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冒伪劣柴油、汽油、润滑油为什么屡查不绝?(论文文献综述)
庄清[1](2014)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F公司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中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与汽车消费相关的成品油销售市场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石油企业角逐的焦点也转移到获得消费者的满意:油品质量和服务质量。F公司作为一个石油销售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使企业永远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前人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分析框架,对F公司的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用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了F分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为解决F公司存在的体系管理不够重视、监督和测量工作需完善和持续改进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以PDCA循环理论、激励理论等作为指导,提出了适合F公司的体系应用优化模式设计方案,包括创建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文化,组建专门的质量管理团队,加强体系文件管理培训等方法,务实体系管理工作基础;加强内部审核质量及实施绩效考核,做好体系运行的监控工作;并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优化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及加强质量成本管理等保障措施推进体系持续改进。最后对F公司优化方案的具体实施进行介绍。文章建立起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推广模式,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确保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实践意义。希望通过解决行业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为同类企业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水平提供参考。
田璐,袁慧颖[2](2014)在《新形势下润滑油行业市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润滑油工业是我国支柱产业——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汽车、机械、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被誉为工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润滑油工业是技术密集、生产复杂、销售环节多的行业,它涉及到原油的品种、质量、生产工艺技术、添加剂的数量和品种配套、油品的配
吕鹏[3](2013)在《地沟油治理困境及出路研究 ——以9.13案件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9.13案件为典型案例,立足我国地沟油治理现状,深入剖析地沟油问题久治不绝的原因及现阶段地沟油案件折射出来的新特点,采用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比国外一些国家和国内某些城市在地沟油治理方面推行的有效措施及取得的成效,旨在对我国今后进一步完善地沟油治理的方案进行积极可行的探索。本文首先纵观国内几个地沟油治理取得初步成效的城市,如组织法规和科技监管相结合的苏州模式,虽然在垃圾回收方面规范了苏州本地餐饮行业,然而对于错综复杂、涉及范围广,危害巨大的地沟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本文主体部分重点分析了地沟油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如暴利驱动下的黑色产业链难以打破、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检测标准的不完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力量的不给力以及地沟油循环再利用的不成熟。基于国外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在地沟油治理方面积累的经验,本文认为,地沟油治理应采取堵疏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立法部门应完善相应立法,政府应加大对地沟油监管的力度;相关部门和行业应完善地沟油检测标准;社会团体、媒体和公众应形成有效合力,公众参与形成长期的监督。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地沟油回收利用技术的资金投入,积极扶植绿色产业。
孙原[4](2010)在《试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文中研究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十分重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在与国外企业的交往过程中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孕育富含人性魅力的企业文化已被我国企业所普遍重视。但我国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出现很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企业缺乏对企业文化内涵、内容、功能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实践,没有重视人本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文化理论和人本理论的一些基本情况,阐述了人本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中实现以人为本的认识和实践,延伸了“以人为本”中“人”的涵义的理解,其后在通过对部分企业经典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企业文化建设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着重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以人为本出现的一些认识和实践问题,最后提出了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一些具体途径,如强化科学发展观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优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等,力图在理论层面上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实现以人为本进行深入理解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并在实践层面上对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彭浪[5](2009)在《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工业已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而在汽车行业内的产能过剩愈加凸显,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使中国走向汽车强国之列,是当前汽车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过剩的理论研究和构建模型。论文主要研究了围绕过剩的机理研究、过剩的概念以及过剩的特征。