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学》教学中践行“中国梦”
王 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它的内涵包括民族复兴梦和人民梦,在《教育学》教学中,可以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的角度将“中国梦”渗透其中,但需要遵循师生齐力原则、点滴渗透原则和实事求是原则,才能顺利向“中国梦”迈进。
关键词: 中国梦;教育学;教育影响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视角,以深厚卓绝的功底,提出了很多精湛绝伦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就是其一。“中国梦”思想,被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对于教育行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师范院校的工作人员,且是承担了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科目的教学任务的教师,如何能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思想应用于教学中,这是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图以《教育学》的教学为着眼点,在剖析“中国梦”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践行“中国梦”的路径和原则开展深入探析。
(1)原料处理。冻猪皮自然解冻,洗净,去脂肪,清洗后煮制3~5min,捞出,自然冷却至室温,去毛,切分成长5~8cm,宽0.5~1cm的条状,放入泡制液中泡制12h,捞出,加入调味料。
一、“中国梦”的内涵解析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蕴含两大层次的内容,即民族复兴梦和人民梦,具体内涵如下:
(一)民族复兴梦
民族复兴梦,属于“中国梦”的宏观层次,可用十二个字概括,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关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为一体的宏观格局,格局中各方面有序、和谐并迅猛发展,将促成“中国梦”的实现。换言之,政局稳定、经济富饶、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并弘扬、社会和谐、生态持久平衡……,这些都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扎实根基,这也是全中国人民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民族复兴梦的追逐,可以为人民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二)人民梦
人民梦,属于“中国梦”的微观层次,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直接且密切的关系,它涵盖“民生梦”、“尊严梦”和“成功梦”,这些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思想殊途同归,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层次可以分为五部分,由低至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本文将“中国梦”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应解读,得到如下内容:
在人们对于环保的要求下,建筑的材料越来越环保,全力打造低碳建筑,为人们的健康和环境负责,环保型建筑不仅让人们住得舒适,还让人们住得安心。
2.提升自我,学无止境。教师不仅需要拥有积极的职业情感,还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在专业领域内精深厚实,在非专业领域内学识渊博。尤其作为《教育学》的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吸纳关乎教育教学前沿的研究和理念,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这样可谓达到“一箭三雕”效果:其一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示范;其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完善,会让教师在职业中感受到自己潜能和价值得以彰显,也让教师的“成功梦”梦想成真;其三,教师专业素养的精进,会让教师拥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从而充满自信,获得自尊,“尊严梦”也随之达成。
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责任和义务要求全社会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在当今世界上,经济的实力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取决于教育水平[5]。未来的世界竞争实际是教育水平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要靠教师去成就,人才要靠教师去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都要重视的问题。
二、《教育学》课程教学践行‘中国梦’的路径选择
《教育学》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为未来教师奠定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渗透很多“中国梦”思想,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教育学》教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本文将从这三方面探析如何在《教育学》中浸入“中国梦”的理念。
2.4.2 CRISPR阴性筛选 阴性筛选是比较不同时间点sgRNA的丰度找出差异sgRNA来确定细胞存活的必需基因,这些必需基因可能是潜在的药物靶点,相比shRNAs,CRISPR筛选对必需基因的监测更敏感。
(一)教育者
1.教学内容。《教育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和教育学起源、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和学校管理等。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以小组讨论和启发引导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中国梦”。例如,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有促进作用,那么作为未来的教师,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教学中,将这样的作用发挥出来?”又如,在《教师与学生》这一章节中,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成为一名幸福的老师?”“怎样给学生传递幸福,让学生成为一名真正发展意义上的人?”;在《教育制度》中,让学生总结归纳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为什么会不断改进?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这些内容的探讨和学习,都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民族复兴梦”和“人民梦”的内涵……同时,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思想,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职业以及学生,例如,请学生思考,当自己成为一名教师,遇到学生考试成绩糟糕时,作为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归因,通过心理学家的韦纳的归因理论,让学生能从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方面的寻找原因,这样学生会发现自己不够努力、或者方法不得当、或者情绪需要调控等因素,从而努力向上,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从而积极乐观地应对学业失败现象,当克服这些困难后,学生即可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样的引导,可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心态,也能将这种心态传递给未来的学生,让欢快、幸福的教学氛围日益浓厚,代代相传。
