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探索与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探索与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探索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群关系论文,构建和谐论文,新形势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1)02-0036-06

中国共产党有许多独特的政治优势,凭借着这些政治优势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夺取一个个胜利,创造一次次辉煌。但令人担忧的是近些年来,党的政治优势在一些地方慢慢弱化,甚至变为劣势。比如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历来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克敌制胜的法宝。但这个政治优势近年来显然大大弱化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大党老党和长期执政的党,要巩固其执政地位,带领人民群众再创辉煌,关键在于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一、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成因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都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唯一目的,因此党群关系的基本面是好的。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党经受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党群关系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化,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群众利益并没有放到重要位置,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也时有发生。因此,党群关系不那么融洽,甚至出现严重对立已是不争的事实。群众中有这样的反映:“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干部的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

这说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优良传统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正在逐渐被遗忘。过去人们把党群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鱼水关系”、“血肉关系”,来表明党群关系的融洽,现在一些地方人们把党群关系则比喻为“水火关系”、“油水关系”,来表明党群关系的受损。近年来在我国群体性事件多发、高发,而许多参与者是非直接利益冲突者。所谓非直接利益冲突,就是指一些参与者本身与事件无关,只是为了表达、宣泄不满情绪而参与的冲突,并使冲突不断扩大和升级的现象。非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反映出一些民众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工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其利益受损而又缺少利益诉求的机制,因此产生结怨和不满,这种结怨和不满潜伏着极大的危机。这也说明不少地方党群矛盾和干群矛盾已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党群关系已今非昔比。党群关系受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直接诱因,也有深层根源。

从直接诱因来看,这与我们工作中存在问题、失误、以及消极腐败现象有关。有人说:官僚主义削弱党群关系,腐败现象败坏党群关系,贫富差别影响党群关系,社会矛盾困扰党群关系。集中揭示了党群关系受损的主要因素。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害苦群众。长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高高在上,不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愿和群众同甘共苦,对群众的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而热衷于做一些“假大空”的表面文章,建一些看得见的所谓“形象工程”,追求个人的虚假政绩。他们在决策上往往是指脑袋作决策,主观臆断;工作方法上简单粗暴,蛮干胡来;生活上摆阔攀比,奢侈浪费。造成的结果是劳民伤财,民怨四起。消极腐败现象危害群众。长期以来,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机体的毒瘤。它败坏党的形象,损害党群关系,成为许多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诱因。为什么老百姓最痛恨腐败,因为腐败后面是个利益问题,搞腐败是与民争利。从政治学的意义来说,政党腐败、政府腐败总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指少数为政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把有限的公共资源占为己有,这就必然严重侵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的不满。贫富差距拉大伤害群众。经济大升,但分红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这是当今中国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知道,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人聚集,很快形成了一个暴富阶层,相应来说,大多数人的财富则增长不快,尤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还停留在发展的边缘,趋于更加贫困化。贫富差距拉大有各种原因,其中当然不排除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劳动者个人能力差异的因素,但更多的恐怕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均等和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均等,是由于缺少一种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机制,是由于分配不公和没有把蛋糕切好。因此,理所当然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少数人富,多数人穷,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的失衡社会,使社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支持和动力,并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危害。社会矛盾和问题困扰群众。中国的现代化是异常艰巨和复杂的,面临的社会矛盾也多。这是因为:从时间跨度来说,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要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二、三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历程,他们在几百年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在几十年可能会集中出现;从性质上说,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必然要打破原有的社会秩序和利益格局,引起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带来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种类多、数量大,但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上。比如,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社会保障滞后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也最为关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势必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

从深层次来看,这与我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变化有关。首先,执政党的地位容易使党群关系颠倒。党执政以前,处在地下、被压迫、被围剿。由于客观环境极其险恶,在客观上形成了一道屏障。用刘少奇的话说,外部环境就在帮助我们管党。所以这个时候党员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党同群众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因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没有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党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壮大了。所以党必须自觉、主动地去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但是党执政后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没有了压迫、没有了围剿,不用整天东躲西藏,联系群众也就显得不那么迫切和重要了;另一方面,战争环境转为和平环境,党和群众的关系在整体上形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群众有求于我们党员干部。这样主从关系很容易被颠倒。所以,有些人就干脆提出:“战争年代靠群众,建设时期靠能人,发展经济靠老板”。可见,在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是很容易被颠倒的。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群关系容易模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目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搞市场经济,就是按价值规律办事,遵循等价交换、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这对于合理配置资源、激活各生产要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都具有重大作用。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所奉行的一些原则,如等价交换原则,如果不恰当地被运用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在价值观上出现偏差。比如,在一些党员干部看来,现在既然是市场经济,通行的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物质利益原则,因此就不要再谈什么觉悟、奉献精神了;现在是搞市场经济,一切按市场经济原则办,再讲什么“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没有意义了。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容易产生困惑,价值判断容易出现偏差,对原本正确的东西也会产生怀疑。再次,现代化管理的应用,党群关系容易动摇。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科技革命的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更是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而由计算机应用带来的现代化办公手段正逐步进入领导机关。同时,在对外开放中,我们不但要引进国外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也要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领导方式。毫无疑问,现代化办公手段的应用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吸取,对于我们领导机关提高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准确、及时、高效来说,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有些人也会因此认为,现在办公手段现代化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已经失效了,甚至主张用西方的一套管理思想来代替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可见,如果过分强调现代管理理念,把它和我们一些好的传统做法对立,就会在党群关系上发生动摇。