分析上从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展开,并且仔细研究了结构性过剩,提出了合理过剩、过剩度极限概念。在分析历史数据、经验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合理过剩度范围。第二大部分是建模的基础支撑,分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过剩及经济周期理论、供给理论和市场理论。第二模块是中国汽车市场供给研究,主要研究了产能的概念、微观厂商产能计算、产能指标体系,对中国汽车制造商的产能进行评估。并构建等比和变比两个供给模型进行分析,为投资规划分析奠定基础。第三模块是中国汽车市场研究。运用组合模型对中国未来10年的汽车市场进行预测,并充分考虑历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价格指数变化、恩格尔系数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组合预测。市场发展预测态势存在矛盾:“梦想需求”上升,而现实中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实际购买下降,因此必然导致需求曲线发生偏转,一种情况是增长速度放缓,另一种情况是曲线调头负增长,用黄金分割数进行修正,找出了市场拐点。在理论上建立逻辑曲线模型,根据市场饱和预测值求出理论拐点。重点分析了国外、国内主要汽车厂商的产能利用率,通过利润率与产能利用率的高度相关性联系,构建了过剩模型,计算出合理的产能利用率值,并以此推导出合理过剩度。在研究了中国汽车的总供给、总需求现状,得出了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结论。第三大部分构建投资规划模型并提出平衡产能过剩的措施。在投资规划方面,从市场总需求模型出发,借助过剩度建立理想总供给模型,然后通过惯性投资因子、固定资产折旧因子和经济周期进行修正,获得实际总供给模型,继而推出具有操作性的投资规划模型。在平衡产能过剩的其它措施方面,从三个层面提出建议:国家层面要成立汽车OAME组织、发展大配厂、鼓励发展小型车、制定科学的旧车报废制度、扩大内需、控制公务车辆进口;企业层面要引导消费、满足个性化、扩大农村市场、自主创新等;还需要扩大出口,占领海外市场。
黄国亮[6](2010)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长株潭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主要城市规划群,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较大,能源、土地等瓶颈制约比较突出,有些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促进长株潭的产业发展,促进消费方式的变革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将着重研究长株潭城市群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怎样发展循环经济两个问题。文章从“两型社会”建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说明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就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而言,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即市场机制的作用与政府的作用。文章介绍与分析了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性资源,即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因为水资源、土地资源及能源是一个城市群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基本的要素同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提升类产业,即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有色、化工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这些产业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同时还对战略型产业如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消费模式的变革,文章还从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了湖南省的消费的大致情况的基础上,为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消费提出了对策建议。文章最后研究了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并用数学模型进行了说明。这些研究对于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董少廷[7](2009)在《我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石油消耗近年呈加速上涨趋势。快速增长的石油消耗一方面加剧了石油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带来了严峻的环境压力。在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下,过多的政策目标,使政府制定的成品油管制价格严重背离市场供求,加剧了国内成品油供需矛盾,导致近年“油荒”现象频繁发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创新所在。综述部分对美国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模式和英国最高限价管制模式进行了对比,对国内有关石油价格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对燃油消费税的存废争论进行了评价。综述表明,国内对现行定价机制造成的效率损失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回顾和现行定价机制的研究,揭示其主要缺陷。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现行定价机制带来的效率损失进行评估,并在改革建议中第一次提出建立国家石油价格管制机构的设想。第二部分由两章构成。第二章通过对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回顾和现行定价机制研究发现,渐进式油价改革重视规避国际市场风险、注重社会各阶层承受能力的优良传统是下一步油价机制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三章利用规范分析方法,对现行定价机制下厂商、消费者行为选择进行研究。结论表明,现行价格机制有加剧市场供求矛盾的效应,且与国家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相互冲突。实证分析表明,现行价格机制给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损失也十分可观。第四章为本文的第三部分。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成品油价格机制的考察发现,价格市场化是当今世界油价改革的潮流所在。实行严格管制和政府补贴的国家其油价政策近年也出现了松动。严格价格管制国家在油价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误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对我们的油价机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在第四部分提出了改革建议,即:按照价格市场化的方向,放松成品油流通和进出口管制,将燃油消费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同时加强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设立国家级的石油特别管制机构,加强和改善反垄断管制,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石油供给和石油安全。
