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论文_潘瑞丽

刍议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论文_潘瑞丽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四中学,467091)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为学生主要是按照教师所用的语言形式来学习知识和领悟思想的。语文教师是语言教师,又是文学教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规范性、灵活性和情趣性等特色,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关键词:规范性;灵活性;情趣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积极运用语言要素,使其语言特色得到完美体现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略做探讨。

一、语言的规范性

规范是高尚典雅气质与素养的表现,对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是很重要的。所谓规范,是指语文教师要带头落实国家语言文字的方针和政策,做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的表率。具体来讲,做好一下三点。

第一,要努力说好普通话。就发音而言,要保证吐字发音的清晰无误,并注意声调准确,四声调值到位,以及各种音变现象的灵活掌握等。我国汉语多种方言并存,改革开放人才的交流使教师来自四面八方,如果教学中使用方言土语,很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第二,是指语言表达自然流利,干净利落。时下,“然后”在一些年轻教师课堂上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风光”词语,他们开口不离“然后”,甚至对这个词偏爱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令学生不耐烦甚至讨厌。还有的教师语言重复罗嗦,非但起不到强调作用,反而冲淡了重点。

第三,态势语要自然恰当。态势语包括体态、手势、表情等,它是有声语言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二者相互配合,共同传达确切、完整的信息。态势语具有丰富的表达功能,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表达特定的含义,体现特定的思想内容。正因为态势语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往往敏于“观色”,在许多情况下“观色”比“察颜”更显重要。师生之间态势语的自然交流可以形成默契配合,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态势语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态势语运用要自然、得体、适度、和谐,无节制、不规范的态势语则显得不够严肃庄重,会削弱和破坏教学效果。

二、语言的灵活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不应该是机械呆板、贫乏生硬的。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要灵活多变地调换语言,以体现语言的变化美。如分析文学作品,由于人物不同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场景的变化等因素,教师需要灵活变换表达手段,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做到课堂上语言灵活表达呢?

一是风格多变。一般说讲课时要把教案的书面语变为口头语,学生感到通俗而亲切。还要根据教学需要,或谈笑风生,或言辞犀利,或清新典雅、或热嘲冷讽,或娓娓道来、或鞭辟入里,或慷慨激昂,或温柔含蓄等等,使语言风格异彩纷呈。

二是语气多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谓语气,是指教师讲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绪和感情色彩,它是以语调、语气词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语法范畴,如语调的抑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等。用什么语调和语气,要看授课内容和对象。比如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是一篇情感真挚、深沉、浓烈的现代诗佳作。朗读时首先确定情感基调。诗歌饱蘸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抒发诗人对祖国深沉、执着的爱,所以应以稍慢、低沉的声音为主,部分诗句稍轻柔、上扬。具体来讲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感决定全诗的朗诵语速要慢,但“歌唱”以下三句是对饱受磨难的祖国与不屈反抗的人民的讴歌,同时作为“歌唱”的宾语出现,为排比句,故在朗诵时应慷慨激越,语速稍快,一气呵成。“黎明”一句虽也为“歌唱”的宾语,但意思与前三句有明显的区别,是对抗战胜利的向往,风格宜轻柔,故语速稍慢。最后两句情感达到高潮,语速可以稍快。教师用亢奋热烈、富于激情的教学语言热情洋溢地示范诵读,会渲染课堂气氛,触动学生心灵,成为学生永驻心间的美好回忆。总之,教师飞扬的文采和富有激情的朗诵与分析,会使学生听着生情,听后动情,学习有激情。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是句式多变。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句式来表达。为什么用这种句式而不用另一种句式?因为说明内容不同或内容重点不同需要对句式做出选择或调整。运用多种句式表情达意,关键是掌握同义句式的转换。如“王英叠整齐了李华写的稿子”(主谓句),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主谓句,如“把”字句,“被”字句,主谓谓语句,否定句,反问句,主谓倒装句等;还可转换为“叠整齐了李华写的稿子的王英。”(非主谓句)。可见,多样化句式能够生动活泼地表情达意,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语言特色。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多样化的句式,以适应教学内容对选择句式的需要。

三、语言的文学性

相对于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学科,语文学科的语言优势首先体现在生动感人的文学气息。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教学语言必须文采飞扬,富有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课文旁征博引,宏论滔滔,吟诗诵词,妙语连珠,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景历历在目,学生定会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兴趣盎然。一些课文文学语言气息十分浓厚,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如《荷塘月色》在用词方面恰当选用叠词、动词、四字短语等,在修辞方面运用了通感、拟人、衬托等,它是借助优美语言的翅膀“飞腾”起来的艺术精品。教师只有积极调动文学语言的要素,充分展示自己文学语言的才华,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课文的知识性和文学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试想,用寡淡如水、抽象贫乏的语言怎么能够讲好这篇课文呢?学生只能是昏昏欲睡了,根本谈不上学习兴趣。其次,语文学科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因素。情感是文章的主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科内容的情感性要求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具有情感,要把情感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关于语文学习的情感性,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不仅用理智,而且用心灵感知周围世界,他们深深感到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似乎变成了点燃思维火药的火花。在语文课上,孩子们不只是听,而且用感官去感知词语。如晚霞、夏日黄昏、繁星闪烁……我感到我的工作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充满了丰富的思想和创造精神的那些时刻,是词和思想在孩子的心灵中汇合成湍急的洪流的那些时刻。”[1]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于人文关怀的,在语言中凝结自己的真实情感。

总之,“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要把这种美展现给学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策略》(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9).

论文作者:潘瑞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刍议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论文_潘瑞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