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THOUGHTS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SICHUAN RURAL CULTURE
周思源
摘 要: 乡村文化是乡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娱乐和教化作用,对维系乡村社会的运转和治理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城市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要推进四川乡村文化振兴,应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四川;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投入;创新发展
乡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也可以称为乡土文化、农村文化,是乡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娱乐和教化作用,对维系乡村社会的运转和治理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城市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乡村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生活性、师传性、时代性等特点,主要包括乡村文化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画、文学等)、手工技艺、民俗民风(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服饰饮食、民居建筑、乡村自然和文化遗产等。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充分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传统乡村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建设和培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文化,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的作用,进而发挥好乡村文化的教化娱乐作用,以提高乡村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乡村文化振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一年的调查与思考,笔者认为要推进四川乡村文化振兴,应该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乡村文化挖掘整理
实施乡村文化挖掘整理,以摸清家底、整理分类和挖掘特色为核心内容,有效恢复乡村文化生命力,让乡村文化更好地融入农村居民的生活,着力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一是摸清乡村文化资源家底。开展全省乡村文化资源普查,对乡村文化资源种类、存量、分布、存在环境和保护现状等进行调查;对乡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设施、历史文化名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等资源进行备案登记,为研究和探索乡村文化提供依据。
二是开展乡村文化资源整理分类。坚持“普查、宣传、保护、传承”八字方针,开展各类乡村文化资源的分类整理和登记造册等工作。建立完善全省乡村村志、族谱、地方志等普查、修复和保存工作机制,实施四川村志村史编纂试点示范工程;建立四川乡土文化资源库;建造一批四川特色乡村民俗记忆馆和乡村历史文化展室。
二是创新载体提升魅力。加大乡村文化载体创新建设,以协同推进为保障,构建多层次乡村文化创新平台体系,促进新旧载体功能有效发挥,增强乡村文化的发展后劲。着力促进已建村文化馆、文化室的创新发展,积极发挥作用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突出巴蜀特色,建设一批四川艺术大师乡村工作室;推进建设一批全省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园村(镇)和乡村文化小微创业园,加快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二、乡村文化研究阐述
全新地和有深度地阐释乡村文化的优秀内涵、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有效优化乡村文化的发展环境。
一是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的研究。组织开展全省传统乡规民约和风俗习惯研究,构建新时代四川乡村文化。开展研究德业相劝的教化理念、过失相规的惩罚机制、礼俗相交的治理模式和患难相恤的救助体制等优秀乡村文化遗产内容,保证乡规民约健康和正确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核和保障作用。
一是着力建设乡风民风。积极开展弘扬传统美德的乡风民风建设,冲击改造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等消极文化,促使农民树立健康心态,全面提升农民素养,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增强其投身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和主体能力。开展全省优秀乡风民风评议和“文明家庭”评选工作,充分发挥新乡贤、农村党员干部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制定乡风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开办以家国情怀、孝老爱亲、感恩奋进、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等为内容的“文化讲堂”,回归、培育和传承家谱、族谱、中堂、礼仪等家庭文化。构建以乡村家庭为基础、乡村学校为阵地和乡村文化院坝为平台的“三位一体”的优秀文化传承弘扬网络。
二是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研究。四川农村具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针对濒危的乡村非遗资源,组织实施四川乡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大力探索乡村“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等跨界融合发展,积极研究全省乡村非遗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新办法和新模式,推出乡村非遗生产性保护上的新举措。
三是开展乡村文物研究。组织开展全省乡村石窟及石刻、古遗址、古建筑等各类文物的研究,着力针对文物价值较高、数量较大、分布较分散、交通状况较差和保护管理难度大的乡村文物开展重点研究,统筹规划全省乡村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展示利用。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大对市县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乡村文物研究的经费支持,调动市县政府主动开展乡村文物研究、科学保护利用乡村文物的积极性。
结合原著,比较晴雯与黛玉的形象,看看作者是如何巧妙将两个人物的形象形成互补的。从王夫人和王熙凤的口中,可以得知晴雯与黛玉眉眼长得十分像,而王夫人评价晴雯是水蛇腰,也就是十分苗条,当然从王夫人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看出,王夫人是不希望黛玉作贾家的儿媳妇的,因为她怕晴雯把宝玉带坏了,而晴雯的最后说“早知现在,当初就……”,说明晴雯是一个十分注意节操的女孩子,这一点也是黛玉所有的,黛玉最后听闻宝玉结婚,焚烧了全部的诗稿,尽管是高鹗续写的,但却反映了黛玉的真实性格。
三、乡村文化保护抢救
