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择校”原因与危害论文_赵莹

“户籍择校”原因与危害论文_赵莹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择校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在不同立场的研究者看来,择校所代表的含义各有不同。有的研究者认为:择校是家长行使对子女教育的监护权和选择权,并愿意以较高的经济代价,换取子女进入重点中小学就读的机会。本文所阐述的“户籍择校”指主观或者客观原因不愿接受现有户籍就近入学电脑派位的学校,从而通过购买新房产迁移户籍或办理集体户籍(工作户籍)从而获得新的户籍,进而满足去一个相对理想的小学或者初中。指不在原来的户籍选择就近入学 跨区甚至跨市选择的重点校,客观来讲小学对应初中中考成绩好甚至口碑比较好的学校,可以看出其中的本质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关键词:户籍择校;户籍择校的主要危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义务教育阶段户籍择校的基本内涵

1.1义务教育阶段户籍择校

择校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在不同立场的研究者看来,择校所代表的含义各有不同。有的研究者认为:择校是家长行使对子女教育的监护权和选择权,并愿意以较高的经济代价,换取子女进入重点中小学就读的机会。也有学者认为,择校是指中小学家长为子女谋求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而选择就读学校的一种选择性行为也有学者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概念:“所谓‘择校’,是指近年来主要在城市中出现的,家长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这几种看法相对来说较为中性,然而在我国大多数的教育政策的相关表述以及研究语境中,择校视为一种犯规行为:择校,是指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出现的,利用家庭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违反就近入学政策而选择重点中小学就读的大规模的越轨行为。

事实上,在择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产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者、决策者和普通大众对于择校行为的认识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但是在本文中,由于关注的重点是择校治理体系及其相关研究的有效性,所以本文中主要采纳一般择校治理实践和研究中对于择校的概念界定,即:择校是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家长与适龄入学儿童,采用经济或其他手段,违反就近入学政策,进入与政策不符的中小学就读的越轨行为。是择校治理政策所需要解决的重要教育问题。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遍招生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择校行为的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弥补十年文革造成的人才短缺,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后备力量,国家重新确立了高考制度。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做出建一批重点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和大学的指示,用以收录经过层层考试的最优秀的人才。重点中小学体系由此得以建立,各项资源优惠政策倾向重点学校,校际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国家确立了与学历相联系的人事劳动制度,提高了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导致人们对重点学校的追求逐步升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其中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自此我国逐步推行“就近入学”政策,通过改变生源分布的方式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然而当时并不完全具备就近入学的条件,同一区域内重点学校由于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优势更为明显,而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化社会教育则导致农村学校更为薄弱。这种情况下的“就近入学”导致了“以钱择校”和“以权择校”等择校方式的盛行。随后政府加大对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普通中学和职业类学校的分化加速,最终导致普通高中的学位空前紧张。因而择校的空间越来越小,择校矛盾更趋激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教育事业也在改革的步伐下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国家教育总体投入不足,教育经费严重欠缺,教育中的择校问题逐步扩大。国家虽然采取了措施改造薄弱学校,但长期的“积弱”困境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面对家长日益增强的择校需求和择校能力,某些政府和学校默“一考定终身”是我国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特殊现象,无论是从隋唐时期延续的科举考试制度,还是现行的高考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考试对人生命运的改变。科举考试给社会下级阶层的贫苦百姓提供了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一旦科举及第,就可能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命运大逆转“以分择校”是以毕业学生的统一考试分数为依据来选择学校,这是现阶段普遍采用的学生选择学校的方法,也是在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可以普遍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的相对公平的择校方式。

以分数来决定是否上重点学校,看起来合情合理。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孩子考分高的自然可以上重点校,分数低了家长也无话可说。虽然“以分择校”难免有“一考定终身”之嫌,但它不失为一种相对公平的择校方式。

2.户籍择校现象的主要危害及其生成原因

2.1加重部分学生家庭的住房经济负担

放弃就近入学选择择校就必须承担高昂的择校费,北京几大名校的择校费被曝光竟然高达十几万,笔者所在西安的被奉为“五大名校”的择校收费也动辄五六万,甚至更高。就这样,如果仅仅是家庭经济条件好也不一定能够顺利拿到择校名额,各个学校的择校往往有各自的潜在条件,比如要购买与所择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学位房,很多地方的学位房每平米甚至高达上万元。有学校对学生的成绩有严格的要求,家长为了孩子能够达到要求,在周内学业负担就很沉重的情况下,还得为孩子在周末报名各种辅导班进行补习,以期在择校升学考试中取得理想分数。不仅如此,很多家长为了抢占择校机会,提前两三年就托关系,走后为孩子择校不仅花重金,更是欠下很多人情债。可以看到,为了能曙子读重点学校,原本应当免费接受的义务教育成为众多家庭的经济负担和人情负担。家长们劳心又劳力,苦不堪言却又很无奈。

