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简单说,就是用最自然、最接近孩子心灵的方法,在《品德与社会》有限的教学实践中,为我们今天面对的一个个可爱的孩子,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他们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做一个学生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源泉的开掘者。要引导学生求异,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去做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如《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这样创设了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教法灵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遵循趣味性、启发性、参与性、新颖性等原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在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模仿力强,表演力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故事、猜谜语、演小品、课堂游戏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学生这个主体动起来了,课堂就活起来了,这样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更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竞技场和游乐园,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课《爱的港湾》一课时,我以真实的故事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入“父母深爱孩子”的情境中:故事一: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开通的索道突然断开,正在运行的缆车骤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就在这突入其来的灾难降临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幼小的孩子,结果,孩子得救了,而这对年轻的父母却永远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生与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紧接着我又用多媒体出示故事二的画面,再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母亲用自己的血肉保护着怀中幼儿的画面。让学生从中体会父母的爱,并谈感受。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营造了一个父母深爱孩子的教学环境,既给学生带来父母爱孩子的情绪体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能很快地让学生进入到课堂的情境中,而且能够很自然地调动学生的情感,顺利地进入到下一环节之中,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王文军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9期。
[2]何国安 张泽权 熊燕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6期。
[3]吴润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论文作者:赵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8月总第1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6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情境论文; 孩子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规则论文; 《教育学》2016年8月总第1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