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流变看纽约市哈莱姆贫民区的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莱姆论文,纽约市论文,贫民区论文,成因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贫民区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城市社区衰落的主要特征。美国纽约市哈莱姆就是一个闻名全球的贫民区。纽约以国际金融中心著称于世,华尔街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何在这个世界首富城市出现贫民区呢?我国学术界对此尚未作过深入研究。〔1〕本文试图以历史为线索,运用社会学、人口学和城市经济学等理论,从人口流变角度对本世纪20年代哈莱姆贫民区的成因作一动态探索,以期对此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对于我国方兴未艾的城市化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哈莱姆区位于纽约市中心曼哈顿区北部,东临东河,西滨哈得逊河,南傍中央公园,北抵哈莱姆河。通常它又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从第90街向北延伸到第162街;西区从第110街向北延伸到第168街附近,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2〕哈莱姆的历史可追溯到殖民地时期。1625年,荷兰人在曼哈顿岛南端建筑了城堡,设立贸易站,并将该地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1626年,荷兰人用价值约为24美元的刀子、串珠等玩具从印第安人手里购得曼哈顿岛,建立定居点。今天第125街的地方当时是印第安人的一个村落。1658年,荷兰人向这儿移民,并将其叫作哈莱姆。1664年,英国殖民军占领新阿姆斯特丹,改其名为纽约。1731年,哈莱姆并入纽约。哈莱姆地处近郊,三面环水,环境优雅,是理想的生活小区。一些有经济头脑的白人绅士和富商在此购置田产,营建住宅。1800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曾祖父詹姆斯·罗斯福就在第110街至第125街买了一大块地皮,建起了大批砖房,成为当时最时髦、最安静的近郊住宅区。1850年代,哈莱姆铁路通车。1872年,哈莱姆正式划入纽约市版图,成了一个良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居民是清一色的白人,其中大多数为犹太人。125街为主要街道,沿街都是豪华的商店、饭馆和剧院。〔3〕诚如美国学者所说:“19世纪最后30年,哈莱姆区成了富人和有权人士的上流社会场所”。〔4〕
本世纪20年代,哈莱姆区发生了人口的社会大变动,大量黑人迁入和白人迁出。该区人口构成的黑白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那儿聚居着近20万黑人、4万多波多黎各人,以及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移民。哈莱姆区逐渐由“白”变“黑”,形成了美国城市中最大的黑人聚居区。这个变化过程也就是哈莱姆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过程,20年代末的“大萧条”为这个过程划上了句号。从此,哈莱姆成了美国城市贫民区的同义词。为什么哈莱姆会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内从一个繁荣社区变成一个贫民区呢?它同人口流动和变化有何内在联系?
一、人口激增带来就业危机
一般说来,人口总是朝着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流动的。2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渐臻繁荣。从1920-1929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约45%,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3%。以产量计,汽车工业增长了255%,化学工业94%,橡胶工业86%,钢铁工业70%,建筑业约45%。〔5〕工厂电气化程度从1914年的30%到1929年增加到70%,电力工业产值从1919年的9.97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23亿美元。美国经济繁荣成了吸引人口的强大磁场,城市人口迅速增长。1920-1929年的10年中,全美有1943.6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有410.7万移民从东南欧和西印度群岛进入美国,〔6〕其中大多数人也在城市安家落户。
纽约作为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其人口增长更为突出。1920年,纽约人口为562万,1930年达693万,增长率为23%,其中34%为移民人口。〔7〕黑人人口增长率为115%,人数从1920年的152467人上升到1930年的327706人,〔8〕其中近20万人居住在哈莱姆区。是何种力量在本世纪初头30年把20万黑人吸引到哈莱姆来的?