陈健[8](2009)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累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这种急功近利的生产方式完全是现代产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它建立在对自然界的单方面索取和掠夺上,因而生产越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严重。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和应用,使这种破坏变本加厉。发展绿色产业就是对人类自身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深刻反思结果。我国绿色产业不仅肩负着确保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等经济重任,更承载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非经济重任。自然资源禀赋及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绿色产业的提出是为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自然资源短缺、产业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是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目标体现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是时代的选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本文阐述共分七章,除了第一章导论和第七章结论之外,第二、三、四章着重理论研究,第五、六章着重现实分析。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阐述课题研究背景,分析国内外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在疏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绿色产业的内涵,为论文进一步实证及提出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第二章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双刃剑”为切入点,分析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原因,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得出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壁垒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出路的结论;第三章系统阐述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代谢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和物质循环理论;第四章立足于绿色产业的划分,阐述绿色产业链的内涵、耦合关系、运行机制和监控体系建设;第五章阐述我国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评价各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第六章以珠三角地区为实例,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的绿色产业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并运用MATLAB程序计算珠三角地区2001年-2005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状况,得出珠三角在五年间生态赤字稍有好转,并有良性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处于“低承载、低足迹、高赤字”的不可持续状态。提出建议如下:(1)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2)减少经济开发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3)采用生物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4)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5)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的建议: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是:1、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总体描述绿色产业链运作机理的基础上,分别从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研究了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推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构想,从而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2、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珠江三角洲的个案资料为例,运用生态足迹等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3、注重应用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和政策选择。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从总体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试图提升本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陆金海[9](2008)在《上海冠新集团汽车后市场发展整合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运用在课程中所学的战略管理理论和研究的一般方法,对上海冠新集团在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战略做了普遍性研究,特别调研了全球汽车后市场的发展路径和战略方向以及中国几大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发展战略,针对中国汽车后市场的特点,全面分析了中国汽车销售市场、维修和保养市场、美容装饰市场、二手车市场以及汽车金融市场等的特点、现状和发展机会,提出了上海冠新集团在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战略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确提出了上海冠新集团在汽车后市场的重点市场领域。同时针对汽车后市场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上海冠新集团需要通过集团化运营、管理升级、品牌塑造、价值管理、兼并收购、资本运作、客户信息化管理以及特许连锁等经营管理模式而获取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的最大价值。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方向;第二部分主要是简要介绍了中国汽车营销、冠新集团遇到的挑战和汽车后市场得基本现状;第三部分则重点阐述了中国汽车后市场领域之一的销售市场;第四部分重点表述了汽车后市场领域之二的汽车维修和保养市场;第五部分对汽车后市场领域之三的汽车美容装饰市场做了细致的分析;第六部分对汽车后市场领域之四的中国二手车市场做了描述;第七部分对汽车后市场领域之五的中国汽车金融的机会进行了分析;第八部分对上海冠新集团面对汽车后市场巨大机会的战略选择。
