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三亚高校科研片区为代表的热带地区城市设计为例,基于生态性、地域性和气候适应性原则,阐述了地域文化的概念,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实例说明,探讨如何营造适应热带地域环境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并将地域文化理念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凸显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设计技术;地域性;创新理论;
地域性是设计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造成全球建筑风格迥异的差异性因素。处于我国海南、云南南部、广东、广西和闽南沿海等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又潮湿多雨,因此对建筑的通风散热、遮荫避雨有特别的要求。骑楼、宽大的雨篷和门廊、遮阳设施等有助于通风散热的建筑构件常常等到很好的运用,并由此构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
然而建筑领域的全球化,使城市形态、建筑空间出现了太多雷同现象,城市个性逐渐丧失,地域特色日渐模糊,在此背景下,城市地域性文化特色的保护与传承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今后岭南热带地区的城市营造与建筑设计中,更加需要充分考虑其独特地域文化,探寻适应热带地区的设计策略,以创造更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三亚高校科研片区综合配套项目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项目正是在这一认识下的积极探索。
1.项目区位
三亚高校科研片区综合配套项目位于三亚市荔枝沟片区。荔枝沟片区临近海南环岛高速、海榆东西线、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和三亚火车站,区域交通优势明显,是三亚新的城市门户定位和新兴片区,城市功能以文化教育、行政办公、主题商业服务为主。项目基地前身为海南农垦三亚木材厂,改造后将承担办公、商业、居住和区域动迁安置等功能。
2.规划及建筑设计理念
规划依托三亚高校科研片区资源,汇聚创意办公、创业孵化、商业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以“功能混合共生、空间立体开放、环境生态宜居”为设计理念,打造三亚文化共享型社区——学府创谷,建设为承接高校人文、科研实力外溢的多元共生腹地。规划“内部功能大混合、小分区”,使得办公、居住和商业各个功能有机联系且相对独立。空间设计上注重地域文脉特色,在迎合海南热带气候条件基础上,采用架空层、架空廊、灰空间、遮阳板和穿斗墙等绿色建筑设计手法,营造开放、流动、休闲的宜人空间,并融合传统建筑符号、基地特色文化等方式,提升空间环境的文化底蕴和归属感。
3.规划特色
3.1 生态轴线
结合三亚气候炎热的特点,沿地块中部南北向道路两侧各布置了一条宽度为25米的休闲绿带,形成基地最重要的“生态轴线”,串联起创新产业配套和居住生活配套两个功能分区。“生态轴线”的方向与三亚城市主导风向基本一致并略有倾斜,利于将海风与新鲜空气导入地块内部,并有效向两旁的建筑扩散。
3.2七彩廊桥和二层平台
设计迎合三亚气候特点,以七彩廊桥为纽带,连接三环路两侧的办公、商业、居住功能;二层平台成为连接创新产业配套区的空中步行连廊,部分底层架空形成贯通的开放空间,与城市人流系统衔接,将人流自然注入商业,通过景观踏步、电梯与二层连廊衔接,形成立体开放的流动空间。
七彩廊桥与二层平台步行系统的设置,是在岭南骑楼功能上的改进,也是骑楼形态的现代诠释,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进一步改善了通风与散热条件,满足了人们在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自由穿行的需求。廊桥局部节
点通过扩大设计,在下方形成有趣阴影区,成为受市民欢迎的交流场所。
3.3热带风情广场
三亚终年灿烂的阳光总能给人带来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在规划中设置了不同尺度的热带风情广场,提供艺术交流、文化沙龙、休闲聚餐等多样化的户外交往空间。然而阳光终会带来炎热,于是我们在阳光的对立面——“ 阴影” 寻求答案,广场通过保留老树与改造木材厂的厂房机械构架为遮阴廊架,为人们提供炎热阳光下的荫凉去处。热带风情广场的景观融入农垦文化,又成为宣扬农垦历史和精神的时光走廊。