南北战争以后,许多黑人从农业的南方来到纽约。1900年,有6万多名黑人在纽约,大多数住在曼哈顿西20街到西50街。当西区变得越来越拥挤时,黑人被迫迁移。〔9〕恰好哈莱姆区拥有过多的新建公寓,由于交通不便,所以房产主很难让房子住满房客。〔10〕于是,大量公寓闲置待租,这为黑人进入哈莱姆提供了机会。黑人进入哈莱姆也有其偶然因素。当时那儿有位经营房地产行业的黑人,名叫菲利普·佩顿。他对自己的黑人同胞颇为同情和关心,就向几个房产主建议,把那些空置或者半空置的公寓租给殷实的黑人租户。这个建议得到房产主的响应后,雷诺克斯大街以东第134街的两幢房子和其它公寓都先后住上了黑人。一些白人成立赫德房产公司,企图通过购买黑人房产的途径把黑人赶出去,但是他们遭到黑人的反击而失败。“黑人们不但继续占有原来房产,而且还扩大了居住区”。〔11〕
一次大战爆发时,哈莱姆区北半部的房价降到了最低点。大批战时来北部谋生的黑人在那儿较为容易地找到住处。又由于此时哈莱姆区交通有了很大改善,纽约地铁多条线路通到这儿,谋生不太困难,所以许多黑人从曼哈顿的其它地区移入哈莱姆区,同时期移入的还有美国南方各州的黑人,多米尼加入、波多黎各人和西印度群岛人。1920年代,哈莱姆黑人人口近20万。许多黑人名流,如康蒂·库伦、克劳德·麦凯、兰格斯顿·豪、加维等都在那儿,开展声势浩大的“哈莱姆复兴运动”。〔12〕哈莱姆成了美国的“黑人首都”。
大量非技术劳动力聚集造成同一层面的劳动力就业危机。经济学家研究表明,过多的人口会增加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人口增长速度如果超过生产资料增长的速度就无法满足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要求。〔13〕20年代,工厂电气化程度较高,生产的技术含量较高,因而对劳动力要求较高,可是,外来的黑人、东南欧移民以及西印度群岛人,绝大多数都是非技术劳动力,甚至是文盲。他们只能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由于技术革命的作用,许多技术程度不高的职业如钉马蹄的铁匠、手工裁缝等大大减少。因此,过多非技术劳动力在一定区域内争夺有限的非技术性工作,势必造成就业困难。而哈莱姆黑人由于种族歧视等原因,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据统计,1930年美国失业人口达1000万,失业率高达30%-50%,哈莱姆黑人失业率为50%以上。
另外,即使有的黑人能够就业,但收入也比较低微。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主要是码头工人、电梯操作员、搬运工人、门卫、卡车司机和服务员等一般性劳动者。黑人妇女只要干一些诸如清洁工之类的活。黑人的职业决定了他们的收入普遍低于白人的收入。胡佛总统的住宅所有权协会报告说:“20年代,平均每一个哈莱姆家庭年收入为1300美元,城市白人家庭则为1570美元”,〔14〕两者差额为257美元。失业人员的增加,就业收入的相对减少,使哈莱姆黑人越来越贫困。这是贫民区形成的首要条件。
二、人口流变改变了社区面貌
人口流动引起哈莱姆区人口构成的巨大变化--黑人增加和白人减少。白人缘何要迁出哈莱姆?主要是为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如前所述,20年代哈莱姆人口激增造成住房等公共设施相对紧张,致使社区生活质量下降。这些因素促使富裕白人外迁。此外,“种族偏见又增加了富裕白人去郊区的动机”。〔15〕一些白人认为,黑人是没有教养、不懂礼貌和不懂城市生活的乌合之众。他们担心自己孩子会受到黑孩子们的不良影响,因而不愿与黑人为邻。
哈莱姆区白人外迁的第三个原因,是美国城郊化发展的结果。20世纪初,由于电车的推广和地铁的出现,美国城市中许多中产阶级开始向郊区迁移,郊区人口增长高于市区。1900--1915年,纽约市中心曼哈顿人口增长率为16%,而郊区昆斯县人口增加了160%。〔16〕1920年美国郊区的发展进入汽车郊区时代。〔17〕因为新的生产工艺改变了企业对土地使用的要求。工厂中普遍采用流水作业法进行生产。流水作业使机器生产和装配必须在一个巨大的平面上完成,因此工厂就需要较为宽阔的场所,而郊区正好满足了工厂的这种需求。流水作业法的普及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1921年美国汽车年产量为150万辆,1929年为450万辆。汽车的普及和交通的便捷为富裕白人去远郊生活创造了条件。还有,纽约市的布朗克斯区、布鲁克林区的住宅、工业和商业购物中心的发展很快,“呈现出许多令人向往的特征:空间、绿色、较好的教育和其他公共设施”。〔18〕所有这些都刺激富裕白人撤离拥挤喧嚣的哈莱姆,到条件更好的城郊生活。1920--1930年,有118792个白人离开哈莱姆进入郊区。白人的离开又为黑人进入提供了机会,有87417个黑人乘“虚”而入。到1930年,在哈莱姆居住的黑人有164566名,占曼哈顿黑人总数的72%。同时进入的还有4万名波多黎各人,他们集中居住在哈莱姆东区。〔19〕
