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负变换_政治论文

负向转化浅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这些精辟的论述,阐明了事物发展的总规律总趋势,然而,这不排除在一定的时段和一定的范围内出现逆变,出现陈新代谢、除新返旧或推新复陈的反常。对这种逆变,这种反常,需要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以便从中深化我们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

一、两种性质不同的转化

《矛盾论》指出: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而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个发展阶段或另一个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主次矛盾方面“转化”本身而言,是个中性概念,主要的矛盾方面可以转化为非主要的矛盾方面,非主要的矛盾方面可以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但是,一触及到具体事物,这种转化就显示出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方向。在植物界,春夏之际,生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万物勃发,枝繁叶茂,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一派生机;秋冬之际,死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万物收缩,枝枯叶败,百花凋零,黄土裸露,一派肃杀。在工作中,正确的指导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得益;错误的指导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政治动荡,经济倒退,人民受损。这样,主次矛盾方面的转化就有正负之分。凡是真的美的善的新生的进步的正确的东西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正向转化,凡是假的丑的恶的腐朽的落后的错误的东西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是负向转化。

这种性质不同的正向负向转化同样表现在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中。在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中,一切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推动历史进步的阶级政党由次要的矛盾方面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正向转化,反之是负向转化;一切开历史倒车、阻碍历史进步的阶级政党由次要矛盾方面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是负向转化,反之是正向转化。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此,这样的正负转化相应地引起整个社会的正负转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正向转化,是新兴阶级的胜利和反动阶级的失败,是新制度的兴盛和旧制度的灭亡。但是,其中也交织着负向转化,亦即交织着反动阶级的复起和新兴阶级的受挫,交织着新制度的夭折和旧制度的复辟。

作为一种规律,这种绝对的正向转化中交织着相对的负向转化,贯串于整个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史。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向转化中,反动阶级的复起和旧制度的复辟,浪潮迭起,惊心动魄。

二、负向转化与量质背反

为什么会发生相对的负向转化?

为什么先进阶级及其政党会一时受挫并由此带来新制度的夭折?为什么反动阶级会一时复起并由此带来旧制度的复辟?根据《矛盾论》的论述,“这是依靠矛盾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然而,为什么夺取政权成为主要矛盾方面的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力量反而减弱了呢?又为什么丧失政权成为矛盾次要方面的反动阶级及其政党的力量反而增强了呢?这在哲学上如何解释呢?

从哲学角度看,阶级及其政党的力量也分为质与量两个方面。阶级的质,似又分为历史质与现实质。现实质决定于历史质,但在一定的范围与时段内也会背离历史质,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我们都知道,阶级的产生与兴衰更替是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先进阶级是先进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反动阶级是落后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这一点决定了各自的历史质:前者新兴,后者腐朽;前者革命,后者守旧;前者不可战胜,后者终究灭亡——这是绝对的,亦即不可逆转的。由历史质决定,先进阶级的革命队伍在阶级斗争中总体上表现为自觉、坚定、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紧密团结、严守纪律等等,后者的反革命队伍总体上表现为被迫、动摇、怯懦、软弱、贪图享乐、一盘散沙、尔虞我诈等等——在两个阶级大决战的关键时刻越是如此。这些是各自阶级队伍的现实质,它们是相对的,亦即具有可逆性的一面。阶级的量,主要的不是指整个阶级成员的数量,而是指双方参加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人员的数量。在这一方面,一开始,处于次要的矛盾方面的先进阶级的量总是少数,处于主要的矛盾方面的反动阶级的量总是多数。随着斗争的展开,前者的量不断扩大,后者的量不断缩小。当量的对比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先进阶级就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夺取政权;反动阶级就转化为次要的矛盾方面,丧失政权。在这里,量的扩大和缩小决定于质的优劣。先进阶级的质优转化为量扩,反动阶级的质劣转化为量缩。如果用密(M)代表先进阶级革命队伍的质,用松(S')代表反动阶级队伍的质,用扩(K)和缩(S")分别代表两者的量,那其主次矛盾方面的转化如用图表示,则为:

(图一)

在这里,质量关系是正向转化——质优者量扩,质劣者量缩,天经地义,历史上任何一个先进阶级的胜利和反动阶级的失败,都是这种正向转化的结果。

然而,在主次矛盾方面易位以后,敌对双方的量质关系的转化没有完结。由于阶级的历史质是绝对的,不可逆的,因此,各自的量质关系总趋势是正向转化,即先进阶级由量扩转化为质优,再由质优转化为量扩;反动阶级由量缩转化为质劣,再由质劣转化为量缩——直到先进阶级的彻底胜利和反动阶级的最后灭亡。又由于各自阶级队伍的现实质是相对的,具有可逆性的一面,因此,在总的正向转化的过程中往往交织着一时的负向转化,即: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的那一部分势力,随着量的相对扩大,质往往相对松弛;相对松弛的质如果不被遏止,就可能缩小相对扩大的量,进而部分地或全部地重新转化为次要的矛盾方面;相反,转化为次要的矛盾方面的那一部分势力,随着量的相对缩小,质往往相对集中;相对密集的质如果不被粉碎,就可能转化为量的相对扩大,进而部分地或全部地重新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这是量质关系的负向转化,如用图表示,则为:

(图二)

对于这种量扩而质松,量缩而质密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量质背反,那么,这种量质背反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让我们考察一下元素周期率。

在元素周期率中,除特殊的第一周期和第七周期外,每一周期元素的密度,先是随着核电荷数量的增加而提高,到了一定程度则相反,随着核电荷数量的增加反而降低。最典型的是第四、五、六周期。以第四周期为例,这一周期的第一个元素钾的核电荷量为19,密度为0.86(克/厘米[3]。下同),依次递增,到第11个元素铜,密度最高——核电荷量为29,密度为8.92。从钾到铜,核电荷量越大,密度越高;反之,核电荷量越小,密度越低,这是量质关系的正向转化。如用图表示,则为:

(图三)

接下来,两者变为负向转化,即核电荷量越大,密度越低;核电荷量越小,密度越高。这个周期的第15个元素砷的核电荷量为33,密度为5.72,成了非金属;第17个元素溴的核电荷量尽管扩大为35,但密度只有3.119,变成了液体;最后一个元素则为气体——氪,核电荷量36,密度只有0.003766克/厘米[3]。这种量质关系的负向转化,如用图表示,则为:

(图四)

接下来又是一个正向——负向转化周期。到了第7周期,则产生了放射性金属元素,密度趋于消失。

这是多么生动的自然辩证法!

