价明显回落时,始终坚持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有效地避免了景气在回落期出现反弹性波动和宏观调控半途而废。但是,宏观调控政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已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在市场约束强化的新形势下,当需求总量适度从紧后,企业为求生存,努力调整生产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主动性大大增强,这是适度从紧宏观政策得以实施的基础。
1997年经济运行将逐步向新一轮景气循环过度,这一时期经济运行的特点仍将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的程度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国内外环境。首先,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从景气循环看则处于大循环的扩张阶段,小循环的峰谷水平显著提高。因此,新一轮景气循环将建立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从而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的特点。其次,1997年我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召开党的十五大,既要求努力保持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又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针对1997年的经济社会环境,国家将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切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样的宏观政策,决定了未来经济运行将保持快速平稳发展的主调。此外,当前的中国经济已不再是一个完全短缺的经济,买方市场的特点已经相当明显,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正在进一步提高,市场对经济运行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从国内外市场需求看,出口规模继续较快拓展的难度很大,国内市场虽然增速不低,但由于波动明显滞后,目前仍处于增长平稳回落阶段,市场需求的总量约束将决定经济运行平稳发展的特点。综上分析,1997年经济景气将向新一轮循环过渡,并以快速平稳发展为主调,预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或略高于1996年的增长水平,约比上年增长10%。
二、社会需求保持适度增长
1997年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保持1996年基本平稳和适度增长的态势,外贸出口将在上年第4季度增长回升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出口增长总体情况会比上年有所好转。
1.固定资产投资将比1996年增长19%
199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适度。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800亿元,约比上年增长1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左右。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农林水利、电力、交通、邮电通信、电子、化工科技、教育等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投资增幅均高于整个投资的增幅。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进一步缓解,新增生产能力较多。国家在投资资金安排上较好地贯彻了“保重点、保投产”的原则,重点建设得到加强,全年投产的大中型基建项目将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国家强化了投资责任约束机制,规范项目法人行为,出台了资本金制度、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等政策措施,改善了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严重,新开工项目增加较多,建设项目超概算严重,房地产投资增长幅度偏高,内部结构很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后续能力,需要认真对待,加以解决。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从总体上看,1996年投资规模调控力度把握较好,既保持了必要的投资力度,又防止了规模膨胀,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体分析,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总结:第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正确分析经济形势,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在关键时刻不动摇。1996年年初,由于各方面的特殊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很低,前两个月不包括集体和个人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7%。社会各方面对此十分关注,有的担心投资不足,会导致市场疲软和经济低增长,放松银根、扩大需求的呼声很高,压力也比较大。作为“九五”第一年的第一季度,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把握和取向对全年乃至整个“九五”时期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特殊重要的导向作用。由于在实际工作中保持了冷静的态度,仔细分析了经济形势,得出了不是需求不足,不会发生市场疲软,而要防止投资膨胀的正确判断,并向各有关方面作解释,通过新闻发布等形式进行引导,逐步达成共识,没有放松对投资规模和新开工项目的调控,为全年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要把握好资金投放的微调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季度之间进度快慢不同的特点有其客观规律性,资金投放也应顺应这种规律,季度间平均投放反而会造成投资增幅的波动。1996年除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小、增幅低有一定的特殊原因外,其他三个季度之间投资增幅波动比较大,与上半年资金调度进度追求平均有一定关系。
1997年各地扩大投资需求的内在动力仍然很大,投资风险约束机制还没有形成;另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对投资适度增长和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因此,国家将按照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的要求,继续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加强项目审批,全面推行资本金制度,在此前提下,保持投资需求适度较快增长。同时,将加大投资结构调整的力度,采取措施治理“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在资金配置上,将继续向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国防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科学、教育、文化等精神文明建设倾斜;在项目安排上,继续贯彻“保重点、保竣工、保投产和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原则;加强投资管理,严格项目建设投资概算;对中西部地区项目实行“同等优先”的原则;并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国外资金。综合考虑以上因素,199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比上年增长19%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约增长12%。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比1996年增长18%