针对传统乡村文化面临解构和失传的危机,以乡村文化保护抢救规划为引领,以制定系列抢救保护办法为核心内容,全面深化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一是制定系列乡村文化保护抢救办法。立足全省各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功能地位,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文化保护抢救规划,促进全省乡村文化资源由静态保护向科学开发利用转变,统筹乡村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制定出台《四川省乡村优秀文化抢救保护办法》《四川省乡村非遗抢救保护办法》《四川省传统历史文化建筑、传统历史乡镇村抢救保护办法》《四川省文物建筑抢救保护办法》等系列抢救保护办法,采取量化目标任务、量化责任主体、量化时间进度的具体举措,健全完善乡村文化资源抢救保护机构人员、资金投入等配套制度,建立四川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发展新格局。
二是加强乡村文物保护抢救。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传统村落以及祠堂古宅抢救保护力度。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村民支持的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利用机制,提升四川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和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水平。加大实施省级乡村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排除乡村重大文物险情,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落实文物保护工程队伍,建立健全各类文物保护技术规范。
综观已有文献,现有文献侧重于从微观层面,而对宏观层面的探讨的相关研究则较少。同时也较少结合地方实际及具体行业开展实证分析,从而导致其对策性研究缺少针对性与灵活性。这是该领域值得进一步展开研究与探索的研究重点。
三是培育发展乡村文化新业态。牢固树立“文化+”理念,大力推动发展乡村文化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创造乡村文化消费新热点,增加乡村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全面体现乡村文化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带动乡村经济转型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交际性公关:主要通过一些线下读者活动,读者交流会、座谈会,或者与部分读者的电话、邮件沟通等这些直接、富有人情味的活动来建立与读者的关系,深化交往层次,巩固传播效果。
四、乡村文化传承弘扬
一是强化乡村文化精品意识。立足四川省乡村地域文化和资源优势,提升四川农民艺术节、少数民族艺术节等系列乡村文化品牌内涵。深化文化精品内容建设,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形式对传统乡村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包装和展示,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成代表四川省乡村优秀文化、广受市场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巴蜀乡村特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深受人民群众喜欢的乡村文化艺术精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打造一批具有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四川乡村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四川乡村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历来崇尚的是精读和细学,逐字逐句地学习,要求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这样做出于力求完美和齐全,但是往往学生压力太大,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古诗词的教学要注重整体的感知、整体的体会,古诗的精髓就在于优美的意境和完整的画面,这都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去感知文章大意。
二是传承弘扬乡村非遗。大力培育四川乡村传统工艺品牌,发挥乡村非遗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刺绣、竹编、年画、唐卡、陶艺、漆器等经典工艺文化内涵,支持开发农村特色创意民族民俗文化产品。培育一批四川非遗特色小镇和民俗文化村;建设一批四川非遗传统工艺工作站和乡村传统工艺传习所。鼓励市州挖掘培育乡村民间大师(艺人、歌师、舞师、工匠师等),推出一批绣娘、银匠、木匠等乡村工艺大师,加大投入促培养乡村非遗传承人队伍。支持全省大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体现乡村文化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体验活动和赛事活动等。
三是传承弘扬传统村落文化。推动全省乡村文物抢救性保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建立一批四川传统村落博物馆。提升全省农村规划和村居设计水平,积极培育一批四川特色文化乡村,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传承优秀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新型乡村建设紧密集合,提升乡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文化品位,优化“天府巴蜀”农居环境。加强传统巴蜀乡村文化元素的应用,延续乡村历史文脉,科学改造和设计乡村人居环境、建筑色彩和景观风貌,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体验性和引领性的四川传统特色保护村落和四川民俗文化村。
五、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将创新贯穿于乡村文化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根据全省各村的山水肌理、文化底蕴和产业基础,加强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和融合创新。
一是创新内容丰富内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大乡村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夯实乡村文化发展的要素支撑。推进全省乡村文化艺术创作计划,积极发展具有特色乡土题材的影视、出版等现代文化产业。提升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新兴文化产业,实现遗产保护、艺术创作、传媒推广和功能创意的有机统合,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高校和设计师团队,推出一批具有巴蜀农村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创意景观农业、创意文化体验活动等文创产品,培育乡村文化发展新动力。
三是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组织国内外乡村文化研究权威机构和著名学者,开展全省乡村文化研讨等活动,梳理四川乡村文化脉络,科学分析和深度挖掘全省各地各类乡村文化的特色。
三是创新融合增添动能。加快促进乡村文化与旅游、体育、金融、科技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文化生产力。开展“艺术植入乡村示范工程”,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四川乡村文化艺术节”,让艺术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打造一批四川乡村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充分利用乡村公共文化场所和古镇、古村落等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巴蜀精品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促进巴蜀乡村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积极构建乡村文化市场的现代体系,加强乡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使文化成为乡村产业创新的源泉和转型升级的动力。
六、乡村文化转化利用
