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胃食管反流;危险因素;治疗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进而引发一系列食管内外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临床中已达成共识,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等三大种类[1]。目前临床中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断金标准为胃镜检查,此外,应用24h食管PH监测也有助用诊断是否有酸反流的存在[2]。近年来新兴起的超声、内镜窄带成像术、高分辨率放大内镜等技术,虽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目前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断仍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主要参考标准。由于胃食管反流病致病原因的复杂性和诊断的不确切性,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治疗进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3]。本文现对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及其治疗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1.1性别因素
临床统计数据表明,男性群体的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要低于女性群体,但在食管腺癌、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的发生率中,男性群体的发病率要比女性群体较高[4]。研究表明,男性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5]。
1.2年龄因素
胃食管反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据临床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也不断随之上升[6]。年龄的增长除了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的增长相关之外,酸反流以及食管内炎症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不断加重。但胃食管反流病的烧心等典型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比年龄较小者表现的更加不明显[7]。国内的相关临床统计研究表明,30岁以上为我国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好发年龄段[8]。国外的统计研究对3253名体检患者进行筛选,其中293例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169例患者为无症状性反流食管炎,124例患者为有症状的反流性食管炎,对患者进行年龄和性别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60岁的男性群体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9]。
1.3肥胖因素
肥胖因素也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国外针对体重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研究表明,BMI>25kg/m2的肥胖群体患胃食管反流病或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明显高于BMI正常者[10]。其主要原因在于,高BMI群体日常摄入的食物较多,其中高脂类食物所占的比例较高,极易导致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导致酸反流,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反流性食管炎症状[11]。但国内也有相关研究指出肥胖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并无相关性,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MI>25kg/m2群体的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明显增加,但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指出,肥胖因素的差异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之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
1.4饮酒和吸烟因素
国外针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研究指出,饮酒和吸烟均为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饮酒、酗酒及吸烟者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饮酒吸烟者[13]。相关临床研究指出,吸烟者或具有吸烟史的患者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具有紧密的相关性。但对于饮酒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研究指出,戒酒或减少摄入酒精未能帮助降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因此,吸烟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确切,但胃食管反流病与饮酒之间的相关性还亟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证实[14]。
1.5幽门螺旋杆菌因素
目前临床中尚未对幽门螺旋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之间的相关性做明确的定论。国外等人的研究发现,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可造成机体胃酸分泌的减少,进而减少酸反流,有助于减轻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可证明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5]。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胃食管反流的风险未明显增加。美国的多样本研究表明,约有40%的胃炎患者均合并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健康体检者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为34%,这一感染比例在胃食管反流患者中,降低至4%,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胃炎和食管炎患者中的感染率为34%,通过统计研究后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具有相关性,同时也是其重要的保护性因素之一[16]。
2.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2.1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中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首选PPI类药物,每个疗程应至少治疗8周。奥美拉唑是PPI类药物的典型代表[17]。PPI类药物可将壁细胞中的H+-K+-ATP酶阻断,进而达到抑酸的目的。艾普拉唑及替那拉唑是近年来新兴的PPI类药物,与传统的奥美拉唑相比,其具有更加的抑酸效果,同时药物持续时间更长,对于夜间胃酸的控制也具有优良的临床疗效。但PPI类药物同时也具有多种不良并发症,比如腹泻、呕吐、腹痛、头痛等,在应用PPI类药物治疗时应尤其注意并发症的防治[18]。
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西咪替丁等药物属H2RA类药物,主要于夜间发挥抑酸作用。H2RA类药物可对壁细胞表明中的H2受体进行阻断,进而可在短期内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治疗作用[19]。但应用H2RA类药物极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同时也易对人体的肝肾功能造成损伤,因而其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0]。