可以说,整个元素周期率是量质关系正向转化与负向转化的统一。如果量质关系一直正向转化而没有负向转化,那么,元素周期率也就不成其为周期率,自然界的物质构成未免太简单了。同样,如果敌对双方的量质关系在总的正向转化过程中不交织着负向转化,那么,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史也未免太简单了。

三、量质背反的机理

为什么会发生量质背反?为什么量质关系会发生负向转化?

元素周期率的此种现象,是由原子半径、核外电子排列、晶体结构的不同引起的。笔者寡陋,难以详述。这里试对社会阶级斗争中的此种现象作些分析。

我们知道,社会是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人是有思想的,人的思想会随着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作为生物的人,在量上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人员数量的增减和思想的变化,由人组成的阶级队伍的量与质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辨证的而不是机械的,由此产生了量质背反的现象。

——在社会的阶级斗争中,任何一个阶级及其政党的量的缩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过滤的淘汰的过程,最后虽然因为量的缩小而转化为非主要的矛盾方面,但剩下来的大都是本阶级的骨干分子和坚定分子——对于新兴的革命的阶级来讲,这些骨干分子身上集中了本阶级革命的坚定性、顽强性、成熟性和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没落的反动的阶级来讲,这些骨干分子身上集中了本阶级的顽固性、疯狂性、狡猾性、失败的历史阶段性——各自阶级队伍的质当然相对集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密集的质转化为相对扩大的量,到一定时候,矛盾方面的主次关系就会发生逆转。

——相反,在社会的阶级斗争中,任何一个阶级及其政党在量的扩大的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当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即胜利后,随着有形的敌对面的基本消失,外部压力的减轻和环境的改变,又会滋长骄傲的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下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产生纪律松弛,团结涣散等等倾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或现实局限性跟着暴露和发作,加上敌对面的渗透,阶级队伍的质就会松弛。这种相对松弛的质如不被遏止,势必缩小相对扩大的量,到了一定时候,重新转化为次要的矛盾方面而归于失败。

由于量质关系负向转化的存在,就形成了人类社会阶级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起伏性以至周期性。

四、负向转化与正向转化

负向转化与正向转化也是一对矛盾,也是一种对立统一。两者既不是势均力敌的,也不是简单重复的,而是有主有从螺旋式上升的。由于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因此,这对矛盾的主导方面是正向转化,负向转化只是正向转化的补充。它的存在,是新事物诞生和发展过程中艰难性、曲折性、复杂性的表现。

很难想象,如果只有正向转化而没有负向转化,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将是一种什么状况。在总的正向转化的过程中交织入相对的负向转化,新兴的阶级及其政党,新兴的社会制度,才能在成功与挫折的正反两方面的考验中,逐步成熟,站稳脚跟,占有历史。“凤凰涅槃”,烈火促进新生。

辩证地看,负向转化实质上是新的高一级阶段的正向转化的准备。一株玉米,从萌牙、出苗、拔节、孕穗、扬花、结实到枯死,贯穿着生与死的矛盾。大约在绽籽之前,生是主要的矛盾方面,玉米生机勃勃,青株绿叶。绽籽后,生转化为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玉米株逐渐枯黄。但是,随着生的量的逐渐缩小,生的质逐渐集中,最后集中到玉米籽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生的相对密集的质转化为相对扩大的量,进而重新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遇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玉米籽发芽生长,又青株绿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社会阶级斗争的主次矛盾方面的负同转化中,反动势力固然由量缩而质密,由质密而量扩,重新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但是,转化为非主要矛盾方面的革命势力也会随着量的缩小而导致质的集中和质的飞跃,而这种新的质必然转化为新的量。

对于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讲,负向转化是可以防止和避免的。这是因为,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阶级,因而没有历史局限性,在历史本质上是不可战胜的。全世界的未来属于无产阶级。作为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要想使自己不重新转化为非主要的矛盾方面,一方面必须不断克服自身质的相对松弛——长期坚持反腐败反消极面的斗争,继承和发扬革命时期的传统,发扬人民民主,加强民主监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做了,就为进一步扩大自身的量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不懈地粉碎敌对面的质的相对集中——“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双管齐下——消除其转化为量的条件。

最后,我们总起来说几句:在事物矛盾运动中,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转化有正向负向两种性质。一切推陈出新的主次矛盾方面的转化是正向转化,一切推新出陈的主次矛盾方面的转化是负向转化。由于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因此,正向转化是绝对的,它是负向转化的归宿;负向转化是相对的,它是正向转化的补充。在绝对的正向转化的过程中交织着相对的负向转化,是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正向转化源于主次矛盾方面量质关系的顺正,负向转化源于主次矛盾方面量质关系的背反。为了防止和避免负向转化,我们必须使敌我双方的量质关系顺正;为了维护和发展正向转化,我们必须克服敌我双方量质关系的背反。

标签:;  ;  

浅谈负变换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