以教育活动、文明创建和典型示范为抓手,让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成为乡村生活的主流价值取向,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提高四川省乡风文明程度。
一是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坚持开放融合理念,发挥全省乡村资源的集聚效应,全面统筹全省乡村文化建设,整体推进全省乡村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要素合理配置,着力推动全省乡村文化资源利用转化向优质高效转变。围绕成德绵文创产业核心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羌族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等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乡村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创造性转化四川乡村文化资源,大力提升乡村民族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故事、乡村文物、历史名镇名村等乡村文化遗产价值,探索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地让乡村文化资源“活”起来。搭建一批包括技术支撑、信息咨询、投资融资、知识产权保护、文创产品开发等功能的乡村文化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全省乡村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和创造转化水平。制定乡村文化园区(基地)标准,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批四川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示范基地。
三是提升乡村非遗保护抢救水平。积极开展四川乡村非遗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针对濒临消失、活态传承困难的乡村非遗名录项目,建立各级抢救性记录保护工程项目名单;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乡村非遗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做好乡村非遗名录项目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工作。建立健全乡村非遗传承人认定、评估、激励和培养机制,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市(州)提供相应配套,加大扶持乡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切实解决乡村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困境。制定四川省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标准,在全国积极开展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七、乡村文化品牌塑造
以强化精品意识、提升品牌内涵和发挥品牌效应为核心内容,充分挖掘四川乡村文化内涵及特色资源,努力促进四川乡村文化品牌提档升级,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
李小树知足地“嗯”了一声后,提高嗓声带着强调的口吻说:“当然了,我说女人是艺术品,并不代表所有艺术品都能成为艺术精品。如果女人能像这马爹利酒一样,我认为,这种女人才够味,才称得上是女人中的精品。”
以弘扬传统美德为核心,以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和村落文化为抓手,大力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弘扬,提升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将乡村文化的“文化力”转化为美丽乡村的“发展力”。
3.4 局限性 本次研究仅限于住院患者,而且训练时间仅为4周,对于长期结局无法判定。今后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并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开展延续护理,以明确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的稳定性。
二是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内涵。建立健全全省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的运行保障机制,大力开展全省乡村文化品牌创建行动,打造全国“乡村文化高地”。加大对地方性文化品牌活动的扶持力度,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鼓励支持市县培育文化品牌和提升乡村文化活动质量。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村艺术节等乡村文化节庆品牌;开发一批四川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旅游新产品,打造一批独具四川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一批社会效益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的省级重点乡村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培育一批文化产品制造、创业设计等特色鲜明、产业带动性强、广受欢迎的乡村文化特色小镇品牌。
三是发挥乡村文化品牌效应。加强四川乡村文化品牌与国际知名旅游品牌、体育品牌、科技品牌等跨界合作,提高乡村文化资源配置效率,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升社会力量建设四川乡村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引导国内外著名的大企业参与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区、四川特色文化小镇等建设运营,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项目,提升四川乡村文化项目的品牌带动作用,推动四川乡村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担任班主任的高校教师很多刚刚进入工作岗位,对近几年来的就业形势较为熟悉,观点新颖,具有时代性,能够更好的针对近几年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不是仅仅将书本的知识教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关注社会现状,影响就业效果。
八、乡村文化教化育人
大力实施乡村文化转化利用行动,通过推进整合资源、提升价值和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乡村文化原创力,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北部以幕阜山燕山早期花岗岩为主,其岩性主要为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片麻状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幕阜山燕山早期花岗岩与冷家溪群片岩的接触带呈东西向曲折延伸,接触面倾向南,倾角 25° –35°,接触面与流面产状大致平行,呈波浪式起伏,向南部凸起。矿区东南部出露有雪峰期花岗岩体,出露面积较小,岩性为中细粒-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包括梅仙岩体、三墩岩体、钟洞岩体及传梓源岩体(如图2)。
一是加强开展乡村文化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效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组织开展好乡风、好家风、好民风的音乐、舞蹈、戏剧、戏曲、书画等文化艺术精品乡村巡演活动。积极推进在广大农村举办“乡村文明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宣讲传播优良的乡风民俗、礼仪礼节和家德家风,用人民群众最熟悉、最亲切、最认同的文化元素实现“以文化人”。
