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3-0195-01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促进学习活动有效的开展。家长在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是使孩子学得愉快、学有收获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根据平时的观察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第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什么与人截然分开的东西,它是同人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与思维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没有规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规定了学习领域,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可忽视的就是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彼此尊重,建立和谐的关系。
2、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愿。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而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
3、互动的师生关系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支配其教学行为,而学生也会更具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4、融洽的师生关系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学不仅是教育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二、善于运用教学语言魅力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1、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各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是老师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2、评价语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业、行为时使用的语言称之为评价语。它不同于一般的表扬和鼓励,而是具有较浓的评定、评议、评析、评点的色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答题、讨论发言,对学生完成的某个任务,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评价。教师高明的评价,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激起对某一事物的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兴趣。
传统的章回小说,或评书艺人,常在讲到关键时刻,突然停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卖关子,也就是设置悬念,引起听众对下情的探究。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也能使学生越听越想听,就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教学中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疑、激疑、解疑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如,学习“连乘应用题”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从“实际问题”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你到商店买过东西吗?”
教师:“在我们买卖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
这样的问题主要目的是由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入手,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为下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做好了铺垫。
第四、用正确、新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学得有趣,教师首先要教得有趣。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就要施以不同的方法。
如低年级学生喜欢教师讲课生动、表情丰富、故事性强,能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等。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多希望讲述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启发性以及表达的准确、语言的深刻、幽默风趣等。
总之,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运行机制,是完全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他们愉快、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被激发,才能使小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从而最终实现“快乐学习”这一根本宗旨。
论文作者:夏兴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3月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 师生论文; 兴趣论文; 情境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3月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