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9年展望
——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分报告
刘力为1,林 坚1,2,陈美景3,张叶笑1,冯洪山4,叶子君1,楚建群1,2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国土资源部国土规划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3.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4.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6)
摘要: 研究目的:总结2018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2019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18年国内研究侧重于土地资源资产、土地生态状况评估、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土地利用及其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配置与保护、土地生态、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与应用等方面。研究结论:2018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在基础理论层面探索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深入分析了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科学内涵,构建土地利用研究的框架体系;在实践层面探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土地资源的核算方法,深化乡村振兴、多规合一视角下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构想。2019年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理论研究、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村规划编制研究、深化节约集约用地和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 土地科学;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综述;研究进展;研究展望
2018年,国内外学者针对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等电子期刊数据库,梳理分析了2018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发展现状和重点问题,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展望2018年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发展趋势。通过检索“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s)、“土地资源理论”(land resources theory)、“土地资源保护”(land protection)、“土地生态”(land ecology)、“国土空间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土地利用”(land use)、“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land assessment)、“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等关键词,筛选出学术文献74篇,其中,中文期刊文献45篇,英文期刊文献29篇。主要分布在《中国土地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报》、《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报》、《城市发展研究》、Land Use Polic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等期刊,内容涵盖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生态、土地利用及评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划等方面。研究主题的细分情况见表1。
1 2018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发展现状
1.1 国内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发展现状
2018年,国内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以探索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重视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深化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研究、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关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为热点。土地资源方面,土地资源资产和土地生态得到较多的探讨;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趋势下,关于土地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空间格局、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等方面。土地利用方面,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仍是传统的研究热点,在城市“有限增长”“存量盘活”的发展阶段,土地的混合利用、立体利用和多功能利用等相关议题得到较多讨论。土地规划方面,在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框架下探讨规划协同发展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此外,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学者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进行了有益探索,围绕编制方法、编制思路、空间布局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和建议。
表1 关于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
Tab.1 Literature on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and planning
1.2 国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发展现状
2018年,国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涉及土地资源、土地生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土地资源研究强调农业活动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并通过构建模型优化对土地的利用与管理。土地生态研究主要关注自然因素如气候、温度等及人为因素如城市发展模式、人类砍伐活动等与土地生态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情境下土地生态的保护问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并关注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土地利用规划研究重点关注在实践过程中提出新的技术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中。
2 2018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1 国内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1.1 探索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土地资源作为一项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重要的一项,因而关于土地资源这类单项自然资源的编制研究也相继开展。目前对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性研究集中在框架思路、核算方法和审计应用三方面[1-2]。现阶段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中存在着土地资源资产账户中地类不一致、土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不统一、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加总缺少意义等问题[3],要结合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结构等的分析探索解决目前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1.2 重视土地生态状况评估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开展区域尺度土地生态状况的科学评估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从研究重点上来说,主要集中于生态空间格局[4-6]、土地生态系统健康[7]、土地生态安全[8]等方面。从研究区域来说,学者更倾向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研究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风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长江经济带[9]、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重要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城市群[10-12]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的长三角地区[13-14]成为热点区域。从研究趋势来看,之前研究多立足于土地生态安全现状的研究,而现有研究更加关注未来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预测预警[15],通过揭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变化趋势,以期为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2.2 背越式跳高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对学生要求较高。因而在教学中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在降低对学生要求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并严格强调安全注意事项,预防学生受到损伤,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2018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从理论层面探索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并深入分析了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科学内涵,同时基于系统论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研究,构建土地利用研究的框架体系;在实践探索方面,围绕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管控以及规划实践创新等方面深入研究,开展土地生态风险评价、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探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土地资源的核算方法,深化乡村振兴、多规合一视角下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研究,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一系列构想。
