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报的发展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报的发展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报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市场经济体制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0)-06-0093-03

目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学校的机构改革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实行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后勤实现社会化。高校的融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并轨招生并实行收费制,由过去的国家办学,转变为国家、社会、集体联合办学。高校产业化时代正逐步向我们走来。但是作为高等学校一部分的高校学报转换相对迟缓,落后于高等学校的改革步伐。因此,高校学报体制应如何进行改革,以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已经成为全国学报界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报界应面向市场,转变管理理念,积极开拓思路,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强调学报的经济效益

学报是否应该投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报界人士的回答往往是否定的。在他们看来学报是不能投入市场的,视市场为洪水猛兽者大有人在。这是因为学报是严肃的学术性刊物,它的读者群非常狭窄,在发行量上比不上那些娱乐性刊物。如果学报置身于市场中,它将无法生存。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学报作为一种连续出版物,公开发行,有自己的读者群,有定价,并与其他刊物进行交换,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学报是一种商品,既然如此,学报就必须在市场中并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它也必须去适应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原则;其次,现在,学报的经费来源大多是行政拨款,学报的编辑人员只需要编好学报,至于学报的发行量大小,成本多少,他们根本不必操心。因此,大多数学报是在赔钱运作。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高校实现了产业化之后,是否还会像计划体制时那样只注重学报的社会效益,而不注重其经济效益呢?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现在高校学报几乎达到了一校一刊,甚至一校多刊,这么大的开支国家今后将很难再负担;最后,由于不进入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无论刊物质量高低,都可以存活,高校学报只生不死,很少有停刊的现象,这是不正常的。这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现象。所以在体制改革之后,使学报进入市场,引入正常的竞争机制,已经是势在必行。

那么,高校学报在面临即将到来的市场冲击应做那些工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考虑:第一,学报应走出学术的象牙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片面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办刊理念,使学报所发的文章更多的与现实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我们的精品学报,真正实现学术为现实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读者关心我们的学报,逐步扩大读者队伍,增加我们的发行量;第二,学报的工作人员应像企业宣传自己的产品一样,宣传、推销自己的学报,这项工作不仅要在学术圈内进行,而且要推而广之,扩大到每一个关心学术的圈子里,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这不但会增加学报的经济收入,也会给学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学报的知名度;第三,利用学术期刊信息、智力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努力寻求同企业合作办刊,发挥内引外联的作用。即一方面将本院各院、系及科研单位的成果及时地通报给企业,使科研成果尽早地转变成生产力;另一方面把企业的需求反馈给本校的科研单位,使科研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同时学报还可以以专栏的形式来反映企业家的声音;最后,学报应积极地开展多种经营,实现以副养正。总之,学报如果要在市场大潮中生存下去,必须改革思路,开拓进取,在发展中求生存。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报必须转变办刊模式,即由传统的内向型办刊模式,转向外向型办刊模式

这是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对学报的根本要求。这其中应包括两方面的转变:第一,高校学报由封闭走向开放。1906年,当中国第一家学报《东吴月报》创刊时,就在其发刊词中这样写道:“东吴学堂面之者逾五年,西土谋刊行月报,以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这一办刊模式现在仍为大多数学报所奉行。如当说到学报的办刊宗旨时,往往会有“某某学报是某某学校教学科研的窗口”一句话,正是这种传统的办刊模式的反映。这种办刊模式实行内稿为主、外稿为辅的办刊方针,把反映本校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作为学报的主要任务。这就使得学报囿于一校之地,视野狭窄,忽略了外面的广阔天地,造成了学报的用稿机制竞争性不强,本校的稿件即使比外稿差一些,也可采用,而大多数外稿则成为被退的对象。这就使学报失去了自己发展的生机,而是囿于本校的学术现状,来决定学报的学术质量。这是一种封闭的办刊模式。现在,知识经济大潮正汹涌而来,信息高速公路使人类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封闭的小国寡民式的办刊模式必将为一种开放的办刊模式所取代。这种开放的办刊模式要求来稿不分内外,一视同仁,以质取稿,优上劣下。这将加强学报稿件的竞争,提高学报自身的质量,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觅得生机;第二,高校学报应由被动的办刊模式走向主动的办刊模式。传统的办刊模式下,学报的选题大多是根据学校的科研课题来制定,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学报没有自己的选题,只是根据来稿来确定内容。这种办刊模式是被动的,没有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内。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报,既然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就必须有其新颖独特之处。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变被动为主动,针对现实,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选题、策划,同时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增强学报的学术特色,以及学报关注现实的能力。

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种学报都应确立正确的办刊理念,努力创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提高学报的自身发展能力

现在,针对学报的未来走向,学报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将来的学报趋向于综合,即综合性学报;一种认为学报发展有专业化趋势,即专业化学报。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综合也好,专业也罢,把学报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来,这才是最关键的,否则就有舍本逐末之嫌了。正如邹韬奋先生指出的那样:“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那末学报如何做到有个性和特色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可以考虑:第一,从本校、本地区学术研究实际出发,把握优势项目,准确地为刊物定位,找好立足点,做好选题和策划工作;第二,在用稿时对特色稿及特色栏目优先考虑,同时,把特色与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严格把关;第三,合理地设计版式,做好封面设计,提高学报的装帧质量;最后,做好学报的编校工作。目前,在全国的高校界出现了一种联合办学的潮流,像浙江大学、四川联合大学等等。这种趋势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能否使本地区学报联合起来办刊,互有侧重,摒弃过去那种“我有、你有、他也有”的小而全的办刊方式,提高学报的学术分量。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报的编辑人员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实现由传统编辑向现代编辑转变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对于学报的编辑人员来说,“一张桌、一支笔、剪刀加浆糊”的传统工作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的工作了。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报的质量高低。因此,实现学报编辑的现代化,将是高校学报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怎么样才称得上是一名现代化的编辑呢?首先,专家化的编辑,即高校学报的编辑应当积极的进行编辑理论的研究,成为自己所从事行业的专家,这是做好编辑工作首要的和基本的前提;其次,学者化的编辑,即学报的编辑应具有某一专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成为这一专业的专家、学者;第三,杂家化的编辑,这是指学报的编辑必须通晓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学报所涉及的内容都应有所了解;第四,能够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如电脑、网络技术等)为学报编排服务;第五,现代化的学报编辑还必须具有市场意识,具有经营头脑,适应商品经济体制下办学报的要求。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将给我们高校学报界带来很多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认真的思考,耐心寻找,高校学报的前途仍是光明的。

收稿日期:2000-08-15

标签:;  ;  ;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报的发展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