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东安全战略中的两伊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伊论文,中东论文,美国论文,因素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995年5 月美国国防部发表《美国对中东安全战略报告》之后,国内外的学者对此已有很多评述。本文拟从美国中东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侧面,即美国对两伊的政策作一些分析。
一、美国中东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遏制两伊
(一)冷战后中东的复杂局势
《美国对中东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明确提出:美国在波斯湾地区实施战略目标的办法是“同时遏制伊拉克和伊朗”,加强美国及其盟友“捍卫共同利益的能力”,表明“维护波斯湾安全的决心”。〔1〕波斯湾地区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之一,在冷战时期, 波斯湾和中东由于其重要地缘特点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成为美苏两霸争夺的热点地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中东情况更形复杂。
第一,随着两极体制的瓦解,地区力量重新组合,逐渐形成新的力量均势。在两伊战争中受到阿拉伯世界大力支持的伊拉克在军事上迅速崛起。伊朗敌视美国的态度未变,它所奉行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被认为是对中东和欧洲和平的严重威胁。第二,美国在海湾战争后虽然在中东站住了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阿拉伯国家反对和制裁伊拉克的联盟,但萨达姆政权并没有垮台,使美国所希望的“中东新秩序”蒙上一层阴影。第三,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平进程虽然是美国中东战略中的大手笔,但拉宾遭犹太极右势力暗害,增加了和平进程的复杂性;而以——叙(利亚)谈判进程也因戈兰高地的回归难以解决而搁浅。由于美国不想损以利叙,叙有可能和伊拉克握手言和。第四,美国始终怀疑伊拉克有生产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能力。此外,关于伊朗从中国获得核技术的消息和伊朗与俄国进行情报合作和核技术合作的情况也使美国不安。〔2〕
(二)美国关心的是中东和波斯湾的石油利益
两伊是美国中东安全战略的一个极重要的侧面。如果说阿——以和平进程关系到美国在中东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则两伊问题关系到美国在中东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在《报告》中,国防部长佩里提出了“断定一种威胁是否影响美国的重要利益的三个标准”,即:1.是否威胁到美国或其主要盟国的生存;2.是否威胁到美国的关键经济利益;3.是否构成将来出现核威胁的危险。所谓美国在中东的重要利益指的是美国的经济利益即石油利益。《报告》说:“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有将近三分之二在波斯湾及其周围的国家。由于波斯湾以外地区的石油储量逐渐枯竭,美国及其主要经济伙伴越来越多地依赖波斯湾的石油。”
美国1994年的石油日需求量为1,700 万桶, 国内生产和进口各占850万桶,进口依赖程度为50%。美国虽然仍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国, 但国内油田规模小,设备老化,成本高,而且可开采的年限仅有10年左右。现有油田中有80%的储藏量已降至100万桶以下。 虽然预计在得克萨斯到佛罗里达的深海大陆架上蕴藏着大约86亿桶石油,但生产成本太高,且短期内难见效益。〔3〕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发表的1995 年《能源展望》预测,美国的石油日需求量到2000年为2,050万桶,2010 年为2 ,250万桶,进口程度在2000年将达到60%,到2010年将达70%以上,估计其中60%以上需要从中东进口。〔4 〕以中东产油国为主体的石油输出国组织1994年的日产量为2,250万桶, 占世界油产量的40 %。 估计2000年会比现在增加700万桶,其中40 %可能由号称世界第二大储油国的伊拉克承担,沙特和伊朗也将在石油增产方面起重大作用。总之,到本世纪末,美国每日所需2,000多万桶的石油,有1,500万桶要从海外进口,其中700万~800万桶将从中东进口。美国要想顺利地从中东进口石油,除了确保油源之外,还要保证美国商船和舰艇在霍尔木兹海峡到直布罗陀海峡的航道上通行无阻。而伊拉克和伊朗在油源和航行安全上对美国构成现实的威胁。
(三)美国同时遏制两伊的理由和做法
