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分析和学情的教学设计——以苏教版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教学设计论文,苏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任务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2012年版)》和教材内容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学习任务分析(如图1、图2所示)。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起点分析 (一)学生认知的起点分析 “确立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既要考虑可能起点,也要考虑现实起点”。[1]将理论起点和现实起点进行对比分析后才能确立教学的真实起点,这是我们践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笔者根据学习任务分析,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课的认知理论起点,对温州市某普通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级共85位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测试,确定其认知的现实起点(具体测试情况及分析如下页表1所示)。 根据测试和分析,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的理论起点和现实起点的差异性(如下页图3所示)。 (二)对学情的进一步分析 1.从学生学习化学角度审视“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的科学课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综合内容,学生的化学知识较零散,缺乏体系,并且以识记内容为主,理解和运用层次的要求很少。进入高中一个多月,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调查情况看,83.5%的学生习惯采用背诵的方式去“记住”刚刚学习过的氯、溴、碘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特别是方程式)。从知识分类看,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为学生打开了学习化学的一扇崭新的大门,是窥探化学奥秘的重要途径;从化学用语看,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多个概念是继“物质的量”后再次集中学习化学术语,这是打开化学学习大门的一把钥匙,因此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教师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充分考虑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改变“背诵”化学知识的习惯。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0c26b18443b04bd8f5287fbc.jpg)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94053471df50f879d7e715a6.jpg)
2.学生对“化合价”的认识水平及分析。化合价知识相对简单,是学习氧化还原知识的根基之一。绝大多数非金属元素除了有负价常常还有正价,而金属元素只有正价(学生对此并不了解),而由此延伸出如下教材中隐含的重要内容: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能做还原剂,非金属单质常常既能做氧化剂又能做还原剂。教材上通过原子得失电子来分析化合价仅适用于简单离子,学生无法用这种方法分析复杂离子中元素化合价,但是只要记住常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就能够利用规则(化合物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熟练地推断化合物中某些元素化合价。因此,“化合价”应是重点,并非难点,在实际操作上,只要提供足够的信息,高一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就可以熟练掌握。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f86bb8145decdaad50aa3a1.jpg)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6daafc7fbe77280c19a594c.jpg)
3.学生具备的化学思维能力分析。从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已经有初步认识,但是,在缺乏本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依赖记忆某些结论,容易对知识产生模糊的、偏重于形式上的认识。另外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观念(分类的观点、守恒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能对某些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进行相应的联系;学生思维的抽象能力水平和逆向推理水平存在不足。 4.学生学习方式分析。高一学生尚未能准确判断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关注重要内容,并在恰当的时机指导学生如何做好笔记;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设置合理的问题和内容,安排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这三种学习方式,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难点的确定和相应的教学策略分析 “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态出发,我们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从而进行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2]根据学习任务分析和教学起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并能以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角度准确判断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在增加直观性教学演示的同时要通过训练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初次接触新概念(氧化剂、还原剂等五组概念),需要以典型反应为例从化合价和电子转移两个层面进行定义,要结合“双线桥法”呈现多种形式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需要进行一定量的训练帮助学生熟悉并能够初步运用这些化学术语。 四、“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流程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流程设计如表2所示。 五、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反思 “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必须基于学情的观察”。[3]这节课由于对学情分析到位,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预设的问题较吻合学生需求和能力范围,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明显的提高,从课后调查看,大多数学生表示“这节课学得很轻松”。从教学实践和课后访谈看,也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学策略和学生活动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对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判断不够准确。课前的学情分析不可能真正做到万无一失,在课中随着教学的展开学情也在不断变化,教师要凭借经验和机智合理地处理生成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要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活动方案和作业布置,甚至需要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进行微调。随着教师对学情把握越来越深入,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教学的有效性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将被不断激发,同时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63e52d35d10f95ebe5bf71b.jpg)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0fb1a7d3d7f3404955d69dd.jpg)
标签:学情分析论文; 化学论文;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以苏教版要求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例_学情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