罗锋[10](2006)在《新时期金钱观念的经济伦理审视》文中提出金钱货币的诞生是社会经济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对金钱及金钱现象的认识、主张与见解,所产生的看待金钱、获取金钱以及分配与消费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则构成了人类社会中的金钱价值观念。从道德本质上去分析社会经济关系中的货币金钱因素,则是今天我们所讲的以经济伦理视角去审视金钱观念。由于我们既深受传统义利观中德性与功利的不可通约关系,导致产生了对金钱在道义上排斥的普遍状况;还受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对金钱积极追求,负面产生了“货币万能、金钱至上”等拜金心态影响,使得国人的金钱观念在新时期呈现出许多不端状态。本文从经济伦理学视角分析新时期金钱观念发生的背景,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人们在如何正确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以及在分配金钱与消费时存在的各种不端金钱观念,以期有针对性地培育起健康正确的金钱观念,从而使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逐步导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路径追寻。
二、假冒伪劣柴油、汽油、润滑油为什么屡查不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冒伪劣柴油、汽油、润滑油为什么屡查不绝?(论文提纲范文)
(1)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F公司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框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基本实践概述 |
2.1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
2.1.1 质量管理概念的发展沿革 |
2.1.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概念 |
2.1.3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
2.1.4 PDCA循环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及运用现状 |
2.2.1 国外研究与应用 |
2.2.2 国内研究与应用 |
2.3 质量案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
2.3.1 先进质量管理案例 |
2.3.2 质量事故案例 |
第三章 F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1 企业概况 |
3.1.1 发展概况 |
3.1.2 组织架构 |
3.1.3 F公司面临的形势 |
3.2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分析 |
3.2.1 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 |
3.2.2 明确职能部门和人员质量职责 |
3.2.3 形成体系化文件 |
3.2.4 兼顾健康安全环保 |
3.3 公司在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体系管理不够重视 |
3.3.2 监视和测量工作需完善 |
3.3.3 持续改进执行不到位 |
第四章 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优化模式设计 |
4.1 务实体系管理工作基础 |
4.1.1 创建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文化 |
4.1.2 加强公司质量团队建设 |
4.1.3 开展文件管理培训 |
4.2 做好体系的运行监控工作 |
4.2.1 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 |
4.2.2 实施绩效考核监督 |
4.3 持续改进保障机制 |
4.3.1 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
4.3.2 优化服务管理体系 |
4.3.3 加强质量成本管理 |
第五章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方案的实施 |
5.1 改变传统经营观念 |
5.1.1 实行“一把手”推动 |
5.1.2 推广全员式质量教育 |
5.1.3 由“以管理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转变 |
5.2 加强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
5.2.1 强化油品质量监管 |
5.2.2 完善服务过程监视和测量 |
5.2.3 严格内部审核监控 |
5.3 完善支持保障系统 |
5.3.1 做好人力资源对质量体系的支持工作 |
5.3.2 优化整合管理信息系统 |
5.3.3 深入完善降本减费成本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新形势下润滑油行业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国内市场分析 |
产品结构分析 |
产品结构 |
市场细分 |
价格趋势 |
销售渠道 |
产业价值链分析 |
原油 |
基础油 |
添加剂 |
调和油 |
竞争态势 |
替代品分析 |
加氢技术生产润滑油基础油 |
生物技术在润滑油 (脂) 中的应用 |
煤变油技术 |
(3)地沟油治理困境及出路研究 ——以9.13案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9.13 案件回顾 |
2.1 9.13案件介绍 |
2.2 9.13案件折射出的问题及特点 |
3 国内地沟油治理的实践探索 |
3.1 苏州模式 |
3.2 兰州模式 |
3.3 国内其他城市地沟油治理实践探索 |
4 国内地沟油治理困境及分析 |
4.1 黑色产业链已形成 |
4.2 法律制度不健全 |
4.3 检测标准不完善 |
4.4 政府监管不力 |
4.5 社会力量无法形成有效监督 |
4.6 地沟油循环利用受阻 |
5 国外地沟油治理再利用的经验借鉴 |
5.1 加拿大治理地沟油的做法 |
5.2 日本治理地沟油的做法 |
5.3 其他国家治理地沟油的做法 |
6 疏堵结合:破解地沟油黑色产业链对策分析 |
6.1 政府形成相对集中的监管 |
6.2 完善检测标准 |
6.3 公众参与的具体构建 |
6.4 培育绿色产业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试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企业文化与以人为本 |
1.1 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
1.1.1 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 |
1.1.2 企业文化的涵义 |
1.1.3 企业文化的内容 |
1.1.4 企业文化的功能 |
1.2 人本理论概述 |
1.2.1 人本思想的发展及涵义 |
1.2.2 人本理论的内容 |
1.2.3 以人为本的实施原则 |
1.3 以企业相关人为本——延伸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 |
1.4 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现状分析 |
2.1 知名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取得的成果 |
2.2 企业文化建设中实现以人为本的问题 |
2.2.1 企业文化建设中实现以人为本的认识问题 |
2.2.2 企业文化建设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实践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文化建设中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 |
3.1 强化科学发展观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 |
3.2 优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 |
3.3 创建体现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 |
3.4 科学借鉴内部营销理论 |
3.5 打造知识型员工团队 |
3.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产能过剩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综述 |
1.1.1 产能过剩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 |