按常理而论,美国在战略上同时遏制两伊是不明智的,但美国仍坚持这样做,其理由是;第一,美国判定,“伊拉克和伊朗对波斯湾的石油安全地运往世界市场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认定两伊在争夺地区霸权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美国自认为在中东地区已拥有主导权。自海湾战争以后,美国一直在中东扩大其军事存在,同时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建立了作战物资的预存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5 〕美国认为,一旦发生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仍能得到西方盟国和阿拉伯盟国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同时遏制两伊是可行的。第三,美国认为伊朗和伊拉克由于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敌对情绪不可能缓和。 当美国致力于对付两伊之一时,另一方可能会袖手旁观,甚至趁火打劫。
自从《报告》出台以后,美国的遏制行动加快了速度。1995年8 月8日,在美国策动之下,萨达姆的女婿卡迈勒等人叛逃约旦。 约旦欣然接纳,并宣布与萨达姆决裂。接着,美国以伊拉克“向西”和“向南”移动兵力为借口,对伊拉克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尽管伊拉克否认此事,约旦政府也证实伊军没有针对约旦的“异常”调动,科威特又多次声明伊军“未越过规定的界线”,甚至美国防部高级官员也证明“伊军没有大规模调动”,但美国仍将新建的第五舰队包括两艘航母和两艘核潜艇在内的2万多人的兵力部署到海湾地区。约旦《海湾报》说, 美国的目的是要实现布什政府用军事手段没有达到的目的——迫使萨达姆下台,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的政权。〔6〕与此同时, 美国继续通过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严厉制裁。在伊拉克国计民生已经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美国向约旦施压,要约旦关闭约——伊边界,断绝伊拉克经约旦亚喀巴港进口日用物资的唯一通路,以图困死伊拉克。为此,美国高级官员穿梭于阿拉伯国家和西方盟国之间谋求支持。
美国在波斯湾部署大量兵力,当然也是为了对付伊朗。美国一直指责伊朗长期以来从俄国和其他国家购进武器装备,搞军队现代化,支持恐怖主义活动,企图称霸波斯湾。从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和1980年美伊断交以来,伊朗一直强烈反美,美国则将伊视为中东三个恐怖主义国家之首(另两个是利比亚和叙利亚),对之实行武器禁运和经济制裁。这次美国陈兵海湾地区,陆上部队只有9,000人(主要在沙特阿拉伯), 另有15,000人的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部署在海湾或海湾附近15~20艘军舰上,舰上还载有100架作战飞机和100多枚“战斧”式导弹。〔7 〕而且第五舰队的总部就设在伊朗对岸的巴林,无疑对伊朗构成了有形的威胁。美国还与位于海湾入口处的阿曼建立了长期而密切的军事关系。一名美国政府官员说:“所有这一切向任何潜在的侵略者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英刊分析这个“侵略者”包括伊朗在内。〔8〕
二、“双遏”政策遇到重重困难
美国中东安全战略出笼已八、九个月,对两伊的“双遏”政策推行并不顺利,困难重重。这一政策并不利于中东和海湾的和平与稳定。
(一)伊拉克和伊朗不易被制服
自从海湾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对伊拉克实行全面经济制裁和禁运以来,伊拉克的经济已濒临窒息的程度。联合国只准许伊每天出口5 万桶石油以换取购买粮食和药品所需的资金(实际出口7.5万桶, 主要输往约旦)。伊拉克在战前的日生产能力为300万桶, 目前至少有能力每天出口50万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在伊2,000万人口中,有400~ 500万人直接受到经济制裁的打击。〔9〕1995年8月美、约策动伊高级人物叛逃事件更增加了萨达姆政权的不稳定性。但是伊拉克并没有被压垮。尽管约旦宣布同伊拉克决裂,但约旦要彻底摆脱伊拉克是很困难的。约伊特殊关系历史悠久,伊拉克受制裁后,约旦是伊拉克唯一与外界联系的通道。约旦向伊拉克出口的货物占约旦出口总额的60%以上,它的石油供应又长期以来依靠伊拉克。〔10〕如果约旦接受美国的压力,关闭约伊边界,约旦同样要受很大损失。因此,约旦国王说约旦仍将继续进口伊拉克的石油,并表示“伊拉克长期不稳定不利于近东的稳定、安全与和平”,他要求解除对伊拉克的禁运。〔11〕