除了抑酸药物之外,临床中也多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以进行辅助治疗,诸如多潘立酮、伊托必利、莫沙必利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吴彦虎等人的研究指出,应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有助于改善酸反流的一系列症状[21]。以红霉素为代表的胃动素受体激动剂,也具有一定的促胃肠运动的疗效,胃食管反流患者应用红霉素后,有助于减少酸反流的发生次数,进而有助于改善酸反流症状[22]。
2.2非药物治疗
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中也逐渐开始将内镜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治疗,有助于显著减轻酸反流情况,改善临床症状,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3]。经口咽胃底折叠术是内镜治疗胃食管反流的新型术式,可于短期内显著缓解患者的烧心和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但由于新型术式的开展目前还较为局限,因此样本数量较少,临床研究缺乏说服性,其临床远期疗效还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24]。
LES电刺激疗法也是近年来新兴起的胃食管反流治疗方法。通过对LES局部进行电刺激,对迷走神经进行刺激后可促进神经末梢,引起乙酰胆碱的大量释放,进而起到收缩LES、升高LESP的作用,达到使胃食管抗反流屏障加强的效果[25]。临床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患者行电刺激疗法后,有助于缓解患者食管内外的酸反流症状,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报道较少。为了收缩LES和升高LESP,也可指导患者行呼吸肌训练,但该疗法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其疗效确切与否仍需进行一步发展和研究[26]。
3小结
胃食管反流是因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上消化道动力紊乱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了解胃食管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及时做好胃食管反流疾病的防治,对于缓解烧心和反流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疾病发生的威胁因素和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今后还需继续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胃食管反流的诊治率,进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云,于洪波,戴林.庄河地区不同职业居民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的临床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4):855-858.
[2]]李建锋,陈芳芳,李娟,等.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02):125-128.
[2]张亚军,黎永军,李桂芹,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及酸暴露特点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8,26(36):2096-2101.
[3]姚小军,王晨,程传斌,等.格尔木地区居民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08):1386-1388.
[4]魏晟.北京市城市社区居民胃食管反流病危险因素相关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3.
[5]陈晓旭.平顶山市居民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5):88-89.
[6]塔依尔?塔里甫,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胃食管反流病在不同民族/种族之间的差异[J].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2016,3(02):88-90.
[7]吴玉洪.胃食管反流发病相关因素与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7):268-269.
[8]屈坤鹏,成晓舟.我国部分地区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2015,2(01):34-44.
[9]荣亮,李可,郑森元,等.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人群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3):3715-3719.
[10]崔立红,王晓辉,杨云生.海军长远航官兵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干预措施[J].海军医学杂志,2013,34(03):164-167.
[1]蔡伟,康晓平,沈艳辉,等.北京市海淀区三所高校在职教职工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08):778-781.
[12]庄惠军,王雯,沈许德.驻南方某部军人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06):744-747.
[13]侯慧,荣亮.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伴焦虑抑郁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7):755-758.
[14]李雁,揭淑英.抗焦虑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17):212-213.
[15]王亚洲,高会军,杨新民,等.抗焦虑抑郁药物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辅助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2):42-43.
[16]张仕菊,田字彬.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心理因素与疾病症状的相关性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9):983-986.
[17]杨凌玲,李继昌,罗欣,等.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药物疗效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5):879-881.
[18]吴彦虎,杜小波.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1):200-201.
[19]吴彦虎,杜小波.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1):200-201.
[20]韩菲,张晓岚.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治疗[J].临床荟萃,2017,32(1):17-21.
[21]王娜,高峰.新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外表现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11):125-126.
[22]胡志伟,吴继敏,汪忠镐.胃食管反流病的现状诊治难点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12):988-992.
[23]罗金燕,牛春燕.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30(11):90-92.
[24]黄绍亮.诊治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若干问题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165-166.
[25]顾越雷,李峰,樊强,等.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研究进展及临床诊治现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11):1413-1416.
[26]王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外表现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
论文作者:钟佩明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食管论文; 因素论文; 患者论文; 幽门论文; 症状论文; 危险论文; 杆菌论文;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