富裕白人外流不仅影响到黑白人口构成的比例,而且影响到该区的财政收入。因为城市财政税收主要靠富人纳税所得,城市公共福利和社会救助等也依赖税收。富裕白人外流使城市税收锐减。同时,“富裕白人的迁出还导致该区商业购买力的下降,商业销售额减少。随之商业区地价和宅地财产价值低少,企业家的投资欲望也大为减退”。〔20〕工厂、商店也因商业萎缩而外迁,又造成就业机会的大大减少,这势必引起税收的巨大损失。结果财政严重危机。为解决财政危机,市政府提高税率来弥补损失。但事与愿违,“因为企业家们和中产阶级厌恶这种高税率,加速往郊区迁移”。白人出黑人进的人口流变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哈莱姆区就是在这种“连锁”反应中不断失去繁荣社区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三、人口密度升高使生活质量逐渐下降
人口密度与生活质量的变化也是哈莱姆衰落的一大原因。经典作家认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21〕它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优劣。大量黑人涌入哈莱姆,使该区人口密度升高。1925年,曼哈顿人口密度为每英亩223人,哈莱姆黑人居住区人口密度为每英亩336人,费城是全国第二个黑人最拥挤的城市,每英亩为111人,芝加哥名列第三,每英亩为67人。〔22〕尽管“适度人口”的具体标准尚难定论,但可以肯定:人口密度越高,住房需求量越大,房租就越高。
20年代哈莱姆区房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曾几何时,哈莱姆空房率高房租低吸引了大量的黑人。但是,随着黑人聚居区的形成与稳定,黑人滚雪球地涌入哈莱姆,从而导致住房紧张,房租上涨。一份城市协会调查表明,“1919年,平均每个哈莱姆人房租为每月21或22美元,到1927年,租金就翻了一倍。有的街区,黑人租户平均租金为41.77美元。”此外,黑人房租普遍高于白人。1927年,哈莱姆黑人住的三室套房比普通纽约人多付8美元房租,四室套房多付10美元,五室套房多付7美元”。白人工薪家庭一室房月租金6.67美元,而哈莱姆黑人则要付9.50美元”。〔23〕美国历史学家奥列弗.E.阿伦也证实说,“哈莱姆黑人租和白人同样大小的房子却比白人多付房租,干和白人同样的活则比白人少拿钱”。〔24〕这种一多-少的反差使黑人生活犹如雪上加霜,更加贫困。据1928年房租抽样调查,哈莱姆黑人收入的45%花在住房上。付了房租以后,黑人收入所剩无几,只得食用廉价或劣质食品,结果又导致身体状况恶化。为了贴补生活,黑人们被迫把租到的房子再出租一部分出去来“补偿差额”。〔25〕到头来住房拥挤,卫生条件差,发病率高,社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既然哈莱姆区房租高、环境差,为什么黑人还愿意住在那儿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美国种族歧视十分严重,侮辱、迫害和杀戮黑人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当哈莱姆出现黑人居住区后,教堂从南区迁了过来,社区中心和市民活动中心逐渐形成,其它地方的黑人都向这儿迁移,最后形成美国城市最大的黑人聚居区。黑人把它看成是自己的故乡和“首都”。哈莱姆黑人诗人克劳德·麦凯在其《到哈莱姆安家》一书中说:“哈莱姆!除了哈莱姆还有哪个地方我能够这样的生活?呀!美好的、古老的哈莱姆!巧克力一样的哈莱姆!甜蜜的哈莱姆!哈莱姆,我已经把你牢记在心中!”〔26〕从他的作品里,黑人依恋哈莱姆之情可见一斑。
黑人聚居哈莱姆也有其客观原因。他们有的人因经济条件差不可能迁往其它地区,也有的因受白人社区抵制而被迫住在那儿。正如美国学者所说,黑人聚居区主要是白人敌意的产物,“黑人除了定居在已明确了界限的黑人聚居区外,他们别无选择”。〔27〕1983年一项研究表明:“哈莱姆黑人区居民没有几个人有机会搬出去……几乎在20年代住在该区的家庭迄今全部还在那儿”。〔28〕也有少数人经济条件不错,但也不愿意离开。华盛顿·布莱克道出其中一些缘由:“许多黑人热心于黑人社区和黑人体制,他们受到外部严重而可怕的压力,希望同自己的人在一起,不愿意为了实现同白人一体化而抛弃他们已拥有的一切。离开自己的社区,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和寻求机会, 在那里会孤立无援,极易遭到另一个世界的无情和残暴”。〔29〕归根结底,黑人聚居哈莱姆是美国社会种族歧视所致。
四、人口质量制约社区的发展
