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分析分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分层教学模式,探讨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分层教学 方法探讨
一、高职院校实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贯彻文件精神,我国从2010年开始推行了高等职业院校改革试点工作。首先是部分高职院校进行单独招生,然后再扩大到全部高职院校。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多样化、基础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现象特别突出。分层教学以层次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了适合个体优势发展的新目标,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最优质的学习。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看,分层教学为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设计自己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分层次教学研究和探索,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职院校分层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分层教学在教学理念上有利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高职学生分层教学研究基本上还处于试验、摸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解决,以使高职学生分层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高职院校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改进分层标准和模式,确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国外最广泛采用的分层教学模式是学科分层模式。这种分层教学形式是按某年级的学生在个别学科上的学习能力或成绩,在一定学科上分为不同水平的若干小层。这种方式适应了工业化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但由于分层教学会导致两极分化,使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好,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差,一直以来反对声音不断。此外,反对者还认为分层教学歧视“低能儿”、“不民主”。还有一种分层模式是班级内分层,即以某个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分层。分层前任课教师应详细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综合考虑,并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确定。学生的主观行为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和心理辅导,采取相对科学的分层模式--分层走班模式。不打破学生原有的行政班别,只在上课时按各自的分层到不同的教室上课。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且分层是动态的,允许学生根据学习的情况,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和个人意愿,允许其选择分层,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高职学生分层教学,管理复杂,要求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很多,这就会出现教学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等问题,需运用高效的管理体系,保证分层教学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加强各部门联系,注重过程管理。教务处、学生处、教学系部、任课教师应明确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共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务处制定总教学原则和考核制度,保证教务与考务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系部制订分层授课方案,培养分层教学教师队伍,保证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管一体化,及时沟通,相互监督,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提高教学效果。
3.改革单一的评价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随着分层教学的深化与发展,单凭期末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学习状况及学习能力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更为重要。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斯克里文首次提出的,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动态状况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注重被评价者的需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注重形成性评价,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内外活动记录、学习档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和监督。加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进行横向比较、纵向跟踪,实现对教学质量及时有效的监控和反馈。在实践中注意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更要关注学困生,及时沟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辅导。
另一方面,教师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及时获取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学生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情况,调整心态,找准目标。同时,整合教学和评价,让学生在集体的横向比较中产生竞争意识,在个体的纵向评价中培育树立信心,既看到与他人的差距,又认识到学习的发展性和连续性,始终保持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在分层教学中,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分层教学的实践
根据学生差异,从实际出发,实施科学的分组、分层教学。教学实践中通常做法是(以《船舶结构与货运》为例):
1.学生分层。《船舶结构与货运》这门课程的原理部分涉及许多计算公式,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航海类学生文理兼收,对于理科成绩差的学生,就难以理解这些公式。在教学时,综合学生的文化基础、平时测验成绩,课堂思维反应能力等,将学生按分为A、B、C三个小组,A组为提高组,B组为发展组,C组为基础组。分组前教师要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状态,事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教师分层的用意,然后按照自己相应层次进行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根据测试考核成绩,适当调整学生的层次。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都得到相应提高。
2.教学环节分层。(1)备课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确定各层次学生不同要求。对A组学生要求他们动脑思考,掌握公式并灵活运用,进行全面学习;对C组学生只要求掌握教学目标中最基础的内容,比如掌握概念,理解知识点。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注重难点,重点知识讲解的深浅程度。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考虑难易度与学生层次一致。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A组学生回答,激发他们的智力;基础知识问题让C组学生回答,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2)在课堂教学中,对A组学生以“放”为主,重在引导自学;对B,C组学生以“教”为主,重在指导学习,通过做练习题,掌握知识。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为使各层次学生学到知识,布置作业时,针对同一知识点,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供学生自主选择,这里的学习任务不同,主要是指形式上的不同以及思维的复杂性的不同。同时,针对同一个知识点,提供A、B、C不同等级的任务。最底层的C 级,要培养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基本理解能力。B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比较复杂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应用它们在C级水平中已经学过的,得出如何运用选择、引起或发现更多的体验、认识和结论,自己设计方案并找出答案。最高的A级是培养学生更复杂且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3.学习成绩的评定分层。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A组采用提高性评价,促进学生更加勤奋,不断超越自己;对B组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对C组采用表扬评价,找到闪光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五、分层教学的思考
1.分层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不能为了分层而分层,更不能以为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就是分层教学。分组只是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做到分层。在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分层教学,保证各个环节的分层都能起到作用。
2.班内分层教学有其优越性,但也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1)学生的综合情况不同,教师要全面考虑,使各层学生能互相激励启发。(2)增加了教师备课难度。教师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六、结语
从教学实践中看,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培养当前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 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1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3]闫少华 美国分层教学的演变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3)。
[4]尹志梅 美国“分层课程”教学模式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7)。
论文作者:夏文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1月总第8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教师论文; 层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不同层次论文; 《教育学》2015年11月总第8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