世俗生活里,他需要一个女人,需要钱。在视频访谈节目中,他说要找个身高相仿的江西老乡。最终命运却给他安排了一位微博上的粉丝,因为女方的照片足够“法相庄严”,梁璐主动示爱,并表示自己有发达的那一天。
2.1.4 创新土地利用模式 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引发土地利用功能转化,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土地混合利用、立体利用、多功能利用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应用而生,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已经成为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主题和趋势。土地混合利用作为提高城市活力、紧凑城市空间的有效路径,成为现阶段城市“有限增长”、“盘活存量”发展背景下的理性选择[21]。关于土地立体利用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地下空间利用[22]、土地立体化潜力评价[23]等,目前土地利用管理理论、技术、方法的探索依然滞后于土地立体化利用实践的发展。土地多功能利用则认为土地利用功能是综合性、多元化的,要推动土地利用研究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转向土地空间多功能变化及其可持续性[24]。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农村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相关内容再次成为研究热点[25-28]。此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29-3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34-38]等传统议题仍旧是学者的关注热点。
2.1.6 关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 中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按行政区划划分的“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尚未涉及村级土地利用规划。2017年,原国土资源部公布《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作出指导。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乡村振兴、多规合一的村级规划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43],主要涉及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编制思路、空间布局等关键性问题。有学者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开展研究,认为农村土地利用存在土地利用无序、土地污染问题突出、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交通道路管护机制欠缺和人均建设用地过大等显著性问题[44]。也有学者对乡村规划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观进行探讨,认为应推动乡村规划由物质性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内容涵盖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议题,乡村规划研究应充分体现中国农村地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效回应不同地区村民的差异化需求[45]。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框架下,未来村级规划如何编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仍待继续深入。
2.1.5 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 2018年,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做出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决定:组建自然资源部,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职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国土空间、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密切相关的规划,成为学者探讨的热点之一[39-40]。有学者创新相关理论,认为国土空间的内涵有着“区域”型和“要素”型特性之分,目前也存在分别以主体功能区制度为代表和以土地用途管制为代表的“区域”型、“要素”型两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做好“区域—要素统筹”是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关键[41]。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应结合“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的“管”“用”前提,设想构建“一总四专、五级三类”的新时代空间规划体系,推进“三基一水两条线,两界一区五张网”的保护开发边界“落地”[42]。
2.2 国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2.4 注重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与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重点关注在实践过程中提出新的技术方法,并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中。土地利用规划会影响城市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采用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进行规划[66],将生态系统服务(ES)的技术应用于解决土地利用的实际问题中[67]。战略性土地利用规划强调通过纳入未来情景分析以平衡不同系统如城市、农村和环境,以实现可持续性[68]。此外,新的实践方法还包括构建环境和能源规划信息数据库(E-GIS DB)[69]、对边际土地进行空间分析和划分[70]、加强公众参与[71]等。农业方面,研究提出对农地进行边际分析及进行土地适应性评价[72],以支持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研究认为,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可减少城市碳排放[73]、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74]。
2.2.2 探究不同情境下土地生态的保护问题 土地生态研究主要关注自然因素(如气候、温度等)以及人为因素(如城市发展模式、人类砍伐活动等)与土地生态之间的关系,由此探讨了土地生态的保护问题。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需要加强对高原和温带环境等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管理,以保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50]。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和建设用地的增长造成了对水土资源的破坏[51],同时也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52]。研究还表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可有效地减少人类对森林的砍伐活动[53]。要实现土地恢复和保护的目标,就要有针对性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与管理[54]。
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的研究主题相似,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科技水平等条件有所不同,研究的关注重点和具体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表2)。比较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研究的重点问题,有以下4点异同:
2.2.1 重视土地资源的配置与管理 土地资源研究强调农业活动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并通过构建模型优化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在农业生产中,水土资源的空间匹配状态是粮食生产的先决条件,通过建立广义的农业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匹配指数模型(MIBAWRLR)来评估其匹配程度[46]。此外,还通过构建LMDI模型探讨水土资源的开发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以解释农业“水—土—能—碳”(WLEC)的关系,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47]。在面积较大的区域,有学者提出一种随机—模糊规划模型用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管理[48]。另外,将未充分利用的低碳土地(ULC)用于未来的农业扩张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碳库存的损失[49]。由此可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有利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长效运行。
电连续性:每个保护单元PCCPL之间进行电连续跨接,保证预应力钢丝和钢筒之间阴极保护电流的连续性,每个保护单元内有排气井、泄水井、检修井构筑物时,在管件两端进行电连续跨接,阳极电缆与带状锌极采用铝热焊接方式进行连接。
3 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重点问题对比及重点进展评述
3.1 国内外重点问题对比