高级人物的叛逃并没给伊政局带来危险,伊拉克也没有发生美国所期待的政变。在外交上,伊拉克运用灵活的策略,时软时硬,来争取国际舆论对伊的同情和对美国的不满。1995年8月19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副主席宣布,伊拉克已向该机构提供了有关伊核武器研制的补充材料,他对此表示满意。〔12〕10月5日,伊拉克举行公民投票,结果99 %以上的选民投票赞成唯一的候选人萨达姆继续担任为期7年的总统。 由于有某些大国和邻国的暗中支持,伊拉克在石油输出问题上态度开始强硬。1995年11月21日,伊拉克石油部长拉希德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上宣布伊将于1996年重返世界石油市场,他表示伊能在两年内把原油生产能力从目前日产250万桶提高到日产350万桶。11月27日,伊再次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1995年4 月通过的关于允许伊拉克有条件地出售部分石油的986 号决议(该决议规定伊拉克可在联合国监督下每3 个月出口总额为10亿美元的石油)。〔13〕可见伊拉克在对付经济制裁方面是有办法的。
伊朗目前国内有两大派势力:以总统拉夫桑贾尼为代表的势力主张同美国建立关系,主张政教分开,放宽伊斯兰教律法。但另一派以神职人员为代表的势力却控制着议会,左右着伊朗的政治走向。因此,即使在1996年4月的大选中拉夫桑贾尼一派能够占上风, 伊朗的反美和输出伊斯兰革命的政治倾向仍不会明显减弱。伊朗对美国在海湾的军事部署和“双遏”政策虽然表示不安,但它的经济状况比伊拉克好得多。而且伊朗由于地理上靠近中亚,又南扼波斯湾,使它有可能凭借波斯湾国际航道的条件,利用宗教背景,与前苏联里海地区某些共和国进行石油合作,搞活经济。伊朗人口超过5000万,是它的7 个海湾邻国人口的总和。1985年以来,伊朗一直在致力于军事力量的现代化,用石油收入购置了大量先进装备,以保卫其长达2,000英里的海岸线。〔14 〕而且伊朗军队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国际上的限制。因此,伊朗比伊拉克更具有抵制美国的条件。与伊拉克不同,伊朗的石油交易是自由的。石油输出国组织1995~1996年度给伊朗的原油产量配额是日产368万桶, 数量仅次于位居第一的沙特阿拉伯。〔15〕伊朗已于1995年建成了巴夫特——阿巴斯大铁路,将伊朗和中亚各国连结起来,也就是将里海和波斯湾连结起来,任何里海国家所产的石油都可以通过这条铁路运到阿巴斯港出口。〔16〕伊朗这种将宗教和经济纽带联为一体、从而扩大自身在海湾地区影响的做法,本身就是对美国制裁和遏制政策的一种挑战。
(二)阿拉伯世界和西方盟国认为“双遏”对它们不利
伊拉克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伊朗则不是,这就是阿拉伯世界对待两伊的最大区别。阿拉伯国家虽然对萨达姆搞地区霸权主义的做法表示愤怒,但并不希望伊拉克发生分裂。美国搞“双遏”政策,千方百计地制裁伊拉克,但美国在削弱伊拉克的同时也削弱了阿拉伯世界。伊朗的势力趁机进入伊拉克北部地区,与叛乱的库尔德族纠合在一起,形成更为复杂的局面;科威特也已出现原教旨主义势力,并在议会中形成强大的集团。〔17〕在美国策动伊拉克高级人物逃约后不久,阿拉伯国家已看到了分裂伊拉克的危险性。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于1995年8月24 日批评有人想从外部推翻萨达姆。他说:“这个国家垮不垮台是由内部决定的事。我们不能说我们将从国外来推翻这个政府。”〔18〕1995年9 月在沙特召开的第56次海湾合作委员会也发表声明,强调维护伊拉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伊拉克为了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孤立处境,开始对阿拉伯邻国作出友好姿态。最引人注目的是1995年9 月初伊拉克一改过去敌视叙利亚的态度,称赞叙在卡迈勒逃约一事上发表了“不偏不倚的积极的讲话”。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呼吁同伊朗恢复正常关系,并要求同土耳其加强现有的贸易关系。叙利亚、伊朗和土耳其也重申它们决心维护伊拉克的领土完整和反对外国对伊拉克内部事务的干涉。〔19〕尽管叙、伊、土三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各有各的打算,但它们反对外国干涉伊拉克内务事务的声明至少对美国是一次明显的冲击。最近,由于克林顿在伊拉克问题上故意冷落叙利亚,叙曾放风要开放叙——伊之间400英里的边界。 这也说明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建立的反伊联盟缺乏坚实的政治基础。
美国的西方盟国以及俄罗斯在“双遏”问题上也和美国很不一致。除英国以外,其他国家对待伊拉克的态度都大不同于海湾战争时期。海湾战争结束不久,法国的大石油公司就和伊拉克谈判开发伊南部大油田之事,接着法议会代表团访伊,在农产品和电信合作方面与伊达成协议。1994年9月,伊俄两国签订了在石油和其他工业领域进行合作的100亿美元的双边协定。俄法两国积极主张取消对伊的经济制裁和禁运。〔20〕这是因为法俄两国在伊拉克都有巨大的利益。伊是法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国,由于海湾战争和其后的经济制裁,伊欠法60亿美元的债务无法偿还。伊欠俄70多亿美元的债务和伊俄过去的长期合作也为俄重返伊拉克和中东地区提供有利的背景。〔21〕
