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的变化论文_樊佳利

樊佳利 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 266002

摘要 教学的方向和教育的目标,突出的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核心 素养 数学 教改 定位

随着2017版课程标准的发布,教育改革又迎来来了新的篇章。将指引我们教学的方向和教育的目标。突出的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核心素养。2017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2003年的课程标准,更多的是强调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素质。2017年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清晰学科目标落实的路径。区别了学生的素质与素养,主要强调素质是包含先天因素,素养是通过后天学习所能对学生起到的作用。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本次教改是以学科素养为纲进行的,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1、它是学科教育的价值定位,2、它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3、它是学生学习后留下的基本能力。学生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要通过数学课程提高6个素养,这就是它的价值,为数学课程注入了灵魂,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假期观看华东师范大学崔教授的视频,形象直观的把双基比喻为剃头,三位目标比喻为理发,学科核心素养比喻为美发,形象直观的介绍了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2017年的课程标准就是以核心素养为纲贯穿而成的。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以学生获得哪种素养的提升为目标的是学生在进行长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步的形成的。

1、数学抽象: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主要表现为: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形成数学方法与思想,认识数学结构与体系。

《基本不等式》位于必修“预备知识”中的“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中,应分为三课时进行授课。第一课时为基本不等式的探究和推导,本节课由赵爽的弦图设计进行引入,让学生比较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与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关系,寻找相等与不等关系的变化,直观想象相等与不等的动态变化。从而体现了,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培养。

2、逻辑推理: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素养。主要表现:掌握推理基本形式和规则,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探索和表述论证过程,理解命题体系,有逻辑地表达和交流。《基本不等式》第一节中,通过引入寻找和比较的过程中抽象出相等和不等关系数学公式 ,并用作差法对所得结论进行证明。 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基本不等式 公式,并让学生用代数法证明自己的推理,老师介绍几何法的证明方法。

3、数学建模: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主要表现: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和求解模型,检验和完善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基本不等式》第三节应用中,使学生能把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中。本节可以以问题串的形式,从同一个情景模式中通过不断的变化条件,体现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变化。如这一节课中,五个问题的设置。

问题1:如图,用篱笆围成一个面积为100m2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问题2:如图,用一段长为36m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菜园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问题3:如图,用一段长为24m 的篱笆围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花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花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问题4:如图,用一段长为24m 的篱笆围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花园,墙长10米,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花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问题5:如图,为了方便赏花,李大爷设计了赏花通道。在108平方米矩形空地的左侧,右侧,中间,前侧各设计一条宽1米的通道,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种花区域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问题1和问题2体现“积定和最小”和“和定积最大”基本应用。问题3体现了函数和基本不等式两种方法解决最值问题。函数注意限制定义域,基本不等式凑定值。问题4体现“相等”不成立时,应用函数法解决问题。问题5体现在应用中“正”不成立时的应用变化。

4、直观想象: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表现:建立形与数的联系,利用几何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问题,运用空间想象认识事物。

5、数学运算: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表现: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求得运算结果。

《基本不等式》第二课时为基本不等式的变化运算,主要目的是落实“四基”与“四能”,突出培养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主要设计是围绕基本不等式应用过程中当“正”、“定”、“等”三种条件不满足的情况如何使用基本不等式,设置问题使学生发现和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变化特征,提高学生的运算变化能力。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第一课时所得公式的深化理解,又为第三课时的应用拓展提供理论支持

6、数据分析:针对研究对象获取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素养。主要表现:收集和整理数据,理解和处理数据,获得和解释结论,概括和形成知识。

以上是我对2017版课程标准的浅显学习和实践,因为内容比较多,所以很多认识还不够深入,后期还会继续进行学习研究。希望能为老师们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论文作者:樊佳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  ;  ;  ;  ;  ;  ;  ;  

浅谈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的变化论文_樊佳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