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的再思考(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指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我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被社会所接受,融入社会的主导潮流,成为我国实施发展的战略原则。作为度量、描述、判定、评价和预测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指标,是国家宏观管理和决策依据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和统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既涉及理论问题,也涉及统计实践问题,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而社会对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认同也将是一个不断凝炼、磨合的长期过程。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或问题,需要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更广泛地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的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范围和分类
就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外延的广泛性看,目前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为狭义定义,其论述范围限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将可持续发展释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国际生态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第二种为广义定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既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和谐,也注重人类社会本身的公平与完美,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和科技等领域,但不涉及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思想道德和安全等社会问题。
第三种为泛义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战略,不仅包括广义定义所囊括的内容,也包括社会制度和人们的思想,以及社会安全、腐败等社会问题和社会机制。
对于第二种定义所界定的范围,已被学术界和统计界的大多数人所接受。《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这套指标的设计,首先从确定、诠释可持续发展概念蕴涵的原则出发:“第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以保证当代人及后代子孙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是为当代及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然后结合英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扩展为四大目标,即“必须保持经济健康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所有部门的参加者都应支付他们决策的社会和环境成本;不可再生资源必须优化利用;可再生资源必须永续地利用;必须使人类活动对环境承载力所造成的损害及对热门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构成的危害最小化,”由此为确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范围、指标框架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是采用“菜单式”的结构形式,但是由于这个指标体系紧紧把握住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以让人感觉松而不散,散而不漏,整个指标体系较好地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宗旨。我们大多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是基本按照这一思路设计的。
指标设置和指标体系设计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的,这就要求指标设置和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体现其理论性,又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第二种定义所界定的指标体系更利于实际操作,这也是这套指标体现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论述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核算体系的范围,也有的将其视为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础上一种简单的范围扩展。实际上,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核算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在范围和格式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区别不仅表现在范围上,而且存在着质的差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设计是以市场交易为原则, 凡是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活动均包括在内,而家务劳动,为亲属提供服务的活动,军队的义务服务则不列入在内。
根据布伦特兰夫人对可持续发展所定义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指标设置既有流量指标,又有存量指标,二者也存在着对称性关系。根据可持续发展涵义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指标、核算体系对以往经济统计的某些范畴和分类作出新的规定。例如以往的经济统计中,因研究与发展、教育投资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增加了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消费,因此把这些活动视为一种消费活动。但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则将这类活动划归为是对未来发展的“投资”产业。指标分类标准的变动正说明可持续发展指标、核算体系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活动,从人类活动的延续性把握住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变化和发展。
目前,在界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范围和内容设计上,存在两种偏差,第一种是命题泛化,任意扩大指标体系范围;第二种是指标选择随意化,任意构造指标体系。
第一种:认为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原则通用于一切事物,是万灵药方,将凡是与可持续发展有关联的事物都纳入其统计范围之内,指标体系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充,大有包罗万象之势。有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在指标设计时,将社会安全和腐败等通通列入在内,扩大了可持续发展命题的内涵和外延。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议题是社会化的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的关系,涉及人的社会性,但是其立意于社会生产方式,并不直接涉及社会关系和社会体制。的确,社会体制对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因素不直接涉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又因为它们难以数量化,更无法货币化,一般将这些因素放在系统环境内予以考虑为宜;而在具体分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变化机制和社会的“反应”时,可将这些系统环境因素纳入分析框架。这种做法既保持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相对独立性,不至于受到过多旁枝末节因素的“干扰”,又不影响分析的深度。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社会指标体系有所区别,不能把那些与可持续发展原则无关的纯粹的社会性指标列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内。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所设置的指标数量,则以研究目的和政策需求以及统计的客观条件的允许程度为准。但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或指标体系研究的范围任意扩大,势必混淆系统与系统环境的界限,模糊主要议题,对其理论和指标研究都是不利的。