1996年消费品市场销售繁荣活跃,保持了在高位上稳定增长的态势,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较好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1997年国内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首先,国内市场商品货源充裕。国家高度重视并增加对农业投入强度,1996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为1997年农副产品的供给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部分日用工业品供给能力超过市场需求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据内贸部信息中心对609种主要商品1997年上半年供求情况的排队分析,工业品供求平衡的品种将进一步增加,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过于求的品种也有所减少,市场工业品将供应充足。同时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增加有效供给,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此外,外贸企业近期内难以迅速扭转商品出口竞争力相对不足的局面,部分用于出口的商品将转向国内市场,所有这些将为明年国内市场商品供给提供可靠的保证。第二,城乡居民购买力仍将增加。1996年农业获得较大丰收,农民收入增加较多,在农村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对商品的需求将显著增加,1997年农村市场会有较大增长。同时,城市居民购买力也将进一步增强。第三,居民消费心理稳定。尽管1996年停办新的保值储蓄和两次较大幅度地降低银行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的消费倾向,但是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将进一步稳定居民的消费心理。近几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形成消费多元化,也将提高消费增长的稳定性。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力度,又会分流一部分商品购买力。预测19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比上年增长18%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约增长12%。
3.外贸出口将比1996年增长12%
1996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28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但进出口增长在月度间波动较大。全年外贸出口增长呈先降后升的轨迹。年初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降低了出口退税率,加上出口退税不够及时,外贸出口特别是一般贸易出口的政策环境明显变化,而外贸企业粗放经营的方式没有改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再加上1995年同期基数偏高,上半年出口出现负增长,比上年同期下降8.2%,其中一般贸易出口下降28.5%。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及时采取了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外贸出口信贷规模和积极扩大自营出口等灵活而有效的措施,同时外贸企业努力进行适应性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外贸出口的回升,下半年外贸出口走出下滑的低谷,出口情况逐月好转,全年出口总额实现15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加工贸易出口蓬勃发展,其出口额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已达56%,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出口结构也有所调整,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明显提高。进口增长则呈先升后降的轨迹。由于国家调整进口关税政策,4月1日起大幅度调减关税,同时取消相应的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在政策出台前突击进口,一季度进口增长幅度过高。但受国内需求制约,一季度后进口增幅明显回落,全年进口比上年增长5.1%。进口商品以机电设备为主,工业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增长也较快。
1997年外贸出口将稳步增长。首先,我国涉外税收政策的调整,从长期看有利于优化出口结构,规范外贸经营环境,促使外贸出口从粗放型扩张向集约型增长转变。1997年外贸企业将继续处于消化和适应政策变化、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经营困难的状况不会有明显的改善。此外,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加剧,我国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纺织轻工产品和大宗原材料商品出口受到较大抑制,这将影响出口特别是一般贸易出口有较大增长。但也存在着有利于外贸出口的因素:第一,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企业受国内市场的制约,将努力扩大出口。也就是说,出口增长仍将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第二,日益改善的宏观环境,会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我国投资,这将有力地促进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第三,国家将在促使企业转换机制、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继续采取鼓励自营出口,增加出口信贷以支持机电产品特别是成套设备的出口,保证及时足额退税等措施,也将有效地促进出口增长。第四,据专家预测,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快于1996年,亚洲、拉美和欧洲新兴工业国发展势头强劲,世界经济的总体前景将有利于我国增加出口。分析1997年进口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将是进口平稳增长的原动力,1996年未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000亿美元,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满足进口需要的资金保证。预测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约比上年增长12%。
三、社会有效供给进一步增长
1997年在投资、消费、出口需求适度增加的带动下,经济将继续呈现快速平稳增长的态势,在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适应情况会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将有所提高。
1.第一产业增加值将比1996年增长4%
1996年,农业生产在上年取得较好收成的基础上,又获得了丰收。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记录,“菜监子”产品稳步增长,畜牧水产业持续发展,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和扶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1996年前11个月用于农林牧渔水利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9%,高于全国投资平均增长12.7个百分点。二是国家又一次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8亿亩,比上年增加3200万亩,为近几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最多的年份。其中,高产的玉米、小麦和稻谷分别增加了2500万亩、1125万亩和915万亩,杂粮播种面积有所减少。由于播种面积尤其是高产作物面积扩大增加了产量,成为粮食增产的主要部分。三是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增产技术,如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水稻旱秧稀植、采用优良品种等,促进了粮食单产的大幅提高。四是气候条件总体上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虽然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和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低温阴雨天气,造成一些地区粮棉油不同程度减产,但就全国而言,雨水较为充沛,尤其对长年干旱的北方地区利大于弊。