1.1.2 产能过剩的理论研究综述 |
1.1.3 产能过剩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
1.1.4 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研究的问题与争议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 |
1.2.1 以往研究中的缺陷 |
1.2.2 背景综述 |
1.2.3 研究的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1.3 产能过剩模型分析的主要方法 |
1.3.1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2 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3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4 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1.3.5 经济计量学方法 |
1.4 产能过剩模型的构建 |
1.4.1 产能过剩影响因素分析 |
1.4.2 需求模型的构建 |
1.4.3 供给模型的构建 |
1.4.4 产能过剩模型的构建 |
1.5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理论研究 |
2.1 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定义 |
2.1.1 产能过剩的概念 |
2.1.2 由产能过剩定义推演的问题 |
2.2 产能过剩传导机制 |
2.2.1 产能过剩在汽车企业层面的传导机制 |
2.2.2 产能过剩在宏观层面的传导机制 |
2.2.3 产能过剩在出口拉动下的传导机制 |
2.3 产能过剩的诱因分析 |
2.3.1 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鱼刺图 |
2.3.2 产能过剩的宏观基础 |
2.3.3 产能过剩的微观厂商基础 |
2.3.4 产能过剩的环境基础 |
2.4 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2.4.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2.4.2 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指标体系 |
2.5 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理论模型 |
2.5.1 供求关系分析 |
2.5.2 过剩模型 |
2.5.3 过剩度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市场因素预测研究 |
3.1 关联分析 |
3.1.1 影响中国市场的主要因素 |
3.2 组合模型预测 |
3.2.1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 |
3.2.2 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预测 |
3.2.3 价格预测模型 |
3.2.4 市场预测 |
3.3 中国未来汽车市场拐点分析 |
3.3.1 中国汽车市场总量分析 |
3.3.2 市场饱和分析 |
3.4 金融危机对拐点的修正 |
3.4.1 金融危机对市场预期的影响 |
3.4.2 两个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研究 |
4.1 产能及其计算 |
4.1.1 产能的概念 |
4.1.2 生产能力的计算体系 |
4.2 我国汽车行业产能 |
4.2.1 生产企业和规模 |
4.2.2 主要汽车企业产能规划 |
4.3 产能模型 |
4.3.1 中国汽车行业产能供给的理论模型 |
4.3.2 供给模型的缺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模型 |
5.1 产能利用率 |
5.1.1 产能利用率状况 |
5.2 过剩度 |
5.2.1 概念的提出 |
5.3 产能评价 |
5.3.1 产能模型 |
5.3.2 产能历史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未来汽车市场供给模型 |
6.1 构建供给模型 |
6.1.1 理想供给模型 |
6.2 修正供给模型 |
6.2.1 在建投资对理想供给模型的修正 |
6.2.2 固定资产折旧对供给模型的修正 |
6.2.3 经济周期对总供给的校正 |
6.2.4 总供给模型 |
6.3 投资阶段划分 |
6.3.1 前“①”时代 |
6.3.2 休养年代 |
6.3.3 理性投资年代 |
6.3.4 后“③”时代 |
6.4 投资规划模型 |
6.4.1 投资表 |
6.4.2 投资规划几何模型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平衡产能的措施 |
7.1 从国家层面平衡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的措施 |
7.1.1 成立汽车 OAME 组织 |
7.1.2 建设资源共享的大总成厂 |
7.1.3 过剩产能转型发展小型车 |
7.1.4 发挥政府的保障职能 |
7.1.5 车辆报废制度和换车奖励政策 |
7.1.6 扩大内需 |
7.1.7 公务车辆控制进口 |
7.2 从企业层面平衡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的措施 |
7.2.1 引导青年人的消费潜力 |
7.2.2 满足个性化用车 |
7.2.3 鼓励企业内部员工购车 |
7.2.4 价格策略 |
7.2.5 扩大农村市场 |
7.2.6 自主创新 |
7.3 通过出口消化中国汽车工业过剩的产能 |
7.3.1 规范出口秩序,提升产业竞争力 |
7.3.2 调整出口战略 |
7.3.3 在海外建厂 |
7.3.4 重点突破非洲市场 |
7.3.5 发挥出口的价格优势 |
7.4 本章总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8.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8.3 中国汽车车市过千万辆后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循环经济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循环经济思想 |
1.2.2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方法 |
1.2.3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
1.2.4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措施 |
1.3 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现状 |
1.4 研究现状评价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2.1 循环经济的产业特征与结构特征 |
2.1.1 循环经济的产业特征 |
2.1.2 循环经济的结构特征 |
2.2 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 |
2.2.1 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 |
2.2.2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3+1"模式 |
2.3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提出循环经济思想的理论先声 |
2.3.2 循环社会和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 |
2.3.3 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 |
2.4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循环经济伦理思想 |
2.4.1 几位古代思想家的循环经济伦理思想 |
2.4.2 中国古代天人和谐思想的启迪 |
第三章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
3.1 "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
3.1.1 "两型社会"的丰富内涵 |
3.1.2 发展循环经济能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