4.建筑设计特色
4.1创新产业配套区规划
产业配套区内的商业内街是规划区的次要联系轴线,规划结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人流和科研优势,通过功能混合、多元共生等多种设计手法,整合商业、办公、科研孵化功能,有序排布了办公及孵化空间、体验式商业和智能配套公寓等各个功能空间。各功能建筑以院落形式组织,围合形成多个小尺度热带风情广场,建筑采用架空结构和空廊连接,既可使广场有了有明显的空间界定,又可形成更多的阴影区,改善散热与通风条件。
4.2办公及商业化空间的建筑设计
办公及孵化空间设置了联合办公、loft办公、SOHO办公、独栋工作室及企业总部办公等丰富灵活的办公模式,办公产品单体平面灵活高效具有前瞻性,适合高校科研片区的办公需求。商业街区采用双首层设计,增加了沿街铺面。一二层重点布置特色餐饮、品牌店、精品零售、超市等传统业态;三层以上引进书城、教育培训、网络会所、电影院、KTV、VR体验馆等体验式商业,营造丰富多元的商业和文化体验,形成开放的体验式生态商业街区。
为了体现热带地区独特的地域风情,有利于自然通风,办公及商业空间的墙体、遮阳板、栏杆、雨荫等构件均作为景观元素加以强化。通过学习海南低檐口坡顶居屋、小窗白顶民居、户外拥亭的营造手法,建筑出入口适当扩大雨篷,增加了阴影面积;墙面采用通透构图、遮阳板艺术化处理,丰富了立面造型;二层平台与阳台采用空、透的处理方法,用粗壮的黑色栏杆勾勒了了建筑的主要形态;建筑整体以白色等浅色调为主,间以局部深暗或鲜亮色调点缀,充分体现了热带地区建筑通透、空灵的特点,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形成三亚外环路上一道靓丽的城市景观。
4.3居住生活配套区
居住生活配套区以保障性住宅、商品住宅和公服设施为主。商品住宅响应市场需求,以90平方大两房和110平方三房为主,主要房间朝南或面向景观花园,景观视线良好。保障性住宅共1460套,户型设计以90平方的大两房和145方的四房为主,户户朝南。
商品住宅区用地不规则,建筑采用向心式组合形式,以小区会所、核心广场、和水体为构图中心,拉大住宅建筑之间的距离,营造较大尺度的绿化庭院,保证了通风与散热,提升了居住品质。
保障房区域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大,规划充分利用住宅的首层作为公共活动和绿化空间,住宅底层架空5米,结合开敞式走廊、飘棚和门厅等设计,将室内外空间连在一起,创造出更多的共享绿化休憩和遮阳空间,兼具社区活动和引导清新气流的作用,有效改善居住微环境。
为了减少台风对建筑群的压力,高层住宅建筑运用了泄风原理,采用低檐口坡顶形式,让台风从屋顶泄去,减少和避免破坏。
5、环境设计特色
规划区的景观环境塑造具有海岛的特点,体现海南的热带风情。居住区的园林建筑和小品布置意图营造出神秘、空灵、浪漫的环境,体现三亚兼容、创新、崇尚自然的城市文脉和特色。
园建注重色彩对比及肌理搭配,大量运用本土元素。如铺装地面人行道应用暗红色火山岩熔石、灰黑色火山石和花岗岩等本地石材组合,价格低又防滑;小园路多采用牡丹花岗岩,麻石做板材,砌筑条石;风化石表面浑圆形态佳,则用于园林的点缀。充分利用热带植物景观的遮荫功能,将泰式凉亭置于郁郁葱葱的植物群落中,成为居民茶余饭后遮阴、纳凉、休闲的天堂。
结语
三亚高校科研片区综合配套项目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项目充分考虑热带气候特征,基于生态性、地域性和气候适应性原则,将片区城市设计与建筑融合到城市大环境中去设计,在继承当地建筑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风格创新。创新的办公环境、开放的体验街区、宜人的居住环境共同汇聚成一个植根于创造与生活的文化共享型社区,凸显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申益春,许先升.地域、文化、校园建筑——论热带高校校园建筑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8,24(3).
[2]刘益曦,许先升,刘培蕾.浅析热带城市景观生态营造思考[J].华中建筑,2009,27(5):163-166.
[3]范冬英.热带滨海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11(1):70-73.
论文作者:苏怡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建筑论文; 热带论文; 城市论文; 地域论文; 空间论文; 片区论文; 功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