人口质量与城市社区发展密切相关。何谓人口质量?国际上普遍流行的看法是:“一个国家人口质量通常是指人口的健康状况、营养标准以及劳动技能和胜任工作的程度”。〔30〕国内学者认为人口质量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31〕在上述两种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和健康状况与人口质量密切相关。哈莱姆黑人教育如何?南北战争以后,虽然美国从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教育上仍然歧视黑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896年的驳斥黑人普莱塞(Plessy)因被拒搭乘白人公共汽车而提出的诉案之后,学校黑、白隔离又给黑人教育设置了障碍。1910年几乎三分之一的黑人还是文盲。〔32〕20年代哈莱姆区黑人学校教学条件很差。“当时学校一年两个学期,有时三个学期,通常班级规模为40-50人,一般都十分拥挤。总体上,学校教学设备陈旧,校舍失修,更谈不上现代化”。〔33〕此外,师资质量也比白人学校差。“一般说来,最差的教师,即最无经验且薪水最低的教师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富人比穷人更容易得到较好的教育。”〔34〕
破碎的家庭是影响黑人子女教育的另一个原因。哈莱姆区一位校长证实:“在1600名学生中有669人来自只有母亲的家庭”。上班的母亲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只好听其自然。久而久之,孩子学业下降。一些南方来的孩子情况更加严重,“他们年龄在14-15岁,但还在接受8岁孩子的教育”。有些学校里,有25%或25%以上的学生超龄或智力迟钝。”〔35〕还有的黑人家长和学生对前途丧失信心,不愿学习,象黑人姑娘韦妮利亚·法雷娜那样非常聪明但“拒绝”学习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因为他们觉得将来决不会有运用自己知识的机会。〔36〕因此,哈莱姆黑人教育的状况江河日下。
哈莱姆黑人身体素质也在下降。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健康的基础。吉伯斯·奥斯夫斯基对20年代中期以后哈莱姆区生活环境作了较为生动的描写:楼房的天井和走廊上堆满了垃圾和污物,衣服和被褥挂在窗外,废物不时地从通风管里扔下来,小狗在平顶房上溜达……过道里又黑又脏,破裂的管道衰败不堪,屋里害虫成灾,人们在家里开展灭鼠运动,老鼠比人吃得饱睡得好……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严重地损害了哈莱姆人的健康。一名亚特兰大大学教授对1923-1927年的哈莱姆区健康状况作了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在这几年期间,哈莱姆人口死亡率为42%,〔37〕为全市最高;妇女难产死亡人数为其它地区的两倍;婴儿死亡率为111‰,几达纽约市其它地区的两倍。根据1930年纽约市卫生局健康中心资料,我们会更清楚地了解这一情况(见表)。〔38〕
曼哈顿健康中心区 婴儿死亡率 结核死亡率 肺结核发病率
1930 每出生1000人
每10万人 每10万人
中央哈莱姆 98251 487
下东城区62116 302
基普湾-雷洛克期山
73 75 184
东哈莱姆75137 311
下西城区83156 391
河边64 75 196
华盛顿高地 52 72 203
总计73122 294
曼哈顿健康中心区 其他传染病率 性病发病率正常死亡率
1930
每10万人 每10万人 每10万人
中央哈莱姆9872826 15.3
下东城区 1160 892 14.0
基普湾-雷洛克期山 937 629 12.7
东哈莱姆 1326 913 12.0
下西城区 12011318 16.7
河边 827 778 12.0
华盛顿高地937 668 10.5
总计 10491455 13.3
从表中看出,在中央哈莱姆和东哈莱姆,平均婴儿死亡率、肺结核死亡率及发病率为全区最高,其它传染病率也接近第二,正常死亡率为曼哈顿区最高。另据1935年纽约市卫生局健康中心材料,1929-1933年,中央哈莱姆和东哈莱姆的哮喘病发病人数平均每万人为1092.5人,曼哈顿区平均数每万人为817.3人;麻疹、猩红热发病人数每万人为2124人,曼哈顿区平均数每万人为1330人。〔39〕美国学者亚奥多·舒尔茨指出,教育程度、婴儿死亡率等因素都可以反映人口质量的高低。〔40〕毋庸置疑,哈莱姆区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恶化引起人口质量下降,从而加速该区的衰落。
五、人口构成的变化引起社会道德风貌的演变
人口构成的变化与社会道德风貌演变有着内在联系。黑人大量聚集加剧了社会道德的变化。20年代,哈莱姆传统的家庭观念业已动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一些黑人男子或离家出走或因暴力死亡造成许多家庭破碎,约有43.6%的黑人生活在以妇女为家长的单亲家庭中。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就失去健全家庭的观念和温暖,母亲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孩子。孩子在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其思想、行为极易受到象法国社会学家勒邦所说的社会“感染”。〔41〕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骚乱的参加者。〔42〕美国一项罪犯家庭研究表明,青少年罪犯63.5%来自单亲家庭。〔43〕此外,哈莱姆人口中15-44岁的人口居多,占总人口的66.5%(曼哈顿区平均数为56.5%)。这个年龄段犯罪率较高。其中16、17、18岁青少年被捕人数比其它年龄的多。〔44〕黑人青少年缺乏知识和技能,经常失业,又遭白人歧视,所以他们心情格外颓废和沮丧,很容易铤而走险。1914-1927年间每年纽约市少年法庭卷宗表明:黑人少年各种犯罪的百分比率持续增长。1914年,黑人少年犯罪在纽约市少年各种犯罪案例中占2.8%,193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1.7%。