3.2 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3.3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
3.3.1 生态文明的涵义 |
3.3.2 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
3.3.3 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
第四章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推进 |
4.1 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4.1.1 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协同共进关系 |
4.1.2 循环经济和市场经济基于自然资源稀缺的成本效益原则 |
4.2 环境资源产权界定与交易 |
4.2.1 解决环境外部性的三种手段 |
4.2.2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特点和难点 |
4.2.3 排污权交易在美国等国家发展的实践和经验 |
4.2.4 排污权交易在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困难 |
4.2.5 政府在排污权交易中的行为对策 |
4.2.6 长沙排污权交易进展及对策 |
第五章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性资源 |
5.1 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与循环经济 |
5.1.1 概述 |
5.1.2 长株潭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
5.1.3 长株潭水资源循环利用对策 |
5.2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与循环经济 |
5.2.1 长株潭土地资源特征 |
5.2.2 长株潭土地利用现状 |
5.2.3 发展长株潭土地资源循环经济的对策 |
5.3 长株潭城市群能源与循环经济 |
5.3.1 长株潭城市群能源现状 |
5.3.2 长株潭城市群能源利用现状 |
5.3.3 长株潭城市群能源利用对策 |
第六章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与循环经济 |
6.1 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 |
6.2 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
6.2.1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
6.2.2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生态农业对策分析 |
6.3 长株潭城市群基础提升类产业循环经济 |
6.3.1 长株潭城市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 |
6.3.2 长株潭城市群有色产业循环经济 |
6.3.3 长株潭城市群钢铁产业循环经济 |
6.4 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与循环经济 |
6.4.1 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概况 |
6.4.2 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
第七章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
7.1 资源综合利用的模式 |
7.1.1 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 |
7.1.2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
7.1.3 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
7.2 长株潭城市群垃圾处理产业化研究 |
第八章 长株潭城市群消费系统与循环经济 |
8.1 湖南消费特点分析 |
8.2 长株潭可持续消费模式分析 |
8.2.1 消费模式与可持续消费模式 |
8.2.2 长株潭可持续消费的主要内容 |
8.2.3 可持续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九章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
9.1 政府的经济职能分析 |
9.1.1 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职能的重要部分 |
9.1.2 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
9.2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能定位分析 |
9.3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对策研究 |
9.4 政府在长株潭循环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一个数学模型 |
9.4.1 模型介绍 |
9.4.2 模型的稳定型分析 |
9.4.3 经济学解释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及创新点 |
10.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我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文献综述 |
(三) 创新之处 |
二、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回顾及现状 |
(一)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回顾 |
(二)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现状 |
三、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研究 |
(一) 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分析 |
(二) 效率损失估计 |
(三) 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主要缺陷 |
四、世界主要国家成品油价格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
(一) 世界主要国家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
(二) 石油定价机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五、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建议 |
(一)价税改革方案 |
(二) 市场化价税改革的必要性 |
(三) 配套措施改革方案 |
(四) 配套措施改革的必要性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后记 |
(8)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 |
(二) 对新时期我国发展模式的思考 |
(三) 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障碍 |
(四) “绿色奥运”带来了绿色契机 |
(五) “毒奶粉事件”导致的信任危机 |
二、绿色产业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
(一) 绿色产业概述 |
(二) 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研究述评 |
(三) 绿色经济的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 |
(一) 研究的基本框架 |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三)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绿色产业: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 |