②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大型灌区不低于0.50,中型灌区不低于0.60,小型灌区不低于0.70,井灌区不低于0.85,喷微灌区不低于0.90,滴灌区不低于0.95。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剖木为舟,刻木为揖。”1记载所说的年代是否确切现在无从考证,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大概的信息——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木料加工技术。“刳器”制作就是早期木料加工技术的一种。它是最早的漆器胎骨,主要以竹、木为原料,通过挖、斫、镟(车制)等工艺制成。制作过程是先根据所需大小剖开木段,而后根据所需形状掏空木段内部,最后抛光外表。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木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刳器”。到了夏商周时期,漆器的胎骨加工已采用镟制(即车制)技术。较之早期的“刳器”,镟制的胎骨更加规整、光滑,厚度也降低了不少。
其二,积极的人格。其中主要的核心特质是自我决定性和乐观。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发展能作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具体对于《教育学》教师而言,就是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乐观面对工作中的瓶颈和挫折,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平和应对,指引自己朝向职业目标而努力奋进。
其一,积极的情绪。即是在工作中,教师能拥有从事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幸福感,并对教育事业有热爱之情。这样在课堂内外,教师能有热情洋溢,常展欢颜,亲切随和等神情,且能认真尽责,关爱学生,这样积极的情绪也可感染学生,可为学生职业梦赋予美好的期待。
1.积极的职业情感。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情感,就是能尽心负责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在职业中能否将这样的情感释放得淋漓尽致,先决条件是教师自己需要拥有积极的职业情感。积极职业情感的源泉是教师的积极特质。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赛里格曼认为,个体的积极特质包括正向的力量、资源、潜能等,具体表现为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环境。作为《教育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以身作则。
其三,积极环境。尽管积极环境的范畴宽泛,但《教育学》教师可以为之努力的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善于激趣引思,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师生能互动探讨,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建构,还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快乐心情,激发学习动机。
总之,教师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创设的积极环境,可以促使教师在职业中拥有幸福感,而学生也因此体味到快乐与幸福,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中国梦”。
一言以蔽之,人民梦和民族复兴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助共生。人民梦,对民族复兴梦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民族复兴梦也能促成人民梦的实现。
“民生梦”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第一层“生理需要”和第二层次的“安全需要”很相似,就是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要,以及物质和精神安全需要,这是中国人民生存的基本保障,小康式的衣食住行,安稳的生活状态,是中国人民的物质向往。“尊严梦”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第四层次“自尊需要”相对应。人民渴望并有权利获得尊重,是“尊严梦”的核心要义,而具体指向于个体或国家,有不同的含义:尊严梦于个体,其内涵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接纳和尊重;于社会和国家,其内涵是指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这些是人们的精神脊梁之一。“成功梦”的内涵类似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第三层次和第五层次,即“归属与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是人民的精神追求。成功,一方面在于拥有美好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实现自我价值,尤其是后者,是“成功梦”的精髓,个体的潜能得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得以凸显,最终能在事业中出类拔萃或硕果累累,都会让个体体验到浓厚的成就感。
根据能力提升规律,首先通过随堂案例,进行单元知识的学习,每一/几个模块学习完成后,通过单元项目/阶段实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提升,课程学完之后,通过课程综合实训,完成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指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他们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而《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及技能等内容,是他们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基石,因此,在《教育学》的学习中,师范专业的学生切身领悟《教育学》对于未来职业的意义,并能将其融会贯通于实践中。唯有此,学生才会在课堂上认真聆听、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前课后用心预习和复习,并按照教师提供的课外阅读资料,逐渐积累知识,丰富经验,提升素养,把自己锤炼成一名合格的未来教师,这些过程对于学生的“职业梦”、“尊严梦”、“成功梦”等均有裨益。
(二)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这些是在教师主导,并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教育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中介,最大限度地将“中国梦”根植于学生心中。
教育者,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中担负着促进学生学习、课程建设、开展研究等责任。而作为《教育学》课程的教师,与其他课程的教师相比较,潜隐着另一层责任,即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育学》教师的职业形象,会让学生预见自己的未来形象,并会影响自己的职业梦的建构和实现。因此《教育学》教师需要自觉将“中国梦”的核心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身体力行地为学生传递相关内容。