第二种:只根据现有的数据,随意选择一些指标构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甚至舍弃一些环境或科技等方面的关键指标,使整个评价体系残缺不全,支离破碎。其本意是因为现有的基础数据缺乏,而又无经费保证统计调查,故因繁就简,避免在实际评价时,由于原始数据的缺乏而无法进行。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有可能造成“生摘的瓜永远也熟不了”的结果,必然极大地妨碍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有理论根据,如果不能够正确把握住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原则,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也要兼顾统计的实用性,但是不能片面强调统计的实用性,因繁就简,偷工减料,随意拼凑出指标体系,否则这样的指标体系就可能犹如散沙一堆,漏洞百出。统计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指标体系,评价也需要有扎实的统计基础作为依托。
总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广泛而复杂,正确把握其科学的、准确的涵义,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只有正确把握住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才能够构筑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
二 可持续发展的判定标准
如何判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其标准是什么,又如何量化判定标准?这是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有关方面所提出的判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标准,最终必须归结为三类“零增长”的实现和保持,即人口数量和规模、物质和能量消耗及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这是我国在判定可持续发展标准的研究方面所作出的一次积极的、可贵的尝试,反映出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
但是鉴于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问题的广度、深度,及其复杂性,三个“零增长”标准还有必要从理论上再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经济、自然资源、社会和科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个部分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的综合协调程度则是确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而将三个“零增长”划分为几个“台阶”考虑,对综合评定可持续发展状况是不够妥当的。
第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时空概念。各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判定标准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不能撇开各国历史和现实发展的状况判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应有所区别。
第三、对可持续发展来说,各个部分的发展不仅是数量和规模的变化,也包括质量的变化。人口的发展既有数量和规模的变化,也包括人口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物耗和能耗,生态和环境的发展也是如此。
第四、物耗和能耗不仅强调流量,也要注重其存量。流量和存量是一对范畴,两者相互关联,流量受制于存量,是其动态的表现形式,忽视存量,就有可能失去流量。特别是有些不可再生资源,按照目前消费水平和增长速率,未达到“零增长”时,也就枯竭了。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来说,更需要把握住存量的消耗程度。
同样,对于环境污染的“零增长”来说,也存在环境容量的可允许程度问题。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容量则日益缩小,在未来的“零增长”到来之前,环境污染到达一个极限,环境的某种功能遭到不可挽回的损失,也就无从探讨“零增长”了。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涵义思考,强调环境的可持续性或发展的“生存性”。即保持与增加环境资本流量和存量同样都是重要的。
第五、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基于科学技术进步的一种健康发展。如果不把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式列入可持续发展的判别标准内,其标准将不具有逻辑的完备性。知识的储备和应用对于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今国际竞争中,谁保持科技的先进,谁的可持续发展的回旋余地就大。整个人类的活动空间在不断扩展,社会的延续性在不断伸展,需要自然资源和环境给予永续的支撑,而这个支撑是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物质的消耗是不断扩大,弥补、抵偿这种消耗的办法,并不是简单地减少消耗数量,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二是通过科学技术研究,扩大自然资源的选择、利用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减少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未知性认识,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大的选择时空域,增强人类抵御发展的不确定性的防范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新的利用手段的替代速率的程度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们也应注意到,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基于古典经济学的原理,是仅限于市场经济框架内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一种方法,即使在市场经济框架内这种测算方法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问题。可持续发展所包容的范围和内容远远超出古典经济学的框架,采用这种测算方法就存在更多的问题。当然,科技所提供的物质的替代速率,也有如何定量化的问题需要研究。
第六、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判定原则既应包括自然科学的原则,也应包括社会科学的原则和人文精神;那种单纯依据传统经济学的市场利润原则和技术价值原则为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不行的。
广义的经济学是一种“人学”,强调人的价值和社会公平。从根本上说,“公平并不是纯经济学概念,它从来都含有伦理学的意义,”社会公平原则同样是评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在可持续发展中,传统的市场利润原则让位于整个人类的整体利益,应该说人类的伦理原则代替了市场利润原则,即不认为某个社会团体、种群的利益等同于或高于整个人类的利益,现代人的利益等同于或高于后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以人为中心,但是人类也是整个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承认人类生存、发展的权利,也承认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如果人类活动破坏了大自然生态系统,人类也就丧失了自身生存的物质基础。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原则,也是在正视人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所拥有的空前的创造力,而提出的警告原则。人类活动既有正向效应,也有负向效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伦理道德的原则下约束人类自身的不正当的行为。(未完待续)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