2.2导致生源过度集中而冲击了义务教育发展规划

教学计划每年会根据行政所划分,原则上讲每个学校都有固定的人数,因此会分配相应的师资和教育资源。但是家长和学生因此舍近求远,不仅给自己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打破教学计划规划。我们拿A区来举例,原本计划5所小学20000名学生,但是家长通过户籍择校等手段反而让其中的两所学校拥挤,而让另三所学校冷清。这也打破了教学计划以及多分配出来的老师和教学资源也因此浪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历史溯源:重点校与开放择校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实行了20年的按计划招生,按计划分配的管理体制,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高等教育也逐渐摆脱计划的束缚,逐步地向市场靠拢,毕业生不再像过去那样等待分配,而是主动地走向社会,通过供需见面、人才洽谈会等多种形式找到自己的归宿。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前,由于高校招生数量不大,录取比例较低,所以,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的独木桥上竞争十分激烈,那时的就业虽说由政府包办,称之为分配,但总体形势还相当乐观,人们很少听到毕业而不能就业的情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近年来每年都被都被称为“就业形势最严峻年”。也就是说现在的高考和多年前比较,己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过去考上考不上是矛盾的焦点所在,现在己演变成要考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即名牌学校和热门专业,因为就业的晴雨表在时时刻刻地左右着家长和学生的选择,这种变化必然对基础教育产生影响,甚至是很大的影响,这样我们回到了本文开始所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风的形成根源就在这里。

2.4社会心理:路径依赖下的从众心理与盲目攀比

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经济收入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多年导致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产生,面对一家一个孩子,家长们有意愿也有相应经济基础为子女选择就读“名校”。也就是说现在的家长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单纯让孩子“有学上”,而是要“上好学”,即必须要进入名校就读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名校每年的招生人数毕竟有限,为了让自家孩子挤占上名校就读名额,家长们开始“不择手段”,各显神通,不惜花重金托关系、走后门,现实中出现了“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房择校”、反向择薄弱校等等五花]又门的形式。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在2009年初针对全国5个省10个大中城市小学、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进行相关调查显示:择校生占总调查对象的比例竟然高达40.5}"。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对于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迫切到哪种程度。孟母三千,他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至今对我国的教育仍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一直备受重视.而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也一直影响着国人.现在,对于“仕”,我们不仅仅将其理解为做官,可以做更广义的理解,即一份理想的工作,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从而过上舒适的生活.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家长苦苦择校,为的都是可以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而“重点”学校有更好的师资力、量,生源质量也相对更高,当然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目前,在我国社会,一个学生学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生未来的就业乃至一生的生活,因而,处于这样价值取向的社会中,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在以后过上理想的生活,家长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各种力量提高孩子的学历,而通过择校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享有一部分优秀的教育资源,以此增加他们获得高学历的可能性.综上,运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择校的行为可以作出如下陈述:家长作为理性行动者,掌握了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目标追求,他们试图控制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以此同时,他们的行为也受到各项社会规范和各种价值取向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他们会尽力选择一种途径,在与社会规范达成一致的同时,实现目标利益的最大化.而家长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也会影响到相关社会规范的改进以及新的社会规范的产生.(李大伟 择校困境)董衍美则在其论文中分析了美 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政策,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学校教育单纯追求升学率、优质和特色教育资源不足”,是导致我国学校择校问题严重的重要原因,并且在对策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特色学校”,“丰富基础教育内容和形式”。乔元正在论文中则将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择校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对比,提出我国择校政策应“着力扩充教育资源供应渠道,推进素质教育并改革招生制度”,同时要丰富办学形式,并借鉴国外经验“引进教育券制度”。在价值取向上,家长的择校需求强烈,充分体现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与社会资源供给不平衡(的真实体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观念浓重,认为孩子只有上了好的优质小学,才能考上好的初中、高中,最后考个好大学。

3.户籍择校现象的治理对策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滋生择校行为的土壤,大量的薄弱学校分布在国家的各地,是择校、厌学等问题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源所在。薄弱学校的改造是治理择校问题的根本,也是促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重要举措。只有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择校问题。政府应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政策倾斜薄弱学校是在特定区域内,学校硬件设施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不高,因而办学效益低下,且社会声望不高的学校。薄弱学校之所以出现积贫积弱局面,并不是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的,薄弱状况是许多不同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的。但主要的原因是政府部门把资金、设备等资源都倾斜到了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对薄弱学校支持、援助太少;另一方面薄弱学校一般处于郊区、乡下以及城乡结合部等经济基础较弱的地方;民众文化素质不高,教育意识淡薄,难以形成与学校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环境。这些外部援助的缺乏,是薄弱学校存在的外部原因。而薄弱学校内部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不达标,是其自身发展受限制的内部原因。薄弱学校一般办学规模小,教育设施短缺,校园狭小,校舍破旧,硬件条件差。此外,这类学校的领导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整体素质较低,对学校的管理不善,整个学校的教职工缺乏凝聚力,责任意识较差;教师或者甘于安于现状,或者勾心斗,师资水平低下。再加上薄弱学校没等,综合各项因素来选拔学生。我国可以通过招生制度的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可行的办法有:将重点中学的全部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小学生的在线人数,按比例分给各个小学,增强这一操作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或者改进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招生制度的改革,给薄弱学校的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4.结语

“户籍择校”是在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国情下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深入剖析此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背后存在的复杂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对于我国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秩序、缓解社会发展压力与矛盾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怡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地区均等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2]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吕维霞.政府行政服务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3

[4]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赵莹(1994.07-),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赵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户籍择校”原因与危害论文_赵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