2.教学方法。历年来,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改革之风此起彼伏。今年,我校的教学改革也成为全校教师瞩目的焦点之一,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尤为重要,而《教育学》课程在师范专业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使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更应首当其冲,更有职责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倾注心血。对话教学、“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使《教育学》课堂上富有朝气,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教学局面,教师驾驭课堂更为得心应手,学生则更为专注,且在试讲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收获更多,教学相长的状态水到渠成。由此,在“教”与“学”中,师生都能向成功梦迈进,都会有幸福感。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各级学校的教学手段,几乎都被电子视听设备或多媒体网络技术所覆盖。而近几年,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在我校普及和实施。《教育学》的教师也应当仁不让地、游刃有余地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这会让学生真切感知到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价值,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先进教学技术,为职业梦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教育学》课程教学践行‘中国梦’的原则
“中国梦”能否真实融入到《教育学》的教学中,师生在教学过程及课堂内外能否体验到“民族复兴梦”和“人民梦”的内涵,能否为“中国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需要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遵循如下原则:
(一)师生齐力原则
“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的梦,因此在《教育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明晰,践行“中国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梦想,而是师生齐心协力筑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乐于勤思习学,并能畅所欲言表达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努力为自己的职业梦、成功梦添砖加瓦,而教师也需要灵活机智地应对学生的言辞和思维,让师生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教师也不断反思和成长,让自己的梦想锦上添花。
(二)点滴渗透原则
“中国梦”有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意义,不管哪种层次,在《教育学》教学中都不可能达到一蹴而就的效果,它的践行有赖于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点滴渗透,深入人心。因此,《教育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精髓,并用细致入微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从点滴中接近“中国梦”。例如,在关于《教育目的》中探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的的意义,让学生感悟其教育目的不仅对学生本人的梦想,乃至对整个国家的梦想都有深远影响。
(三)实事求是原则
在《教育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把握、衍生和践行“中国梦”。因此在教学中切忌编造虚无缥缈的内容,营造天花乱坠的假象,而应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实际真切掌握《教育学》的教学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和导向的基础上,再将“中国梦”的思想渗透其中,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体验进步的欢愉和成就感,而“中国梦”也自然而然地伴随他们。
四、结论
“中国梦”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因此难免会存在形形色色的问题。但只要在《教育学》教学中践行“中国梦”时,教师能牢记路径、遵循原则的同时,不断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改革,探寻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另外,教师需要日益透彻地诠释“中国梦”的内涵,并将其灵活应用与教学中,且将教学中的困惑与同行探讨,那么在前期实践过程中所展露的问题,都能逐渐迎刃而解、消失殆尽。随着“中国梦”在《教育学》教学中的渗透,将会让师生心甘情愿、不懈努力地追逐“中国梦”的各种境界,从而切实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梦境”。
参考文献:
[1]雷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2]俞国良,宋振韶.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黄胜.教育学新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4]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
Implementing the"Chinese Dream"in the Teaching of Pedagogy
WANG Me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uyun,Guizhou 558000,China)
Abstract: The"Chinese Dream"is an important guiding ideology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Its connotation includes th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people's dream.In the teaching of Pedagogy,we can penetrate the"Chinese Drea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ors,educatees and educational influences.However,we need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king together,the principle of penetrating bit by bit and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n order to move smoothly towards the"Chinese Dream".
Key words: the Chinese Dream;pedagogy;educator;educate;educational influences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9)26-0227-03
收稿日期: 2019-04-07
作者简介: 王梅(1977-),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心理。
标签:中国梦论文; 教育学论文; 教育影响论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