一、绿色壁垒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
(二) 绿色壁垒的国际发展趋势 |
二、绿色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双刃剑” |
(一)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
(二)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
三、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 |
第三章 绿色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产业代谢理论 |
(一) 代谢理论的来源 |
(二) 物质代谢理论 |
(三) 产业代谢理论 |
二、物质平衡理论 |
(一) 总量平衡与分量平衡 |
(二) 克尼斯等环境经济学家的物质平衡理论 |
(三) 质量平衡方法 |
(四)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
(五) 对环境恶化与资源过量使用关系的分析 |
三、物质循环理论 |
(一) 物质循环概念分析 |
(二) 生物系统中的碳循环 |
(三) 循环经济理念 |
(四) 循环经济的概念 |
(五) 循环经济的基本实施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
第四章 绿色产业链的构建 |
一、绿色产业的分类 |
(一) 产业分类 |
(二) 绿色产业分类 |
(三) 绿色产业的划分 |
二、绿色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 |
(一) 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 |
(二) 绿色产业链的概念及简化模型 |
三、绿色产业链的构建原理 |
(一) 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
(二) 因地制宜 |
(三) 系统集成 |
四、绿色产业链构建的诊断 |
(一)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 诊断指标体系 |
(三) 诊断指标 |
五、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方法 |
(一) 主导产业链优选 |
(二) 引入补链企业 |
(三) 横向共生、纵向耦合 |
(四) 绿色产业链构建层次 |
(五) 绿色产业链支撑系统设计 |
(六) 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操作步骤 |
六、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技术 |
七、绿色产业链的效益 |
(一) 绿色产业链环境效益 |
(二) 绿色产业链经济效益 |
八、绿色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
(一) 企业与绿色产业链 |
(二) 政府与绿色产业链 |
(三) 社会与绿色产业链 |
九、绿色产业链在各产业中的构建方向 |
(一) 绿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
(二) 绿色工业产业链的构建 |
(三) 绿色服务业产业链的构建 |
第五章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 |
一、我国绿色工业的发展 |
(一) 绿色工业对传统环保理念的冲击和突破 |
(二) 工业绿色化与绿色工业节能 |
(三) “清洁生产”:绿色工业的本质 |
(四)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
(五) 我国绿色工业发展评价 |
二、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 |
(一) 从“有机农业”到“绿色农业” |
(二) 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
(三) 绿色农业的组织实施 |
(四)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评价 |
三、我国绿色服务业的发展 |
(一) 绿色消费与绿色服务 |
(二) 绿色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及其基本要求 |
(三) 绿色流通的组织实施 |
(四) 绿色营销的组织实施 |
(五) 我国绿色服务业发展评价 |
第六章 绿色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
一、珠三角现代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
(一) 珠三角的概况 |
(二) 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
(三) 珠三角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 |
(四) 珠三角现代产业面临的转型 |
二、珠三角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
(一) 珠三角绿色工业发展现状 |
(二) 珠三角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
(三) 珠三角绿色服务业发展现状 |
三、对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价—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 |
(一)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
(二)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假定 |
(三)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四)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珠三角的应用分析 |
(五)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局限性 |
四、珠三角绿色产业发展前瞻 |
(一) 改变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二) 控制人口数量 |
(三) 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倡绿色生活消费 |
(四) 提高生物生产用地的面积和质量 |
(五) 加快一体化整合,明确发展潜力所在 |
第七章 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 |
一、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壁垒建设体系 |
(一) 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监测、调查制度 |
(二) 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管理服务的前置化 |
(三) 实施质量安全战略,构建和完善出口产品标准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 |
(四)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五) 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 |
(六) 完善外贸体制,形成外向型经济的强大合力 |
(七) 实行环境外交 |
二、调整产业结构 |
(一) 发展绿色科技,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进程 |
(二) 发展绿色生产力,提高资源生产力 |
(三) 调整产业结构,从企业做起 |
三、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
(一) 构建我国绿色产业的投资机制 |
(二) 强化绿色立法、执法,严禁国外污染源进入 |
(三) 发展绿色科技,培养绿色人才 |
(四) 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新时尚 |
(五) 依据国际标准,培植绿色企业 |
四、加强对绿色产业的宏观管理 |
(一) 加强国家绿色企业认证的标准化工作 |
(二) 建立绿色产业的信息服务机构与分类、统计及审计系统 |
(三) 充分发挥政策与市场的作用 |
(四) 制定适合各地特色的绿色发展战略 |
