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系统分析_科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系统分析_科学论文

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系统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体系论文,科学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不但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容,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学术观点,而且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用系统观点分析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对我们学习、理解和贯彻邓小平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

1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整体性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按照一定的结构排列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事物的普遍存在形式和相互联系的方式,世界上既没有无系统的事物,也不存在独立于事物之外的系统。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没有要素构不成系统,要素对系统有重要影响,系统中要素的变化必将影响系统整体的变化;同时,系统的构成要素只有与系统联系在一起时才具有系统要素的职能,系统规定、制约着系统要素的性质和作用,系统功能不等于系统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因为系统具有要素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因此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属性。

所谓科学体系(或理论体系)是指围绕根本问题而结成的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有根有据的真理体系,是一种学说的概念、范畴、规律、理论的系统。虽然,邓小平同志无意于创立什么理论体系,但他的思想实际上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形成了一个高度严整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不是事先设定的,而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优秀思想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扩展、深化和凝聚的合乎逻辑的结果。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就集中表现在邓小平同志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的思想、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上。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集中解决的重大根本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元问题”,从而构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研究对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而结成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的概念、范畴、规律和理论的系统。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和祖国统一理论等等。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整体性集中表现在,它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1]

2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层次性

按照系统观点:任何系统之所以具有整体性特征,系统的功能之所以不等于系统内诸要素的功能的简单相加,原因在于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同时,系统的构成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系统还具有等级层次性。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作为系统,其各个组成部分在邓小平理论有机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也具有自己内在的逻辑关联。从而构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层次结构。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哲学层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所谓“精髓”,就是贯穿一切的东西。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邓小平理论内容的基本精神,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历史起点,也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从而成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它象一根红线贯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贯穿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也贯穿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从对实事求是的倡导,领导和支持实践标准的讨论,反对“两个凡是”,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重新确立;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动,到南方谈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概括,以及解除人们“姓资姓社”思维模式上的怪圈,都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根红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更加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出发点和基本点。

2.2理论基石层次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关键、最集中的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探索所形成的最普遍的理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就成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石。所谓理论基石是指某个科学体系或理论学说赖以成立的最基本的理论,是具有最高层次和宏大覆盖力的,能统摄整个体系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元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既揭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又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又隐含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动力、途径和方法等重大问题,具有最大的宏观覆盖力和最大的普适性,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最核心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命脉和灵魂。因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基石只能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石,这是不妥当的。因为只有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才能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什么阶段、什么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由于具有逻辑的先在性和最大宏观覆盖力、普适性,从而成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2.3范畴体系层次

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普遍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就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范畴体系。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是“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发展与改革”、“制度与体制”、“计划与市场”、“效率与公平”、“稳定与发展”、“民主与法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等。这些范畴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网上纽结,是邓小平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这些范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从而形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范畴体系,这一范畴体系的存在,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关系结构和内在联系,是把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诸原理联系起来的中介;它逐步表明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成熟,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本质认识的深化和自觉性的增强。

2.4基本原理层次

邓小平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所做的具体化、系统化的解答就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理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精神文明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和祖国统一理论等等。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正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发展进程和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地阐明了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是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重要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各种理论提出的现实基础和客观依据,也是理解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视角。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的症结和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的基本思路,为我们处理当代中国的所有其它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条件,为我们找到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改革开放也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又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实现的内在机制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体制保证,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最重大贡献。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既说明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又体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面发展的理论。总之,这些基本原理从根本上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和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在各个方面的具体展开。它深刻揭示了我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中的最本质、最重要、最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阐释和系统解答,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它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成熟和完整、博大与精深。[3]

2.5实践纲领层次

把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发挥它的指导实践的功能,就具体化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纲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转化的最高层次的中间环节,从而成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实践纲领。有的同志不主张把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纳入科学体系之内,认为理论体系只包括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不包括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这是不妥当的。因为它忽略了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品格。实践性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科学性的突出表征。党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理性,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实践功能的集中体现。党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展开,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主要的经验总结,也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得以形成、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最核心的理论;邓小平理论中范畴体系的存在,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关系结构和内在联系,表明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逐步成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的发展战略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总体阐释、系统解答,它表明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成熟与完整、博大与精深;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由理论由向实践转化的最高层次的中间环节,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实践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实践功能的集中体现。上述五大层次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呈现出由抽象到具体的这样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反映出邓小平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的逻辑关联。

3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按照系统观点:系统要存在和发展的话,只有在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动态交流中,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增加“负熵流”,促使系统向有序的方向演化。因而系统具有开放性。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为系统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开放性表现在:它扎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倾听实践的呼声,接受实践的检验,汲取实践所提供的新成果,它以实践中认识、发现的新的本质、新的规律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在发展中体现出自己是动态的、开放的科学体系。随着实践向横宽方面和纵深方面的展开,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体系的内容也在历史运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时由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自身的鲜明的实践特征和邓小平理论具有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行动特点,使它能遵循生活实践的逻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凝结集体的智慧,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也成为它不断丰富、发展和具有开放性的重要保证。在走向新世纪的征途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也是发展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所必需的。

标签:;  ;  ;  ;  ;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系统分析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