邻里关系淡薄是另一方面的表现。由于黑人妇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养家糊口上,比较关心眼前利益而不太关心未来。她们为日常生活需求而忙碌,对外接触、联系受到限制,邻里关系是不太信任和不长久的。〔45〕此外,哈莱姆黑人或是先来的黑人居民和新迁来的黑人不睦。有的本地黑人甚至还嘲笑热带黑人移民的服饰,黑人孩子向新来的人投掷石块。他们还谑称牙买加人为“耍猴人”(Monkey Chaser)。这种内部矛盾和不和谐的邻里关系,大大地削弱了黑人的凝聚力,使哈莱姆区的黑人难以团结一致,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力量,为改善社区环境和争取合法权益而斗争。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哈莱姆区的住宅或公寓经常处于污秽不堪、长年失修的状态。房东只顾赚钱,不顾维修和管理。公寓里经常遭劫,内部物品失窃,有的住宅成了卖淫、赌博等犯罪场所。有人把这种情况归结为黑人的过错,〔46〕但这种观点不尽正确。哈莱姆人之所以缺乏某种社会责任感,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经济条件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人没有城市生活经历,因此在处理家庭、邻里和社会关系时常常表现出狭隘、无知和漠然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是生活挫折感导致行为反常。美国一直自诩是“机会”的国度。黑人离乡背井,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美国,来到城市,为的是寻找“机会”-发财致富的机会。他们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其程度丝毫不比白人逊色。
从下表中看出,黑人工人阶级和黑人中产阶级抱负水平都很高。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黑人贫民的中、高抱负水平的总值远远超过白人贫民的中、高抱负水平的总值(黑人为80.2%,白人为56.1%)。黑人工人阶级的中、高抱负水平的总值也高于白人工人阶级的中、高抱负水平的总值(黑人为79.1%,白人为79%)。〔47〕但是,白人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合法地实现或部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黑人由于种族歧视等各种原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当他们通往成功的道路因社会成人为设置的障碍而不能逾越时,他们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并出现异常行为。就象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弥尔顿(Robert Merton)所说:“当个人或群体不可能通过允许的方法实现经过社会赞同而建立起来的目标时,这就意味着他们陷入了不受现在规范所支配的处境”,〔48〕即导致个人社会行为反常。在哈莱姆区及其他黑人、波多黎各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里,道德失范、犯罪率普遍较高,也都主要是这个原因。因此,我们有理由断言,美国政府和社会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黑人和白人抱负水平的平均分数(%)
种族和阶级低抱负中抱负高抱负
白人贫民
43.9 32.5 23.6
黑人贫民
19.9 41.5 38.7
白人工人阶级
21.0 40.2 38.8
黑人工人阶级
21.3 47.8 31.3
白人中等阶级
24.7 41.2 34.0
黑人中等阶级
25.1 50.3 24.3
六、几点结论
