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尤为重要。主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这种主动性、积极性来源于学习情景中某些因素、某些特征的吸引,而且这种吸引力越大,学生的兴趣就越浓厚、热情就越高涨、注意力就越集中、意志力就越顽强越持久,从而将学生导向自主、高效的学习探索境地。
长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证明,以讲授法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法单纯靠讲授、靠教材中的文字信息不足以吸引学生,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诸如兴趣、动机、需要、意志、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从而导致思想品德教学长时期处于空洞、死板、被动的局面。由于问题教学法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它的介入和应用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一改旧观,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问题教学法是以教师设计的情景为学习对象,通过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通过激情、启疑、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探索促进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学习是以问题的产生、探究、解决、再产生、再探究的过程来体现教学的进程。因此,我们把问题教学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问题情景的设计阶段
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是指将教材内容转换为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引导学生积极质疑。这是教学活动的起始,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它需要教师大量的、创造性的劳动。问题教学法的本质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些问题从那里来?不是教师直接给学生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情境把一个一个问题引申出来。这就要求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不仅要生动、有趣,而且还要针对教材和新教程标准,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善于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典型的与所学知识联系密切的情境。
例如,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有关环境问题的危害时,选取学生亲身经历沙尘暴的情景,由于这个情景是学生熟知的,甚至有的学生的家庭就深受其害,这样便于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等,经过分析、探究,进一步地体验、理解问题。
问题情景的设置一定要“精”,教师要钻研教材。围绕重点、难点,挖掘教材,把问题设到点子上,设疑要有“度”,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设疑要有“时”,就是要选准提问的时机,要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时要及时提出反问和追问,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引导质疑阶段
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感知,多角度、多方位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挖掘和捕捉蕴涵在情景中需要探究的未知因素和信息,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这是问题教学的前提,学生不能质疑,提不出问题,整个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引导学生探究阶段
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通过联系、类比、转换等思维方法发现、认识问题的新关系。个人自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方式有阅读、观察、思考等,这里的阅读不仅要阅读所要学习的章节,还要阅读与问题有关的已经学过的章节和与问题相关的资料。通过阅读,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机会自学,为教师最直接地指导学生学习提供了条件,也便于学生有时间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再把小组活动容入课堂,通过生动活泼的交流、交锋,拓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面,提高探究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节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城市,一对夫妇只准生一个孩子,而在农村,在第一胎是女孩的情况下,可以批二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思考,最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还存在着城乡差别,城市职工有养老保险,而农村的养老问题还主要靠子女的赡养解决,所以生育政策也存在着城乡差别。这样学生参与“质疑—释疑”的过程,能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功感,能焕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坚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应用深化阶段
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了初步的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的经历,开发并深化有关的知识,在运用中强化自己的体验。比如,上面提到的“环境问题”,可以在应用阶段要求学生运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个突出的环境问题,从功能、美学、保健等方面设计出方案,然后交流、点评;还可以让学生写出合理化建议,提交环保部门。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
五、总结评估阶段
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总结探究学习的过程,对方案、设计、论文等产品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教师应着重在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上提出指导性意见,使学生“质疑—释疑”的过程更舒畅、更合理、更有实效性。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尝试运用教学设计的有关理论,把问题教学法应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开创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境界,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它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第一,运用问题教学法,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由一个问题引向另一个问题可以把枯燥的思想品德课变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课。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高扬,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第二,学生学习的潜能很大,只要具备了适合的条件,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发现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所以,教师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把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因诱发出来。
第三,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的,要由衷地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和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好。
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点拨、指导,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隐退,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年功”。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要不断提高教学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和评估能力。
论文作者:冉文强
论文发表刊物:《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1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教学法论文; 情景论文; 自己的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1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