2.2.3 关注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性 在土地科学领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一直是国外学者重点关注的议题,此外关于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原则,从国家到各省市县层面分析和评估了正在发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55],并采用抽样方法对评估的准确性进行检测[56]。影响以上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农业活动、市场价格等社会经济因素[57],还包括土地政策变化等制度因素[58],而明确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有助于为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59]。在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影响方面,主要关注其对地表温度(LST)[60]、城市热岛现象(UHI)[61]、地面沉降[62]的影响。在土地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研究运用双矩阵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反映可持续性程度,而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成为提高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63]。同时,有关研究还发现,土地利用集约化是草原农业多样性的主要威胁[64],为此提出要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更系统的研究,并阐释了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理论,为确定更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替代方案提供理论基础,以支持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65]。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到:(1)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2)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3)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推进“多规合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主要控制线。(4)优化乡村发展布局。统筹利用生产空间,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保护生态空间。(5)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预留一定比例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提到,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指出,国家级空间规划要细化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聚焦空间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统筹协调各类空间管控手段,整合形成“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
(1)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国外重点关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评估和方法;国内则重点关注了土地资源资产的核算,并探讨了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思路、核算方法和审计应用等。(2)在土地生态方面,国外研究关注造成土地生态问题的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情境下土地生态的保护问题,国内则关注区域尺度层面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估、预测预警和碳排放问题。(3)土地利用方面,国外研究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等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并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理论及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替代方案;国内则在土地利用评价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扩张和管控,创新性地提出了多种土地利用模式。(4)在土地规划方面,国外研究重点关注在实践过程中提出新的技术方法,并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中;国内则更多关注乡村振兴、多规合一视角下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问题,并强调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讨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
3.2 2018年重点进展评述
2.1.3 深化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研究 在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从土地利用视角开展碳排放的相关研究,探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有助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核算过程中除了考虑耕地[16]、林地、建设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学者从企业视角探讨用地效益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并提出低碳、集约的产业用地方式和发展模式[17-18]。研究内容上的深化表现突破以往重点针对表象问题的研究,更多学者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内在作用机理及其时空演进[19-20]。
4 2019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研究展望
4.1 主要科技需求
监测点的布设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基础环节,决定了样品的代表性。大气监测样点在污染源分散的情况下,采用网格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或扇形布点法等。在实际工作中,为达到因地制宜,往往采取以一种布点方法为主,兼用其他方法的综合布点法。对于某一河段的监测,一般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消解三种断面,再根据水面的深度和宽度确定具体的采样点。例如,当水面宽度不大于50 m时,只设一个中泓垂线;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不大于5 m时,只在水面下0.5 m处设一个采样点。
商会综合业务部主任郭红军宣读商会关于设立出口基地的函件,希望基地建立后,双方根据合作协议精神,制订切实可行的共建出口基地实施方案,把出口基地建设活动落到实处,全力打造“上海化工”品牌,促进基地出口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骨折后急救的5个原则:抢救生命,严重创伤现场急救的首要原则是抢救生命;伤口处理,医务人员到来前,要及时止血,有条件的可用消毒后的纱布包扎,如果没有条件,可用干净的布对伤口进行包扎;简单固定,现场急救时及时正确地固定断肢,可减少伤员的疼痛及周围组织继续损伤,同时也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必要的止痛,遭遇严重外伤后,强烈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休克,因此应给予必要的止痛药;安全转运,经以上现场救护后,应将伤员迅速、安全地转运到医院救治。
表2 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主要内容的对比
Tab.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and planning in China and abroad
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组建自然资源部,其主要职责包括: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以“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国土空间优化管控技术体系和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2018年以“土地资源安全·从科学到政策”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达成了“土地科学香山共识”,建议将土地科技创新纳入国家科技计划重点研究,加快创建国家级土地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土地学科建设。
4.2 重点研究问题
在考察2018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主要科技需求,展望2019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重点研究问题。
(1)土地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创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的方法论研究,提升理论研究对不同区域土地资源保护的指导意义。(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要求,用途管制制度将向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拓展,未来关于功能空间划定、空间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划定、用途管制分区划分、自然生态空间分级分类管理等内容的研究将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研究。立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进行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着力解决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关键性问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进一步加强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理论构建与技术研究,将成为未来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4)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深化研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新的发展要求,应从理论机制、技术标准、监督管理等方面继续深化相关研究,形成系统的评价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5)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研究。结合试点地区的难点问题,从内涵界定、框架搭建、指标核算、审计应用等方面进行理论及技术研究,加强自然资源的顶层设计研究,推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信息基础、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6)农村土地利用问题及村庄规划研究。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结合“多规合一”的实践,未来研究重点包括耕地保护、农村土地利用空间特征、村庄规划编制、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问题,进一步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学支持。
4.3 《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
《中国土地科学》在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将重点关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及各级规划编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土地资源理论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节约集约用地、农村土地利用等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闫慧敏,杜文鹏,封志明,等.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的界定及其核算思路[J] . 资源科学,2018,40(5):888 - 898.