人口是组成社会的要素,城市是人的意志表现的一种结果。城市人口数量、质量、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都和城市命运密切相关。而人口流变必将引起上述人口诸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城市发展。如果人口流变有利于改善人口诸因素,那么它就能促进城市发展;反之,它将对城市发展起负面作用。其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发展要有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为依托。适时地引起人才,合理的劳动力技术构成有助于城市经济建设。否则,同一层次的劳动力过多势必造成某些社区、某些部门就业危机,其结果将危及城市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第二,人口流变影响城市人口质量,从而制约城市发展。高质量人口流入城市,能改变人口知识结构,使城市对市场应变能力增强,促进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增强城市经济活力,保证城市持续性发展;反之,它将制约城市发展,导致城市社区衰落。
第三,人口流变关系到城市社区秩序的稳定。在世界许多大城市里(美国最为突出),富裕市民向条件较好的郊区迁移,使郊区繁荣起来,而城市老区出现“空洞化”,结果市场疲软,商业萎缩,税收锐减,市政失修,社会秩序混乱。这是产生贫民区的温床和土壤。
第四,人口年龄构成对城市也有重要影响。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有机体。如果有适量的青少年人口流入城市,那么城市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经济发展有潜力;如果流入大量老人,城市则暮气沉沉,缺乏活力。当然,倘若管理不善,青少年也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第五,城市社区的兴衰对城市人有着直接的影响。“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49〕高尚、文明和繁荣的社区将增加市民的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市民热爱社区建设城市的热情。而贫民区是各种犯罪和骚乱的滋生地,有碍儿童健康成长,不利市民生活。所以,“要么我们消灭贫民区,要么贫民区将我们消灭,二者必居其一”。〔50〕
总而言之,研究城市化必须研究城市人的静态与动态变化,需考察城市或社区人口的自然变动、社会变动、空间流动;既要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对社会的影响,也要研究人口质量及其发展高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哈莱姆的成因与变化说明人口流变对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城市管理者要注意城市人口流动和变化,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适时、合理引进人才,控制和消除人口流变的负面影响,使城市人口诸多资源有机配置,形成推动城市前进的合力。只有这样,社区才能繁荣,城市才能持续性发展。
注释:
〔1〕刘庚寅、张建明:《自由神像下的贫民窟-纽约市哈莱姆区漫记》,载《世界知识》,1981年第8期。张治平:《纽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6页。
〔2〕(英)P.霍尔认为:“哈莱姆区西至第8大道,北至第155街,参见他所著《世界大城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第155页。
〔3〕〔9〕〔12〕〔24〕Oliver E.Allen,New York,New York--A His-tory of theWorld'S Most Exhilarating and Challenging City,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NewYork,1990.P.237,P.255,P.262,P.263。
〔4〕Rebecca Brooks Gruver〔5〕薜伯英、曲恒昌:《美国经济的兴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 52-53页。
〔6〕Elizabeth Bogen,Lmmigration Ln New York,A Divisionof Greewood Press,Inc,1987,PP.12-13。
〔7〕David Maldwyn Ellis,New York--State and City,Cor-nell UniversityPress,1979,P.318。
〔8〕〔14〕〔23〕〔33〕〔35〕〔38〕〔46〕Alexander B.Callow,Jr,AmericanUr-ban Hisr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P.310,P.316,P.315,P.323,P.324,P.323,P.318。
〔10〕〔26〕(美)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民主历程》,三联书店(北京)1993年版,第338页。
