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虎林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1584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即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以常规疗法处理,研究组以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效果、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清钾、血清镁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P<0.05);研究组室性、室上性及传导阻滞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钾、血清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有不错效果,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门冬氨酸钾镁;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效果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疾病,是冠脉急性及持续性缺血缺氧造成的心肌坏死疾病,临床多有持久与剧烈胸骨后疼痛表现,且以硝酸酯类药物或休息后病症无法完全缓解,甚至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以及心电图异常等,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的急危重症,患者死亡率较高,而疾病往往会造成缺血性的心电不稳,进而会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几年临床相关研究显示,镁离子可增强细胞高能磷酸物质,对钙内流起到抑制作用,达到保护心肌的效果,同时可对抗心肌缺血时钙过度负荷。为了进一步分析镁制剂在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中的效果,我院针对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采取门冬氨酸钾镁与常规治疗实施了对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100例,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确诊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心律失常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发病24 h内心电图可见Q波或非Q波心肌梗塞。排除标准:心律不足50次/min;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收缩压不足80mm Hg;心肝肾等脏器病变或功能异常;血清钾超过5.5mmol/L;妊娠期或哺乳期等。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4.2±5.6)岁。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岁(64.8±5.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疗法治疗,主要有吸氧治疗、硝酸酯类药物、镇静类药物、阿司匹林、普通加镁极化液等治疗。研究组除了实施常规治疗外,还予以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471)治疗,将门冬氨酸钾镁60m L+胰岛素8U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0m L中实施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效果、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清钾、血清镁水平,并对比分析。
1.4疗效判定
本研究疗效按照如下标准测评: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治疗1周后血清钾和血清镁的含量。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其心律失常等现象完全消失或者减少,减少幅度在90%以上,无持续性室速。无效: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甚至恶化或死亡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则为76.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钾与血清镁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钾、血清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升高(P<0.05)。但研究组升高更显著(P<0.05)。见表3。
2.4 结果分析
试验组患者经过我院的治疗,其总有效率为93.7 5%(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钾和血清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钾和血清镁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8,P<0.05;t=10.59,P<0.05)。试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无因输注门冬氨酸钾镁单药引起的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与结论
目前人类对心肌电生理研究进入新的领域,证实钾离子与镁离子对心电活动有一定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患者体内镁离子与大量脂肪酸形成不溶性盐,加上儿茶酚胺升高使得镁离子排泄加快,若患者无法饮食、出汗与呕吐等,还要辅助利尿剂处理,这些都会造成低镁血症与低钾血症。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就可能会导致其出现猝死等情况。而研究认为,这种心律失常的发作往往与患者体内血清钾和血清镁的值较低有关。当心肌梗死发生后,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会大量分泌,且会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并导致血清内脂肪酸的增加,血清镁与脂肪酸会整合,形成不溶性的盐,进而出现低镁情况。而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的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也会导致其出现低血钾。本文统计发现,使用门冬氨酸钾镁对患者治疗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治疗有效率达93.75%,且治疗后血清钾和血清镁均高于对照组。究其作用机制是由于其中镁能够稳定离子,进而维持细胞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一级钙离子的浓度,并避免心肌细胞中钙离子的超载,避免早期后除极。而镁离子还可以参与到体内的多种代谢,为ATP提供重要的辅酶,避免镁离子缺少引起的心肌能量减少,进而使静息电位更加稳定。而钾则能够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并缩短异位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长,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此外,周丽等人报道中也指出,门冬氨酸钾镁中的门冬氨酸还具有较好的细胞亲和力,并可以作为钾离子和镁离子的载体,提高机体内细胞中钾离子与镁离子的浓度,并不会引起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
我院针对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100例进行对照,以常规治疗与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P<0.05)。说明门冬氨酸钾镁可以改善效果;研究组室性、室上性及传导阻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门冬氨酸钾镁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减少心律失常相关情况发生;此外,治疗后研究组血清钾与血清镁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门冬氨酸钾镁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血清钾与血清镁水平,改善低镁血症与低钾血症。本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相似,程建、杨鸿英针对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78.0%(P<0.05)。同时治疗后实验组血清镁与血清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门冬氨酸钾镁属于门冬氨酸钾盐与镁盐混合而成的电解质补充剂,其中钾离子与镁离子在各类酶反应与肌肉收缩中有着重要作用,进入人体后可迅速提高机体钾离子与镁离子浓度,使得细胞除极化与细胞代谢加强,维持细胞内外正常水平[3]。
综上,进一步说明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可以提高效果,改善血清钾与血清镁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健华.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48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效果探讨[J]. 当代医学,2012,18(20):98-99.
[2]刘瑞浩. 门冬氨酸钾镁在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应用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0):1220-1221.
[3]陇文菊.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 中国老年学,2010,30(9):1295-1296.
论文作者:王冬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7
标签:血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氨酸论文; 离子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