[2] 薛智超,闫慧敏,杜文鹏,等.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土地资源过耗负债的核算方法研究[J] . 资源科学,2018,40(5):919 - 928.
[3] 刘向敏. 关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土地资源核算的思考[J]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31(4):34 - 38.
[4] 王勇,李海英,俞海. 中国省域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0):96 -104.
[5] 陈瑜琦,张智杰,郭旭东,等. 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变化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2):19 - 26.
[6] 崔家兴,顾江,孙建伟,等. 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8):67 - 73.
[7] 赵文武,刘月,冯强,等. 人地系统耦合框架下的生态系统服务[J] .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139 - 151.
[8] 田鹏,史小丽,李加林,等. 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评价[J] .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4):274 - 281.
[9] 刘永强,龙花楼,李加林. 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交叉敏感性研究[J] . 地理研究,2018,37(5):1009 - 1022.
[10] 于潇,吕春艳,郭旭东,等. 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土地生态状况评估[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4):89 - 96.
[11] 汪翡翠,汪东川,张利辉,等.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分析[J] . 生态学报,2018,38(12):4307 - 4316.
[12] 刘菁华,李伟峰,周伟奇,等. 权衡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效益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情景分析[J] . 生态学报,2018,38(12):4341 - 4350.
[13] 欧维新,张伦嘉,陶宇,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长三角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动态研究[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5):84 - 92.
[14] 杨清可,段学军,王磊,等.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J] .地理科学,2018,38(1):97 - 106.
[15] 向文,涂建军,李琪,等.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J] . 生态科学,2018,37(2):78 -88.
[16] 卢新海,匡兵,李菁. 碳排放约束下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4):657 -668.
[17] 余娇,赵荣钦,侯丽朋,等. 郑州市典型产业用地效益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研究——基于181家企业的调查[J]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8):74 - 80.
[18] 杨兴典,吴群,严长清,等. 基于行业视角的江苏工业用地绿色效益核算研究[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7):111 - 118.
[19] 李波,刘雪琪,王昆. 中国农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碳效应及时空演进趋势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3):43 -51.
[20] 李玉玲,李世平,祁静静. 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效应分析[J] . 水土保持研究,2018,25(1):382 -390.
[21] 郑红玉,吴次芳,沈孝强. 土地混合利用研究评述及框架体系构建[J] . 经济地理,2018,38(3):157 - 164.
[22] 起晓星,李建春. 基于互联网地图POI数据的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评价——以济南市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5):36 - 44.
[23] 徐志搏,罗婷文,文楚君,等. 基于改进多边形面积法的城市土地立体化利用潜力评价——以深圳市为例[J] .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3):504 - 514.
[24] 刘超,许月卿,刘焱序,等. 基于系统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1):181 - 188.
[25] 刘红梅,刘超,王克强,等. 大都市郊区农村宅基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兼论上海郊区宅基地多功能与制度创新[J] . 城市发展研究,2018,25(7):74 - 83.
[26] 刘樱,周春山,黄婉玲,等. 大都市区农村土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及机理——以广州市为例[J] .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8):1119 - 1130.
[27] 冯艳芬,梁中雅,王芳. 基于土地利用角度的镇域乡村性时空变化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和从化区为例[J] . 地理科学,2018,38(9):1499 - 1507.
[28] 张佰林,高江波,高阳,等. 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解析[J] . 地理学报,2018,73(3):503 - 517.
[29] 赵宏飞,何洪鸣,白春昱,等.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7):49 -57.
[30] 吕晓,史洋洋.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2):27 - 33
[31] 赵小风,刘梦丽,王柏源.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5):29 - 35.
[32] 周滔,邬妮. 城市更新片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4):67 -73.
[33] 冯舒,孙然好,陈利顶. 基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北京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研究[J] . 生态学报,2018,38(12):4167 - 4179.
[34] 王丹,方斌,陈正富.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单中心城市土地经济效益测度与低效用地诊断研究——以扬州市区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6):61 - 67.
[35] 徐保根,胡倩,祝锦霞,等. 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节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8):81 -87.
[36] 范建双,任逸蓉. 违法用地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3):52 -58.
