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合理用药中控制门诊抗菌药物注射剂给药间隔的意义。方法:以我院2015年8月11日至2017年2月20日注射抗菌药物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完全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两组。一组采取常规临床处理(对照组),另一组予以给药间隔控制干预。观察两组用药合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给药间隔合理概率为96.77%,相比对照组的87.10%明显更高,P值小于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仅为6.45%,较对照组数据(20.97%)而言明显更低,P值小于0.05。结论:针对注射抗菌药物门诊患者,合理控制给药间隔,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合理用药;给药间隔;门诊;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中,临床发现此类药物极易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其用药安全性是广泛关注的问题[1]。为保证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不良反应的发生,予以针对性干预极为必要。本文旨在探讨控制给药间隔在门诊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中对合理用药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124例2015年8月11日至2017年2月20日于我院注射抗菌药物门诊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根据随机的分组原则,将其均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获知情权,且同意加入此次研究。
对照组:62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2:30,平均年龄(41.54±3.87)岁,最大62岁,最小17岁。
观察组:62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4:28,平均年龄(42.09±3.93)岁,最大63岁,最小16岁。
在资料对比方面,两组差异性不显著,P值大于0.05,两者可以科学比对。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遵医嘱实施各项操作。
观察组予以给药间隔控制,主要包括:①加强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促使医务工作人员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知识,如时间依赖型、浓度依赖型以及后效应等知识,重点强调给药间隔干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合理性影响,引起工作人员重视,掌握常用抗菌药物注射剂的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②定期检查,完善监管制度,定期对医师处方、诊断情况等予以检查,并建立医院网络系统,便于为医生了解药物临床合理间隔、不良反应、用量等提供参考,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出、纠正,并及时反馈、汇总,作为案例进行讨论,探讨纠正方案,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引起医务人员重视,加以改正。③制定规章,为进一步保证合理用药,医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相关规章,并督促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合理应用奖惩制度,并将药物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并印刷成册,将其发放各个科室,便于临床参考。④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的知识普及工作,告知其药物基本用法、治疗原则、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及其应对方法,以专业性及亲切态度获取患者信任,促使其积极配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合理用药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给药间隔合理以药物说明书及《新编药物学》进行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注射抗菌药物门诊患者的合理用药概率、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的必要条件为两者之间P值小于0.05。
2结果
2.1两组用药合理情况对比
结果可知,观察组62例患者中给药间隔合理60例,不合理2例,其概率分别为96.77%、3.23%;62例对照组中,8例给药间隔不合理,概率为12.90%,54例合理,其概率为87.10%。
两组数据相比,观察组不合理概率明显更低,P值小于0.05。
2.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显示,62例观察组中,出现恶心1例、皮疹1例、头晕2例,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为6.45%;对照组62例患者中,3例瘙痒、红肿,4例食欲不振,2例腹泻,1例头痛,1例休克,2例呕吐,其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为20.97%。
两组数据相比而言,观察组概率更低,P值小于0.05。
3讨论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应在了解药物、机体关系及病原微生物侵染情况前提下进行,合理用药方案是有效控制病情的保障[2~3],其作为药学基本理论,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因过分注重治疗效果而忽略。
抗菌药物分为时间、浓度依赖型2种,给药间隔的控制对于不同药物也有所不同,时间依赖型药物通常半衰期较短,药物浓度达到饱和后,加大用药剂量对于抗菌作用无影响。保证用药合理性,可促使血药浓度得到良好控制,有利于疾病治疗,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良反应及耐药现象的发生[4]。本文为保证临床用药合理,将给药间隔控制干预应用于门诊抗菌药物注射剂的使用中,通过加强培训,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合理用药知识,促使其掌握给药间隔控制基本要点及应用原则,同时加强监管,定期检查存在问题,并立即指出、及时纠正,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规章,并使用书面资料及网络系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另外,为取得患者理解及配合,医院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消除患者认知误区,利于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本文结果中,观察组给药间隔仅有2例不合理,其用药合理概率为96.77%,相比对照组数据(87.10%)明显更优,P值小于0.05;在用药安全性方面,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仅为6.45%,较对照组数据(20.97%)而言明显更低,P值小于0.05。
综上所述,针对注射抗菌药物门诊患者,予以给药间隔控制干预效果较佳,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邓丽清,吴明东,张秀兰等.给药间隔干预促进门诊抗菌药物注射剂的合理使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44-45,63.
[2]杨骅,杨月琴,马安翠等.控制门诊抗菌药物注射剂的给药间隔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4,11(12):160-160.
[3]郑霞敦.我院门诊儿科处方用药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16-17.
[4]朱立勤.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抗菌药物注射剂不良事件影响因素[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1):1821-1822.
收书信息:孔彦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金坛路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电话:15969925312
论文作者:耿东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3
标签:药物论文; 间隔论文; 给药论文; 概率论文; 门诊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