五是支农工业生产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全年化肥、农药、农膜、拖拉机生产分别增长9.6%、18.3%、13.7%、32%,加上国家积极组织进口,农业生产资料供给条件大大改善,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通过整顿流通秩序,加强价格管理,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有较大回落,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8.4%,涨幅回落19个百分点,快于全国零售物价涨幅回落的速度,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1996年农业生产虽获丰收,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水害情况充分暴露出水利设施严重失修、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另外,农产品加工能力不强,流通不畅,粮食仓储容量不足,丰收后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以及一些地区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都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不能因一、两年的农业丰收就盲目乐观,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据经验,连续多年的风调雨顺气候是不多见的,1997年要准备可能出现不利的气候条件。同时,由于受资源限制,今年的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可能增加太多,农业增产主要靠提高单产来实现。为确保1997年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必须继续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坚持实行近几年来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持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增加农业投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落实科技兴农措施,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改善农业生产外部环境,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如不发生大范围的自然灾害,预测第一产业增加值将比上年增长4%左右。
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1996年将增长13%,其中工业增长13.5%
1996年第二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年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在平稳回落中保持了较高水平,全年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工业生产的增长具有较为可靠的基础。一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实际增幅都比较高,对工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二是国家适时采取了调低利率、实行银企挂钩、加快退税进度以及适当增加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等措施,促进企业生产面向市场、加快调整、增强适应能力。加上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增长较快,能源、交通和主要原材料以及资金供给都比较充实,足以支持工业生产的较快增长。三是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抓大放小”的改革普遍加快,“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由1995年的18个扩大到58个,在转机建制、减债增资、分流富余人员、分离社会职能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学习邯钢的活动,许多企业努力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调整,加强成本控制、强化内部管理,近年来引进外资迅速扩大,投资项目陆续投产见效,其他非国有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工业生产无论在质还是量的方面都有提高。同时,产品结构也有所调整。受市场需求变化和进出口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机电产品和传统工业消费品生产下降,市场适销产品生产增长较快,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发挥,对企业生产的导向作用增强。但是,由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对市场适应能力普遍较差;“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造成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超过市场容量,在市场约束强化的新形势下,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加上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利润转移,以及统计方法变化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明显下滑,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前11个月累计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1%,其中国有企业利润下降55%。29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中,25个利润总额同比下降,其中净亏损的地区有10个。从年度中各期变动走势看,年初一些企业错误估计市场形势而盲目增产,但随着适应能力增强和国家微调措施的作用,情况有所改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产销率呈现前低后高、缓慢回升、小步前进的态势。1996年工业经济运行中这种生产稳定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大幅度下降、市场商品日趋丰富和产品供求结构矛盾更加突出的对比,既表明党的十四大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快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等举措,对增加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宏观效果,也表明国有企业对市场适应能力还明显不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素质的任务将是艰巨而长期的。
展望1997年,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将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趋势,国际需求也将增加。支持工业生产的各项物质条件仍相当充裕。国家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体制创新的进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并在宏观调控方面创造稳定有利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对企业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方式保持了必要的市场压力;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实施“再就业工程”,将促进企业的兼并破产和资源配置的优化重组。企业也会加快自身调整,更好地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为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据此预测,1997年工业生产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5%,企业经济效益会有所改善;第二产业增加值约增长13%。
3.第三产业增加值将比1996年增长8%