[37] 吴菊,袁源,王亚华,等. 多尺度视角下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0):67 - 74.
[38] 瞿忠琼,王晨哲,高路. 基于节地原则的城镇低效工业用地宗地评价——以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1):50 - 56.
[39] 林坚,宋萌,张安琪. 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与实施分析[J] . 中国土地,2018(1):15 - 17.
[40] 郝庆,封志明,袁国华.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几点思考[J]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31(1):29 - 33.
[41] 林坚,刘松雪,刘诗毅. 区域—要素统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关键[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6):1 - 7.[42] 林坚,吴宇翔,吴佳雨,等. 论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兼析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J] . 城市规划,2018,42(5):9 - 17.
[43] 程迎轩,沈明. 面向乡村振兴的多规融合的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J] . 国土资源情报,2018(8):36 -41.
[44] 叶丽丽,付洒,崔许锋,等.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关键性问题分析——基于村土地利用特征的思考[J]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31(6):48 - 54.
[45] 张晓,王南. 建立基于社区情境的规划:乡村规划多样性和差异性文献分析[J] . 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70 -76.
[46] ZHAO R, LIU Y, TIAN M, et al. Impacts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xploitation on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the water-land-energy-carbon nexus[J] . Land Use Policy,2018, 72: 480 - 492.
[47] LIU D, LIU C, FU Q, et al.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refined index for measuring the regional match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91: 203 - 211.
[48] XIE Y L, XIA D X, JI L, et al. An inexact stochastic-fuzzy optimization model for agricultural water allocation and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management under considering effective rainfall[J] .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92: 301 - 311.
[49] CHUN SHENG GOH, MARTIN JUNGINGER, LESLEY POTTER, et al. Identifying key factors for mobilising under-utilised low carbon land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n Kalimantan[J] . Land Use Policy, 2018, 70: 198 - 211.
[50] BUSSI G, WHITEHEAD P G, GUTI RREZC NOVAS C,et al. Modell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land-use change on the hydrochemistry and ecology of the River Wye (Wales)[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27: 733 - 743.[51] S U M I T V I J, V I S H A L N A R A I N, T I M O T H Y KARPOUZOGLOU, et al. From the core to the periphery:conflicts and cooperation over land and water in periurban Gurgaon, India[J] . Land Use Policy, 76: 382 - 390.
[52] ALICE C, YANN L, HAROLD L. What drives land take and urban land expa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 Land Use Policy, 2018, 79: 339 - 349.
[53] JULIANA LPEZ-ANGARITA, ALEXANDER TILLEY,JULIE P. HAWKINS, et al. Land use patterns and influences of protected areas on mangroves of the eastern tropical Pacific[J]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8, 227: 82 - 91.
[54] SARAH WOLFF, ELIZABETH A SCHRAMMEIJER,CATHARINA J E SCHULP, et al. Meeting global land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targets: what would the world look like in 2050[J] .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8, 52:259 - 272.
[55] CEGIELSKA K, NOSZCZYK T, KUKULSKA A, et al.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in post-socialist countries: some observations from Hungary and Poland[J] . Land Use Policy,2018, 78: 1 - 18.
[56] YANG LI, JIN CHEN, YUHAN RAO. A practical sampling method for assessing accuracy of detected land cover/land use chang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J] .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2018, 144: 379 - 389.
[57] MAR A EUNICE QUINTERO GALLEGO, MAURICIO QUINTERO ANGEL, JOS JOAQU N VILA ORTEGA.Exploring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and drivers in Andean mountains in Colombia: a case in rural Quind í o[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34: 1288 - 1299.
[58] SCHIELEIN J, B RNER J. Recent transformation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dynamics across different deforestation frontiers in the Brazilian Amazon[J] . Land Use Policy, 2018,76: 81 - 94.
[59] MESFIN SAHLE, KUMELACHEW YESHITELA. Dynamics of land use land cover and their drivers study for management of ecosystems in the socio-ecological landscape of Gurage Mountains, Ethiopia[J] .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Society and Environment, 2018, 18: 48 - 56.
[60] YI-CHEN WANG, BENJAMIN K H HU, SOE W MYINT,et al. Patterns of land change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s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in Yangon, Myanmar[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3: 738 - 750.
[61] XUEFAN ZHOU, HONG CHEN. Impact of urbanizationrelated land use land cover changes and urban morphology changes on the urban heat island phenomenon[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35: 1467 - 1476.