(五)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
(六) 加强统一领导,完善绿色产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
(七) 打破产业分割,地域分割,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 |
(八) 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绿色第三产业 |
(九) 尽快统一绿色核算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MATLAB计算程序 |
致谢 |
(9)上海冠新集团汽车后市场发展整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中国汽车营销、冠新集团及汽车后市场发展简述 |
2.1 我国汽车营销发展简述 |
2.1.1 汽车营销发展阶段 |
2.1.2 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现状 |
2.1.3 汽车营销形式的未来趋势 |
2.2 冠新集团简介 |
2.2.1 冠新集团创立和发展 |
2.2.2 冠新集团面临的挑战 |
2.3 汽车后市场 |
2.3.1 汽车后市场的定义 |
2.3.2 汽车后市场的分类 |
2.3.3 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进入快车道 |
3 汽车后市场领域之一:销售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
3.1 汽车行业供需分析及预测 |
3.1.1 产销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
3.1.2 消费结构变化 |
3.1.3 汽车消费预测 |
3.3 行业环境风险分析 |
3.3.1 宏观经济环境风险 |
3.3.2 市场风险 |
3.4 汽车销售市场波特五力模型的分析和运用 |
3.4.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的能力 |
3.4.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3.4.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4.4 替代品的威胁 |
3.4.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5 冠新集团销售发展现状 |
3.5.1 中国汽车经销集团现状 |
3.5.2 美国汽车经销集团发展 |
3.5.3 大型汽车经销集团发展优势 |
3.5.4 大型汽车销售集团发展制约 |
4 汽车后市场领域之二:维修和保养市场分析 |
4.1 全球汽车维修行业概述 |
4.1.1 发展现状和特点 |
4.1.2 主要国家发展概况 |
4.2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发展概况 |
4.2.1 发展环境分析 |
4.2.2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现状与特点 |
4.3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预测分析 |
4.3.1 发展预测 |
4.3.2 市场结构预测 |
5 汽车后市场领域之三:汽车美容装饰行业分析 |
5.1 定义 |
5.2 我国汽车美容装饰行业的概况 |
5.3 我国汽车美容装饰市场前景 |
5.4 汽车美容装饰市场利润空间的分析 |
6 汽车后市场领域之四:二手车市场分析 |
6.1 概念以及定义 |
6.1.1 二手车及二手车交易 |
6.1.2 置换 |
6.1.3 认证 |
6.1.4 国内二手车市场现状 |
6.2 国外成熟二手车市场研究 |
6.2.1 国外二手车市场概述 |
6.2.2 借鉴意义 |
6.3 消费者研究 |
6.3.1 对品牌二手车的认知情况 |
6.3.2 获取二手车信息的渠道 |
6.3.3 选择购买二手车的场所 |
6.3.4 选择品牌二手车的原因 |
6.3.5 购买二手车时考虑的因素 |
6.3.6 对二手车交易的顾虑 |
6.3.7 研究总结 |
6.4 二手车市场存在的问题 |
7 汽车后市场之五:汽车保险及汽车金融分析 |
7.1 国外汽车保险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7.1.1 国际汽车保险业的起源 |
7.1.2 美国汽车保险业的发展分析 |
7.1.3 车险营销以代理为主以服务竞争 |
7.2 我国汽车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7.2.1 中国汽车保险业市场发展现状 |
7.2.2 存在的问题 |
7.3 汽车金融公司分析 |
7.3.1 概述 |
7.3.2 汽车金融公司强势的谈判能力 |
7.3.3 汽车金融公司可能成为对汽车保险公司的竞争对手 |
8 上海冠新集团汽车后市场发展战略选择 |
8.1 销售后市场的发展战略选择 |
8.1.1 资本运作,进行上市谋划,为后市场奠定资金基础 |
8.1.2 兼并重组,快速壮大实力,为后市场奠定网络基础 |
8.1.3 品牌塑造,树立经销商品牌形象,为后市场奠定品牌基础 |
8.1.4 集团化运营,形成规模优势,为后市场奠定客户基础 |
8.2 上海冠新集团进入维修领域的发展战略选择 |
8.2.1 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着力拓展汽车维修市场营销经营战略 |
8.2.2 盘活存量,调整结构,倾力规范汽车维修集约化经营战略 |
8.3 美容装饰业上的战略选择——特许连锁经营 |
8.3.1 定位要明确、思路要清晰 |
8.3.2 差异化经营战略 |
8.3.3 利用集团品牌进行品牌化经营 |
8.4 冠新集团在二手车业务发展建议 |
8.4.1 经销商二手车品牌的塑造 |
8.4.2 建立二手车网络发展平台 |
8.4.3 建立科学的二手车评估和交易体系 |
8.5 冠新集团进入汽车金融的战略选择 |
8.5.1 进入汽车金融的优势 |
9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时期金钱观念的经济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传统金钱观内容及其评价 |
2.1 西方对待金钱的观念演变 |
2.2 马克思主义的金钱观念 |
2.3 我国传统金钱观念探析 |
第3章 新时期金钱观的经济伦理审视 |
3.1 看待金钱的经济伦理审视 |
3.2 获取金钱的经济伦理审视 |
3.3 支配金钱的经济伦理审视 |
第4章 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金钱观 |
4.1 正确金钱观形成的思想教育机制 |
4.2 正确金钱观形成的社会体制建设 |
4.3 正确金钱观形成的法律机制诉求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假冒伪劣柴油、汽油、润滑油为什么屡查不绝?(论文参考文献)
- [1]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F公司的运用研究[D]. 庄清. 福州大学, 2014(03)
- [2]新形势下润滑油行业市场分析[J]. 田璐,袁慧颖. 矿业装备, 2014(03)
- [3]地沟油治理困境及出路研究 ——以9.13案件为例[D]. 吕鹏.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4]试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D]. 孙原. 大庆石油学院, 2010(05)
- [5]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研究[D]. 彭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07)
- [6]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D]. 黄国亮. 中南大学, 2010(11)
- [7]我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研究[D]. 董少廷. 延安大学, 2009(05)
- [8]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D]. 陈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9]上海冠新集团汽车后市场发展整合战略研究[D]. 陆金海. 复旦大学, 2008(08)
- [10]新时期金钱观念的经济伦理审视[D]. 罗锋.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