二是推进乡村文明建设进程。开展全省乡风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打造全国乡风文明示范村样板,推动全省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全省农村“家训诵读”“敬老礼仪”“百寿宴”等系列传统礼仪活动。大力挖掘乡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乡愁、乡贤、村规民约等有益元素纳入乡村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深入人心。
3)同业竞争:在国内,由于品牌建设落后,引领作用不强。众多陇药中,有影响力的佛慈制药、太宝制药、奇正藏药等少数品牌,与国内十大中药品牌的“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等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国外,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日本、德国及韩国。日本现已成为除中国之外, 开展中草药研究历史久、范围广、水平高、从事人数多的国家。日本的中药企业以大企业为主, 产业集中度高。德国凭借其高技术和加工生产能力,成为目前世界产销植物药最多的国。
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宣传先进个人和先进家庭,传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农村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激发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带动感染农民群众自觉传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最美家庭”“书香家庭”“平安家庭”“学习型家庭”以及“好婆婆”“好媳妇”等反映乡村文明的特色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和谐村、书香村、生态文明村等特色示范典型。
九、乡村文化人才培养
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匮乏问题,以健全人才体制机制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培养行动,多措并举,推动建成层次清晰、特色鲜明、富有创造活力的乡村文化人才聚集区。
结合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的结果来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在许多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出改革:
一是健全乡村文化人才体制机制。制定关于深化全省乡村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相关办法,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等机制。建立乡村文化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新时代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确保乡村文化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整体提高、结构更趋合理、成长环境逐步优化。
“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中,金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不仅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还可发挥杠杆作用,合理调节市场经济,在短期内快速聚集资金,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我国金融支持与合作还面临着很多的风险,这些均会影响金融支持与合作,使得金融行业内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金融支持与合作带来较大的风险与挑战。
二是加大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将文化人才纳入省委深度贫困地区人才振兴工程“十大重点领域人才”。在深度贫困县文化部门实行岗编适度分离,做到“县管乡用”或“县编与乡共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企业联合共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和文创人才实训基地。实施巴蜀乡村文化人才培养计划,省、市(州)、县安排专项资金对入选的人才给予资助,培养造就一批乡村文化艺术、文博、非遗传承等领域文化领军人才。推进建立四川“师带徒”“订单式”等乡村人才培养制度。
三是优化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好乡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着力提升从业人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鼓励乡贤、志愿者、“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专兼职人员从事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志愿者和文化社工队伍。推进实施全省文化乡村人才支持项目,推进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实施“四川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扶持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十、乡村文化宣传推广
以加大精品创作、创新宣传推广方法和实施宣传推广活动为抓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优势资源,提升四川乡村文化的吸引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是加强乡村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三国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等四川传统文化内涵,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系列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四川乡村地域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佳作。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四川乡村题材文学、动漫、影视、音乐等领域的创作。大力推进全省优秀乡村文化作品评选、优秀乡村文化作品巡演等系列活动。
二是创新乡村文化宣传推广方法。根据全省乡村文化资源特点、分布情况、发展趋势等情况,编制四川乡村文化宣传推广五年计划。创新宣传推广渠道,打造有内容、有深度、有情怀的创新型全覆盖四川乡村文化宣传推广矩阵。积极树立“促进市场转化”的工作思路,切实从市场角度出发,明确乡村文化项目定位和受众需求,分析找准影响消费群体决策的众多因素,逐一分析解决市场痛点,有针对性地面向精准受众开展宣传推广。
三是丰富乡村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宣传活动的成功经验,有效整合全省具有代表性和可复制性的乡村文化资源,支持社会力量集中打造一批四川乡村文化知识产权,赋予四川乡村文化新的“生命力”。积极推广四川乡村文化宣传“七个一”系列活动(一系列文学作品、一系列影视作品、一系列动漫作品、一系列游戏产品、一系列精品展览、一系列实景演出、一系列形象宣传片),力争以最优费效比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乡村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172(2019)02-0003-06
DOI: 10.15929/j.cnki.1004-2172.2019.02.001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18-12-15
作者简介: 周思源(1961— ),男,历史学博士,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四川成都 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