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目标的适应研究[*]_校园文化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目标的适应研究[*]_校园文化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适应高校德育对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对象论文,高校论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着重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对象的特点和对文化的需求,探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如何随着德育对象的变化而发展。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德育对象 适应

校园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群体和特定的环境。它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的校园精神的综合。校园文化具有许多育人功能。其中,德育功能是许多功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与德育对象的特点和要求不相适应,就会影响其德育功能的发挥。

一、高校德育对象的特点和对文化的要求

任何一种文化都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所拥有、享用和建设。高校的校园文化通过高等学校的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管理者及服务者群体等方面的共同建设,形成有别于其它社会单元(如企业)的校园文化特质。学生群体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和校园文化功能的对象。从根本上讲,校园文化的总体功能是“育人”,表现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增加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等若干方面。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其总体功能的集中体现。如果将校园文化的总体功能分解,其具体功能可以有娱乐功能、辐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这些功能相互影响,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所以,只有发挥校园文化的具体功能,它的德育功能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对象的学生群体,其成份是比较复杂的。一般来说,德育对象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级各类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成人学生等。校园文化的德育对象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层次性。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对象是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社团组织、不同社会阅历的学生群体组成的,具有十分明显的层次性。各个层次中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同一文化氛围内,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个体对文化的感受会产生差别。年级越高,社会阅历越丰富,对文化的感受能力越强,通常,高年级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行为、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对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各层次间存在着能量转移和文化信息交流。而且,这种转移和交流会随着时空的变化引起学生群体的分化,呈现出文化多元化倾向。(2)敏感性。高校学生的身心发育趋于成熟。他们思维敏捷,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易于兴奋,对各种活动的参与意识很强。他们憧憬未来,经常频繁地调整自己的位置,寻找最佳角色来扮演,以此来展示自己。他们希望自主地完成某些事情,以得到别人的肯定或好评。他们有较强的成就感和功利意识,并迅速采取行动付诸实施,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由于阅历不深,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崇尚新知,热爱科学,尊重真理;另一方面,他们又喜欢模仿,相信权威,崇拜偶像,注重警世格言。对于社会现实,他们首先以怀疑的态度去认识,并敢于提出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但由于认识和能力的局限,他们的意见多表现出热情的冲动。(3)流动性。高校学生群体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学校园每年都有毕业生离校和新生入学,呈现动态平衡。二是假期或节日,学生走出校门,奔向四方,投身于广阔的社会空间。学生群体的流动性使社会各种文化信息进入校园,并在群体内部得以交流、传递,使校园文化更多地吸纳社会文化的营养;同时,校园文化也在学生的流动中向社会辐射,向社会输出独特的校园文化信息。高校德育对象的流动性实现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不间断交流,促进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融合。

高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现在,校园文化已成为大德育体系中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与课堂理论教育相辅相成,在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使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它的德育功能呢?笔者的观点是,必须深入了解高校学生对文化的要求,然后按照他们的正确要求来进行文化建设。对河南省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分别是:文体活动占21%,参观访问占16.9%,各种讲座占15.9%,学术报告12.5%,各类竞赛占11%,学术沙龙占19.7%,其它占3%。大学生对上述七大类活动选择的人数比例差别不太大,主要项目基本趋于平衡,说明他们对校园文化活动有多方面的要求。那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问卷调查表明,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的占34.8%,思想道德进步的占23.7%,文化知识增加的占22.4%,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占4.7%,其它方面进步的占14.4%。可以看出,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收获体现在能力的提高、思想道德的进步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这三个方面。当调查“校园文化最能满足你哪方面要求”这一问题时,答求知欲的占34%,主体价值实现的占26%,满足愉悦要求的占14.7%,其它的占25.3%。学生的回答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学到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有一部分大学生则是为了展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而满足愉悦要求的比例并不太高,这说明大学生并没有把愉悦作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健康快乐的活动来提高能力,增加知识,修养道德,陶冶情操。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对文化的要求昭示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从满足学生的愉悦要求出发,注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道德品质的塑造。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80年代,校园文化在高校中渐“热”。十多年来,校园文化传播的速度很快。90年代,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成员主体观念的萌生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但也有少数学生在精神上表现出迷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感召力,必须用新的健康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去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沿袭80年代的老路,而要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合拍,与德育对象的正确要求相适应。

