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创新:基于知识螺旋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螺旋论文,知识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创新是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新信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它既是不同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也贯穿了知识螺旋的所有阶段。所以,认识信息创新的内在本质,对如何通过知识管理促进信息创新将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1 信息创新
一般来讲,信息创新的过程通常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见图1)。
图1 信息创新循环图
产生想法。信息创新过程常常来自于一种创作冲动,这种冲动可能是一刹那的灵感,主要依赖于个人间的交流,如头脑风暴、讨论等。在欠缺正式的知识管理环境的情况下,通常是一种偶然和缓慢的过程。
开发发明。有想法只是开始,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最终转化为一项创新。由于要发展一种想法通常需要一定的资源,所以它们需要得到评估,那些被认为可行的想法会得到一定资源支撑以用于建立信息原型和进行试验。在成功的情况下,就从最初的想法上升为一项发明,但是,还没有在信息的应用中创造价值。
实现创新。新信息要最终实现共享化,要进行信息研究、制定信息策略等工作,此时需要考虑到读者、信息流通等方方面面,以使新信息的共享化能够得到有效的资源支撑。假如这种信息为读者所接受并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将最终成为创新的信息,
激发冲动。在创新过程中,个人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而有创造力的个人能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会有异于常规的灵感冲动,从而会引发一个的新的创新过程。
信息生产,就是指图书馆对现有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和存储的过程。在信息来源方面主要有两类,一是零散在个人及图书馆内外的各种资料和文档等显性知识,在这方面需要首先进行信息调查、确认,然后将其分类、整理并加以存储;而另一类是隐性知识,它们需要经过一定的知识表示和挖掘手段才能显性化,借助专家定位的手段使这种个人化的经验性信息能为更多的人分享。比如,对显性知识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并将其结果存放在计算机、光碟、数据库等存储器中。而对隐性知识如个人经验、专家技能或者是蕴涵在数据库中的知识,则可通过数据挖掘、知识挖掘等技术将之发掘出来,从而提升图书馆整体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信息共享,指通过知识交流而扩展图书馆整体信息储备的过程。一般来讲,图书馆以通过以下几种交流方式来分享信息:首先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方式,这也是最传统的知识交流和学习方式,如研讨会、学习会、图书馆培训等;其次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学习方式,如讨论组、聊天室、电子会议、电子邮件等等;第三是利用知识库进行学习的方式。
信息应用,主要是指利用信息生产过程而得到的显性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方面表现为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工作中形成新的信息产品。随显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常常可以使员工自身知识储备的拓展,并可以由此迅速地拓宽、延伸和重建图书馆的知识系统。
这种产生各类新信息的信息创新,可以说,是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它可以帮助图书馆实现整体知识规模的拓展以及信息质量的提升,更是质的改善过程。
2 知识螺旋循环提升
信息是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以“场”的概念来认识信息的产生,信息是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以及内隐化的过程,产生了知识类型的转变,达到信息的成形(见图2)。
图2 知识螺旋的循环
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到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而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社区,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知识的社会化创造了条件。由于新信息往往起源于个人,因此社会化是信息创造和传播的起点。
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在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清楚表述,并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过程在传统上主要依赖于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的方式来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而目前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专家系统等也为实现隐性的外在化提供了手段。
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一种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的过程。经过社会化和外在化过程,个人头脑中的显性知识还是一些零碎的知识,也没有变成格式化的语言。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组合起来,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这就完成了组合的过程。在组合的过程中,个人信息就上升为了图书馆知识,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图书馆信息价值。知识管理、数据库等是实现显性组合的有效工具。