1996年,我国第三产业在国家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经济增长有所回落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1-3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7.6%,预计全年增长8%左右。交通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增长34.5%,京九铁路全线运营,沪宁高速公路投产等一大批项目的投入使用,使交通运输紧张状况继续得到缓解,“三金”工程等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商业饮食业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9.4%,其中饮食业增长27.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扩大,旅游业迅速发展,今年旅游外汇收入将达100亿美元,增长15%。金融、保险、房地产、服务等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为第一、二产业服务和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提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要求,1997年,我国第三产业将继续稳定发展。在第一、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扩大就业容量,吸纳第一、二产业的富余人员,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作用,积极推进科教、信息咨询等业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房地产、金融、保险、服务等业的发展。预测199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将比上年增长8%。
四、物价涨幅可望控制在较低水平
根据以上对社会总供求状况的分析,1997年将保持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但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不小,新涨价因素的影响会稍高于1996年,上年物价上涨的翘尾影响则低于1996年,全年物价涨幅可控制在低于1996年的水平,上涨5.5%左右。具体分析如下:
自1993年下半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来,通货膨胀逐步得到遏制,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由1994年的21.7%回落到1995年的14.8%。1996年仍然坚持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是控制社会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过快增长。二是积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克服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困难,夺取了全年农业丰收,对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物价起了重要作用。三是按照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工业品供求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在年初物价涨幅明显回落,出现了“用足10%的物价调控目标”、“以适度通胀刺激经济增长”的呼声时,国家进一步统一了对抑制通货膨胀必要性的认识,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从严控制新出台调价项目。1996年市场物价稳定,虽然年初国家调整了电力和铁路运输价格,7月份再次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但市场粮食销价稳中有降,全年物价涨幅保持了逐月回落的态势。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同比涨幅自1995年11月起连续14个月在一位数内不断下降,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6.1%,明显低于全年调控目标;全国消费价格平均比上年上涨8.3%。
1997年,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继续降低物价上涨幅度的任务,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有利条件。第一,1996年物价上涨率的较低水平,为1997年继续保持低物价上涨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6年物价涨幅逐月回落 的态势,一方面使年末物价涨幅回落到4%左右的较低水平上,下年开年的涨幅也不会过高;另一方面又使全年物价上涨对下年的翘尾影响处于199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不到1个百分点,而1993年、1994年和1995年物价上涨对下年的翘尾影响分别达8.3、8.7和2.9个百分点。第二,1996年农业丰收不仅保证了当年市场农副产品的供应,稳定了粮价,也为1997年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创造了条件。第三,1997年国家将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适度增长,供求状况仍将基本平衡,这是1997年物价稳定的基本保证。
但是,对推动1997年以及后续年份新涨价的压力必须有充分的估计。一是企业成本费用上升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由于企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工资刚性增长的状况难以改变,再加上价格调整、加快折旧,以及社会保障等改革的影响,导致成本费用上升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将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逐步释放,推动物价上涨的作用会大于1996年。二是基础产品和服务项目调价的压力。为推进价格改革,1997年将继续进行价格结构性调整;同时,希望通过调价来缓解企业困难、筹集发展资金等的要求也很强烈;服务项目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要求多出台调价项目的压力不小。虽然基础产品项目调价对当年零售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有限,但调价项目过多必然会推动成本过快上升,不仅不利于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而且会影响到后续年份物价的稳定,对实现“九五”时期低通胀高增长的要求是十分不利的。三是需求膨胀的机制还存在。现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经济增长方式和体制没有根本转变,投资扩张的冲动很强劲,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如果总量控制稍有放松,经济在短期内走向过热,并再次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四是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生产形势的不确定性,将对后续年份农副产品供应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这几年抑制通货膨胀取得了明显成效,很容易滋长松懈情绪。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中部分职工失业或待安置,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就业的压力,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以‘适度通胀’来缓解失业”的呼声可能增强,并会直接影响到适度从紧政策的贯彻实施。因此,对抑制通货膨胀仍不可掉以轻心。
为保持1997年以及后续年份物价的稳定,必须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从严控制出台调价项目,使当年结构性调价项目对零售物价上涨的影响控制在1-2个百分点;特别要控制服务类调价项目过多出台,使其对消费物价上涨的影响控制在2-3个百分点。同时,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精心把握宏观调控力度,继续加强对物价的监管。在此政策前提下,综上分析,预测全年物价涨幅中新涨价因素的影响将高于1996年1-2个百分点,考虑到上年物价上涨的翘尾影响比1996年低2个多百分点,1997年零售物价上涨幅度将低于1996年的水平,上涨5.5%左右。
标签:投资结构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适度原则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扩大基础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