(一)校园文化要适应德育对象的愉悦要求

校园文化娱乐功能比较突出。许多活动都是从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出发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同学们的愉悦要求。然而这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表现在,娱乐活动内容单调,有待进一步升华。大学生的愉悦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校园环境是否优美,学习生活内容是否有意义,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等等。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大学校园应当具有自己的社区特色,体现出学校的传统、作风和成员的理想追求。学生身处校园之中,应该受到学校优雅环境和强烈文化气息的熏陶。校园文化建设要在活跃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向广度扩展,在校园环境建设、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满足学生的愉悦要求。就校园环境而论,硬件建设既要实用,又要蕴含浓郁的文化气息。校园的绿地面积应当扩大,并与学校的整体建筑相协调。要突破单纯的实用主义观点,赋予物质设施以文化内容,因为良好的文化环境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优良品德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学生期望的生活内容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也要考虑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通过制度建设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营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富有文化内容的交往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新型的互助合作、互惠互利关系。校园文化在寓教于乐,满足学生愉悦要求的同时,还要使文化活动上档次,升品位,要以提高能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主要建设目标,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各种活动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二)校园文化要满足德育对象的求知欲望

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是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由于第一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所以,校园文化就成了学生与社会沟通的主渠道,成为学生探求书本以外知识的第二课堂。尽管我国各高校的地域、类别等因素差别较大,但大学生都想通过校园文化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则大体一致。大学生的求知欲主要有:拓展知识面的需求;锻炼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能力的需求;提高工作组织能力的需求;搞好人际关系和扩大交往的需求;提高文体素质,活跃文化生活的需求。大学生的求知欲实际上是社会需求在校园内的“折射”。面对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重大改革,大学生都在考虑就业要求。怎样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一所大学生命力之所在。

目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有新举措。一是要树立全面的育人观。在总结实施五天工作制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双休日文化活动,兼顾各个层次,形成形式新颖的系统性整体育人网络。二是要针对形势的需求,充实新的文化内容。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电脑培训、英语培训、公关礼仪培训;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社会调查、科技支农、教育扶贫;扩大学生知识面,活跃学生生活的周末系列讲座、演讲会、辩论赛、书法比赛、文艺汇演等内容都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利于他们施展身手。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国际间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面对这一现实,在活动内容上推陈出新。当前应着重从培养校园学术氛围和指导学生顺利实现自主就业这两方面开展活动。要鼓励各级学生组织社团和积极参与校园学术科研活动,动员骨干教师吸收在校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他们从事科研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开拓校内外交往渠道,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到正确的交往方式,为他们就业和工作打好基础。校园文化建设只有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各项活动才能有声有色,富有活力。

(三)校园文化应侧重对德育对象价值观的引导

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的改变。高校德育对象也是如此。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复杂,其心理特征是动态多变的,而且容易受社会偏激文化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反社会”,“反正统教育”等逆反态势。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碰撞,许多西方思想观念使学生陷入价值的雾障。什么“超人”哲学、非理性主义、性解放、享乐观、“贵族主义”等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现实中的不良现象使他们产生苦闷和困惑,甚至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他们要求重估价值,按照“自我”需求重新确立价值观念。大学生价值观上的困惑,要求高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拨除迷雾,促进他们健康成才。校园文化不仅要满足大学生对科技、文化、娱乐、艺术等方面的需求,还要融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内容,渗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这比硬性“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个体的自主性增强,要在这种情况下倡导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老生常谈是不能奏效的。实践证明,以宽松、和谐、融洽、亲切的校园文化的形式,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大学生在心理上易于接受,行动上趋向自觉。久之,正确的价值观就会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他们的行动。

三、未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未来社会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入手,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和基本需求,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校园文化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良好渠道。面对21世纪的人才竞争,高等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上要抓两点:一是由浅层次的文体娱乐活动向学术研究、科技实践过渡,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才的根本要求。二是开展活动虚实两务,以实为主,从注重校园的精神文化向校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倾斜,弥补文化设施建设的缺陷,并完善各项制度,构建完整的文化体系。

第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上要灵活多变,要和学生的特点吻合,与社会的现实同步。换言之,校园文化要显示出时代特性。实际工作中,同样的文化内容,由于载体的变化,形式就随之变化,人们就有新鲜感。如果不考虑德育对象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一支喇叭吹到底”,再好的内容也会使人厌烦。因此,校园文化应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立足社会又超越社会,成为社会的先导文化,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要的同时,向社会辐射文明。

第三,在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上要正确处理一元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不能含糊,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教育方针。在基本方针指引下,校园文化的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则可以多种多样,百花齐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整个校园生活丰富浪漫,充满文化气息。

第四,在校园文化的功能上要立足于服务,落实于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各级党政领导的指导和支持。过去党团系统在这方面投入不少力量,但行政系统的参与则不足。现在,各个管理部门要统一认识,明确育人目标,协同配合,为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献力量,增加服务意识,突出育人职能,积极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营造对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都有好处的文明社区,落实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为新世纪的国家建设培养多方面素质俱佳的人才。

*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的子课题。

标签:;  ;  ;  ;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目标的适应研究[*]_校园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