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学会经营管理研究会首次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次论文,研究会论文,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经营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农村金融学会经营管理研究会于1996年11月12日至13日在深圳召开了首次理论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四川、广东、上海等12个省、市农行的代表。
与会代表结合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实际,对农业银行“一分二脱”改革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农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经营策略和管理重点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农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大家认为,“一分二脱”改革后,农业银行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面临新的机遇,机遇和挑战并存。农行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信贷业务量减少,资金调剂余地变小,抗风险的能力减弱。第二,人员包袱相对增大。农行平均划发行资产业务30%以上(欠发达地区更甚),而人员平均只划走8%左右,人均资产锐减,包袱相对增大。第三,仍然承担大量地方政策性业务。农行目前仍承担蚕茧、生猪、烟草、茶叶等农副产品收购,以及民族贸易、民族工业和省定扶贫贴息等政策性贷款,农行新增存款的45%左右要用于这部分业务的资金需要。第四,收入来源减少,财务压力增大。此外,机构分散、资产质量低和电子化水平低等问题,也制约了农行的商业化。
代表们同时也认为,这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给农行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理顺了农村金融体制,农行摆脱了“一身三任”带来的体制上的困扰,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谋求自身发展。第二,业务发展的空间变大了。农行既可以进军城市工商业务,又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村,支持农业产业化,拓展业务的空间和自由度增大了。第三,有一支素质相对较高的职工队伍。此外,农行机构网点多、信誉好、功能齐全等十多年来形成的固有优势,对保持农行在农村金融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和农行自身发展,都十分有利。
在对待机遇和挑战的态度上,代表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认为农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大于所面临的机遇。有这种观点的主要是欠发达地区的同志。由于区域经济落后,欠发达地区农行信贷业务减少更多,财务压力更大,而且改革后较长时期内难以找到新的效益生长点,因而要求国家和总行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第二,认为机遇大于困难和挑战对农行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总之,从总体上看,对这一问题分歧少、共识多。
二、关于改革后农业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后,由于农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因而有一个重新确定其业务范围即客户群体的问题。围绕是市场定位还是职能定位问题,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认为应讲职能定位,其理由是:改革前国务院明确了农行的三项职能,那么改革后农行的职能是什么?第二,认为市场定位和职能定位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其理由是:市场定位是农行作为商业银行确定自己的客户群体,而职能定位是有关部门赋予农行的职责和权力。第三,认为应讲市场定位。其理由是:国务院在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了农业银行为国有商业银行,而且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和金融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业务交叉和相互竞争的格局,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给农行明确一个具体的职能范围。
对如何进行市场定位问题,代表们认为,应从业务领域、业务手段和客户群体等多方面进行定位,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具体看:
1.对业务领域问题。多数主张农行区域定位应为巩固农村,拓展城市,把农村和城市都作为农行的业务领域。对农村机构网点,一部分人主张适当收缩,在进行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对那些亏损严重、安全隐患多、发展无前途的机构网点进行撤、并、转、迁,从而向城市、城郊结合部和高新开发区等新的效益增长点转移,突出效益原则,实现农行的整体效益。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主张对现有农村机构网点慎重对待。对那些效益暂时不好的机构网点,可对外保留,对内降级,缩小编制,收回部分权力,减少部分责任,待条件成熟后另谋发展。也有人认为,不应提“巩固”农村,而应是“优化”农村,因为改革后必须对农村机构网点和业务方向进行调整,调整过程即优化过程。大力拓展城市业务领域,是大家的共识,但也有代表认为大城市机构网点已趋饱和,向大城市发展要谨慎行事,设置机构要进行可行性论证,注意发挥规模效益,多建功能齐备的机构网点。
2.对客户群体问题。代表们一致主张要建立农行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体。具体看,一种观点主张农行主要应发展中大型企业客户,把中大型企业作为自己的客户群体。另一种观点主张全方位发展,重新分割客户市场,其理由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一家银行不可能满足所有客户的多种需求,农行可以发挥优势,避其弱势,开发多种金融新产品,满足这部分客户的要求,发展这批客户。第三种观点主张农行应适当培育自己有代表性的大型客户,包括大型企业集团。
少数代表主张把市场定位简单化,认为农行只应有一个市场定位,即效益定位。农行在坚持《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按效益原则支持所有一切行业和企业,从而实现企业效益、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三、关于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后,农业银行要面对现实,找准目标,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从而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贡献。主要思路包括:第一,树立商业银行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和效益意识,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开展经营。第二,建立健全适合农业银行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建立“四级管理五级经营”的农行管理经营体制,调整内部机构,充分发挥农行的系统功能和整体功能。要建立健全农行自我发展机制、自我激励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保障机制,把农行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堀、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国有商业银行。第三,强化科学管理。农行要大力组织资金,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坚持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努力实现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和结构上的平衡和对称;要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增加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减少信用放款,坚持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和大额贷款集体审批制度,提高贷款质量;要加强财务管理,努力增收节支。第四,大力拓展新业务和中间业务,要成立新业务机构,做到层层有人管,层层有人抓,努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第五,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培养和造就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与会代表在取得一致看法的基础上,对农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1、关于农行内部改革。代表们普遍认为,农行应借农村金融体改这一有利时机,调整内部机构,改变管理方式,使农行各职能部门能按商业银行原则协调运转,减少和避免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现象的发生。但在如何改革上出现了“快改”和“慢改”两种观点。持快改观点的人认为,农行要有革命性改革,不讲大改不行,否则就无法做到商业化。改革的关键在总行,总行步伐大小、节奏快慢决定变革的程度和速度。持“慢改”观点的人认为,农行是大系统,许多管理方法和思想观念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多年形成的,改革有一个过程,只能逐步到位。代表们还提出一个问题,目前在省会城市,既有省行机构,又有市行机构;在地区城市,既有地区行机构,又有市行机构、县行机构,有的地方甚至同时有地区分行和市分行机构,这样不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运作,不利于形成规模经营,内部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农行形象,应采取撤并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2、关于分类管理问题。有两种观点,第一是按经济发达程度划分各行类别,对不同类别的行实行不同的政策和管理方法。第二,认为分类管理就是等级行管理,主张对各行按一定标准,简明地划分等级,对不同等级行实行不同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授予不同的经营管理权限和相应的待遇。
3、关于集约化经营问题。代表们认为,集约化经营是把资金、人员等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以提高农行综合效益的科学的管理办法,但要注意集约经营与集权经营之间的区别。在贷款管理上,代表们主张各级行按一定原则和办法适当集中部分资金用于解决下级行不能解决的客户资金需求。有的主张大额集约,小额分责。
(执笔:李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