1995年5月美国宣布全面制裁伊朗的行政命令, 断绝与伊朗的一切贸易与投资关系。结果,西方盟国均拒绝参加。日本每年从伊朗进口的原油占日本所需额的9.7%,而且日本70 %的石油都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送。日伊贸易自海湾战争以来一直受到美国干扰,但这一次日本态度很硬,它决不会放弃伊朗。〔22〕
(三)两伊联手反美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美国的“双遏”政策将两伊逼到死角,就可能使事情出现另一种转折:互相打了八年战争的伊拉克和伊朗联起手来反对美国。1995年夏天两伊的官员进行各种高层会晤,讨论在两伊战争中双方失踪人员的问题。伊朗已将2,500名伊拉克军人的遗体归还伊拉克;伊拉克也已发现2万伊朗军人的遗体,正在安排归还。这是两国外交和解的重要一步。两国关系缓和并不是没有基础。70年代中期,伊朗的霍梅尼曾在伊拉克南部政治避难。因此,如果说两伊当前在军事方面进行某些不利于美国的合作,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23〕此外,伊朗一直在偷偷地从伊拉克运进石油,伊拉克也指望通过伊朗获得出口石油的新渠道。伊拉克还可能允许伊朗的穆斯林到伊拉克的什叶派圣地朝圣。伊朗高级外交官霍拉姆说:“如果关于八年战争的问题既往不咎,那么就能促进德黑兰和巴格达之间的关系揭开一个新的篇章。”〔24〕两伊一旦联手,哪怕是短期联手,也必然会打破中东和海湾的力量平衡,使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
美国突然公开宣布要对两伊实行“双遏”政策,还有一条原因,即为了美国国内政治的需要。克林顿政府要想用这种极端政策来堵住国会共和党人的嘴,为民主党在大选中制造优势。英国《中东问题》月刊指出,“双遏”的提法并不恰当。美国在中东难道只有伊拉克和伊朗两个敌人吗?利比亚也是美国认为的“强烈抵制”国家,何不定为“三遏”?阿尔及利亚有可能由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执政,是否又要定为“四遏”呢?〔25〕美国的两伊政策,其基本思想不是克林顿政府所发明。对伊朗的敌视态度始于卡特执政的1979年,对伊拉克的敌视态度则始于布什执政时的1990年。克林顿不过是继承了民主党和共和党关于两伊政策的全部衣钵,把强权政治更加具体化而已。看来,美国的“双遏”政策很可能属于一种短期行为,它未必符合美国在中东的长远利益。最近,美国报刊在制造舆论,说原来对伊朗、伊拉克的军备情况和核能力估计过高,说现在伊朗经济困难,无力搞大规模国防现代化。这已是为“双遏”政策留下了余地。估计美国大选过后,不管下届政府是谁,都可能对两伊政策作出新的调整,以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但只要伊拉克仍然是萨达姆当政,伊朗仍奉行伊斯兰极端主义,美国敌视两伊的基本态度不会改变。
注释:
〔1〕美国防部《美国对中东安全战略报告》, 新华社华盛顿1995年5月31日电
〔2 〕中国已答应美国不向伊朗出售两座供核电站使用的反应堆,见美《纽约时报》1995年8月28日报导。俄伊合作则方兴未艾, 见英《情报文摘》周刊1995年9月29日文章。
〔3〕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1年8月26日专题报导
〔4〕日《世界周报》1995年9月19日吉川元忠文章《第三次石油危机会发生吗?》
〔5〕〔7〕美《华盛顿邮报》1995年11月18日
〔6〕《解放军报》1995年8月8日;《人民日报》1995年8月22日
〔8〕英《外事报道》1995年11月30日文章《美国的中东帝国》
〔9〕法《论坛报》1995年8月17日~18日
〔10〕《人民日报》记者安国章1995年11月24日报道
〔11〕法新社斯特拉斯堡1995年9月25日电
〔12〕新华社巴格达1995年8月19日电
〔13〕新华社巴格达1995年11月27日电
〔14〕黎巴嫩《事件》周刊1994年10月7日
〔15〕路透社维也纳1995年11月22日电
〔16〕《印尼观察家报》1995年12月6日~7日
〔17〕路透社巴格达1995年11月3 日新闻分析《伊朗正在伊拉克北部谋求立足之地》;美《国际先驱论坛报》1994年10月10日文章《科威特人已对国家失去信心》
〔18〕法新社开罗1995年8月24日电
〔19〕路透社巴格达1995年9月6日电
〔20〕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4年10月19日
〔21〕新华社巴格达1994年10月26日电
〔22〕埃及《金字塔报》1995年9月6日文章《日本和伊朗之间关系的秘密》
〔23〕英《星期日电讯报》1995年10月8日
〔24〕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5年6月1日
〔25〕英《中东问题》月刊1995年8月号
标签:波斯湾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制裁伊朗事件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伊朗石油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伊朗革命论文; 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伊朗政治论文; 伊朗经济论文; 海湾战争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