[62] P S J MINDERHOUD, L COUMOU, L E ERBAN, et al.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d use and subsidence in the Vietnamese Mekong delta[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634: 715 - 726.
[63] QI X, FU Y, WANG R Y, et al. Improv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he conflict between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J] . Applied Geography, 2018, 90: 214 - 223.
[64] STEFFEN BOCH, ERIC ALLAN, JEAN YVES HUMBERT,et al.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land use on bryophytes in grasslands[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4:60 - 67.
[65] P MEYFROIDT, R ROY CHOWDHURY, A DE BREMOND,et al. Middle-range theories of land system change[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8, 53: 52 - 67.
[66] SHARON T LAM, TENLEY M CONWAY.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policies: a case study of Ontario municipalities[J] . Land Use Policy, 2018, 77: 641 -651.
[67] LUCAS BRUNET, JOHANNA TUOMISAARI, SANDRA LAVOREL, et al. Actionable knowledge for land use planning: making ecosystem services operational[J] . Land Use Policy, 2018, 72: 27 - 34.
[68] LENIN HENR QUEZ DOLE, TOM S J USN, SEBASTIN VICU A, et al. Integrating strategic land use plann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uture land use scenarios and its performance:The Maipo River Basin, Chile[J] . Land Use Policy, 2018,78: 353 - 366.
[69] IN AE YEO, EUNOK LEE. Quantitative study on environment and energy information for land use planning scenarios in eco-city planning stage[J] . Applied Energy,2018, 230: 889 - 911.
[70] SALLUSTIO L, PETTENELLA D, MERLINI P, et al.Assessing the economic marginality of agricultural lands in Italy to support land use planning[J] . Land Use Policy,2018, 76: 526 - 534.
[71] GREG BROWN, SARA SANDERS, PAT REED. Using public participatory mapping to inform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and zoning[J]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8, 177: 64 - 74.
[72] DURAISAMY VASU, RAJEEV SRIVASTAVA, NITIN G PATIL, et al.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for agricultural land use planning at village level[J] . Land Use Policy, 2018, 79: 146 - 163.
[73] ZHANG R, MATSUSHIMA K, KOBAYASHI K. Can land use planning help mitigate transport-related carbon emissions?[J] . Land Use Policy, 2018, 74: 32 - 40.
[74] JANA BOVET, MORITZ REESE, WOLFGANG K CK.Taming expansive land use dynamics—Sustainable land use regulation and urban sprawl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Land Use Policy, 2018, 77: 837 - 845.
Progress Review on Land Science Research in 2018 and Prospects for 2019: The Sub-report of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and Planning
LIU Liwei1, LIN Jian1,2, CHEN Meijing3, ZHANG Yexiao1, FENG Hongshan4, YE Zijun1, CHU Jianqun1,2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The Key Laboratory of Land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871, China; 3. China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35, China; 4. Zhejiang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Group Co., Hangzhou 3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and planning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2018 and then forecast the trend in 2019. The method employed is literature review.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search on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and plann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mainly focused on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rotection, land ecology, land use change and sustainability and land use planni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Yet, the research in China mainly focused on land resource assets, land ecological assessment,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use, land use and evaluation, rural land use planning and land spatial plann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fields of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and planning, theoreticall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land planning system was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planning, land spatial use control and natural resource regulation was deeply discussed,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land-based spac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ystem was further clarified and the framework system of land use research was constructed. Practically, the accounting method for land resources in the natural resources balance sheet was studied, the rural land use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vitalization and multi-planning integration was deeply discussed,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system was put forward. The further studies of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planning in 2019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issu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system, the research of land resource theory, the discussion on natural resources balance sheet and rural planning, the research of intensive land use and rural land use.
Key words: land science;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land use planning; review;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8158(2019)01-0104-09
doi: 10.11994/zgtdkx.20190115.151820
收稿日期: 2018-12-15;
修稿日期: 2018-12-27
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事务费项目“土地学科进展与土地科学前沿问题研究”(TD181602-01);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18VSJ041)。
第一作者: 刘力为(1994-),女,广东东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规划。E-mail: llw5184@126.com
通讯作者: 林坚(1969-),男,福建福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E-mail: jlin@urban.pku.edu.cn
(本文责编:陈美景)
标签:土地科学论文; 土地资源论文; 土地利用论文; 土地规划论文; 综述论文; 研究进展论文; 研究展望论文;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论文; 国土资源部国土规划与开发重点实验室论文;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论文; 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