〔11〕丹尼尔·布尔斯廷说黑人人数达15万以上,前引书第340页;奥列弗E·阿伦认为超过20万,前引书P.262。
〔13〕郑志晓:《人口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15〕〔18〕Kenneth J.Arrow,Urban Processes as Viewed bythe Social Sciences,the Urban Institute Washington D.C,PP.19-20。
〔16〕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
〔17〕赫克路:《战后美国城郊化的趋势和原因》,载《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页。
〔19〕〔39〕Lawrance R.Chenault,The Puerto Riecan Migrantin New York City,Russell g Russell New York,1970,P.100,P.112。
〔20〕(日)山田浩之:《城市的经济分析》,孙继文节译,载《城市问题》,1983年第4期。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1页。
〔22〕Woorter,et al.,Negro Problems in Cities,P.29,p.84,转引自American Urban History,p.318。
〔25〕William H.Wilson,Coming of Age:Urban Amenica,1915-1945,John Wiley G Sons.Inc New York,1974,PP.16-17。
〔27〕Allan H.Spear,Black Chicago:The Making of NegroGhetto-1890-1920.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p.151。
〔28〕Michael Pacione,Urban Problens-An Applied UrbanAnalysis,Routledge,Londonand New York,1990.pp44-45。
〔29〕(美)詹姆士·O·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贾秀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页。
〔30〕西南财大人口所《人口理论与实践》,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31〕杜闻贞主编:《城市人口经济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32〕(美)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一分册),戴瑞辉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88页。
〔34〕(美)安塞尔·M·夏:《美国社会问题经济观》,甲水平译,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第298页。
〔36〕(美)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林本椿译,三联书店(北京)1995年版,第506、489页。
〔37〕Alexander B.Callow.Jr.American Urban History P.319,另参见William H Wilson 前引书。
〔40〕朱国宏:《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09-111页。
〔41〕(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下册),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771页。
〔42〕Louis K.Loewenstein:Urban Studies,the Free Press,New York,1971,p.159。
〔43〕〔44〕(美)马丁·R·哈斯克尔:《青少年犯罪》,耿佐林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50-53页、54页。
〔45〕〔47〕康少邦等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2页、153页。
〔48〕(美)约翰·W·巴等:《城市社会心理学:人与城市环境的整合作用》,载《城市问题》,1983年,第4期。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14页。
〔50〕(美)艾伦·W·伊文斯:《城市经济学》,甘士杰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