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隐化意味着显性的图书馆知识转化为图书馆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经过组合过程,新信息得以在图书馆成员间传播,图书馆中的成员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计算机系统为人们体验更多的信息是实现知识内隐化的有效方法,并为实现内隐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个人的隐性信息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隐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图书馆之间信息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隐性知识。信息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当个人的隐性信息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并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知识螺旋。
3 知识螺旋作用
新的想法通常产生于个人的灵感,讨论、模拟、实验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产生各式各样的灵感。在此过程中,知识的共享和交流通常是一种隐性方式,交互的个人间大都具有共同的经验、心智模式以及相似的观点,知识社会化过程在这里起主导作用,一种创新性的想法的诞生通常都来源于知识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在这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和人员网络。
为了最终决定什么想法能够得到继续和发展,图书馆的人员需要能够理解这个想法所蕴涵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必须要将这种隐性的想法明晰化,否则这种想法很难和特定人员网络之外的人进行沟通并被理解,因为他们通常具有不同的心智模式,并使用不同的“语言”。换句话说,这个想法应该能够外在化为一种明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是字面的描述、原型、试验等等。这样,想法就能够一步步得到证实并最终成为一种发明。在这方面,需要有正式的结构、方法和工具来支撑隐性知识的外在化,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建立一种标准的“共同语言”,因为不同人员、部门的“功能语言”阻碍了信息的理解和交流。
成功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商品化,需要一种整体方法将图书馆已有知识和读者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这就是知识的结合化过程。有效的知识结合对于最终开发一个有市场价值的信息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应该保证贯穿整个图书馆的人员能够及时得到必要的知识,因此正式的知识网络和结构化的知识地图就很重要。此外,由于知识还需要跨越图书馆得到整合,因此也应能够实现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Intranet、Internet提供了知识结合化的基础环境,而其他如内容管理系统、协作系统则提供了实现结构化知识和知识协同的有力工具。
冲动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说,对问题的意识或灵感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在产生一个创新的想法之前,知识的内隐化过程就已经发生,它是激发灵感冲动的催化剂。为了有效地实现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和经验的内隐化,相关的知识就应该得到有目的的共享,因为信息和知识过载通常反而会干扰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因此学习过程必须得到正确理解和进行。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知识螺旋的不同阶段在创新的不同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见图3)。如在产生想法时主要是知识社会化在起作用,而在激发冲动时则需要知识内隐化。因此,根据创新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特定的知识管理行为和发展相应的知识管理工具提供支撑,以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创新。
图3 知识螺旋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4 创新与知识螺旋
信息创新实质上就是一种新知识的发展过程。产生一个想法需要知识的交流,而想法最终成为创新的知识则需要充分应用图书馆的知识,它和知识螺旋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信息的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过程,和这种知识螺旋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是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信息生产对应知识外在化,信息分享对应知识社会化,信息应用对应知识结合化,而信息创新对应着知识内隐化?粗看起来,好像是有这样的关系。但实际上,不同的信息创新通常对应着知识螺旋中的多个阶段,具体来说,信息创新和知识螺旋大致存在如下的系(见图4)。
图4 信息创新和知识螺旋之间的关系
产生,通常包含了隐性知识外在化和显性知识结合化这两种模式的知识转化。如流通部门按照一定的背景和条件,对读者类型进行收集和分类,并据此整理成标准服务模式,就是显性知识结合化的过程;流通部门根据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修改读者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并开发出新的服务模式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应用,包含了显性知识结合化以及显性知识内在化这两种模式。如图书馆通过已有的最佳信息整合开发,可以提供给读者一种新的知识产品——信息咨询报告,同时咨询在应用已有最佳实践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隐性知识水平。
共享,包含了隐性知识社会化和显性知识内在化这两种模式。前者是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如研发人员通过数据库的人机交流能够借鉴别人的经验而丰富自己的隐性知识;而后者则通常是参考学习图书馆中的显性知识,并通过自己的总结、体会而实现隐性知识的增长。
创新,包含了知识螺旋的所有四个阶段。正如信息创新通常是知识生产、应用和共享这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信息创新也不是知识螺旋的单个阶段就可以实现的。显性知识内在化为信息创新提供了灵感来源,而这种灵感要真正成为有价值的知识,还需要经过其他几个阶段的磨炼,通过完整的知识螺旋才能真正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知识。
可以说,信息创新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环节,而常常是信息生产、应用以及共享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本质,就是要沿着知识螺旋不断地攀升,在扩张图书馆知识数量的同时,也持续地改善图书馆的信息质量,以其达到信息价值最大化。
收稿日期:200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