二、必须深化对构建和谐党群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在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从认识层面来说,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构建和谐党群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1、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为什么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这里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执政党的地位容易脱离群众。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为,执政党是领导的党、执掌政权的党、“为民做主”的党,一不谨慎,很容易居高临下,官贵民贱,不把群众放在眼里,从而拉大与群众的距离。所以,邓小平说:“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①二是执政党脱离群众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我们知道,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成败在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招致灾难。首先,脱离群众,党就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无法实现正确、科学、有效的领导。我们知道,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思想的领导,就是党通过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依靠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去贯彻执行,来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党的领导最为关键的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有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因此,我们党只有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才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取智慧,形成正确的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可见,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智慧源泉,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使我们的决策正确和科学。脱离人民群众我们的决策必然会失误、出错,党也就无法实现正确、科学、有效的领导。其次,脱离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难以实现。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现代化事业是一项空前伟大的事业,是需要千百万人为之努力才能实现的。人民群众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主体,主要依靠力量。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关键就在于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用美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靠的就是人民的力量。把解放战争变成了人民战争。建国后,我们国家所取得的建设和改革的一切伟大成就,更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奋斗取得的。今天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并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党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我们的事业真正成为群众关心、群众参与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胜利之本,离开了群众我们便一事无成。再次,脱离群众,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被群众所抛弃,执政党就会垮台。自古以来就有“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之说,讲的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最重要的是人心向背的问题。人心向背关乎执政党的命运和前途。如果我们的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群众站在党一边,党就有了力量,就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反之,党放弃根本宗旨,脱离群众,人心向背,党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迟早要垮台。在这里群众基础是执政基础最核心的东西。前苏联的解体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从苏联的解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首先是党官僚化,党脱离群众,党群关系开始解体,才导致苏共解体和苏联解体。可见,党脱离群众,不仅背离党的宗旨,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会危及自身,招致万劫不复的灾难。

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宗旨不能丢。这也是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更应该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我们改革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新的以市场取向为目标的市场经济体制,其目的就是要打破旧体制的束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而我们建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它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因此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然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换句话也就是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目的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为人们谋利益。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不矛盾,而且有内在的统一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次,牢记党的宗旨,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市场经济中一些消极负面的东西,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市场机制的机理来看,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有自身的弱点、盲点。市场本身更多的是关注效率,而很少关注社会公平。因此,它能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公平问题;它能较好地解决做大蛋糕问题,但不能解决分配好蛋糕问题。纯粹的市场经济也不能解决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因此,我们除了有市场手段外,还要有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从市场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来看,我们知道,市场的价值观念趋向多样化,价值标准呈现多层次。一方面,市场经济倡导公平竞争、效率优先、优胜劣汰,催生了许多新的、进步的价值观念,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市场本身的逐利性特点,也容易滋生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对党的肌体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如果不加以抵制,就会使许多党员干部由于个人欲望的膨胀而产生消极腐败现象。而一个社会充斥着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市场经济正常的秩序就不可能建立,市场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因此,只有牢记党的宗旨观念,才能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坚持党性原则和坚持商品交换原则的关系,坚持按劳分配和无私奉献的关系,以及先富和后富的关系,既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行事,又不忘党的崇高理想,从而有效防止和克服各种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现代化管理的应用不能代替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的方法。对此我们也要有清醒认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与过去相比,确实“我们拥有的物力和财力大大提高了,我们手中所掌握的各方面资源大大增加了,我们可以运用的现代科技手段也大大丰富了。但我们必须牢记,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代替人民的力量。”②即使我们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但党仍然离不开人民群众,仍然需要从人民群众中吸取力量和智慧。因此,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不能忘。可见,现代化办公手段的应用,只是为我们贯彻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开辟了更多的渠道,而不是要代替它。那么,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我们自然是要学习和借鉴的。但是,其一,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管理经验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套,因为各国有自己不同的国情。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鉴别,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管理需要创新,但创新并不是扬弃,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因此,不能把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不能把学习先进管理理念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加以对立。其三,与具体的管理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体现,对于具体的工作方法而言,它是较高层次的具有指导性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也是不能替代的。

三、努力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从实践的层面来说,就要努力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首先,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这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前提。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就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这就是说,首先对群众要有正确的态度,在思想上瞧不起群众,感情上有隔阂,就不可能真正践行党的宗旨。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第一,要从世界观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和更替的历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这种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只有从世界观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第二,要从权力本源上厘清主从关系。我们各级党员干部,手中都有不同职位所赋予的一定权力。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干部是受人民的委托来行使权力。因此,从公共权力的属性和本源来看,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是公民权利的让渡。所以,人民群众和干部是权力所有者和权力委托者的关系,是主人和公仆的关系。既然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就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同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我们只有从权力本源上厘清这些关系,才能正确对待群众,真正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以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从而更好地努力践行党的宗旨。第三,要在深入实践、深入基层中培养和建立对群众的感情。我们经常说,对群众要有真感情,才能真心实意、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由于个人经历不同和所处历史环境不同,相比较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的干部对人民群众有较深厚的感情,而和平环境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由于没有切身的感受,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那么深。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比较多的地方去,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交知心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真正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

其次,要创新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方法。这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关键。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既要加强,更要创新。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矛盾大量增加,党群关系趋于复杂化,呈现许多新特点,这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把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新情况新要求新特点不断创新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方法。可以说,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能不能卓有成效,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要提高沟通的艺术。就是要变单向的沟通为双向的沟通,简单生硬的沟通为循循善诱的沟通,居高临下的沟通为平等交流的沟通。使群众愿意和我们的党员干部打交道。要拓宽沟通的渠道。这主要是要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反映民意、了解民情的作用,使党的各项重大决策更好地体现民意;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使民主党派成为党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这些社会团体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更好发挥作用;要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拓展党联系群众的新渠道。要搭建沟通的平台。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显著变化,确实也为我们做群众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源和技术手段。我们要注意运用现代技术,提高群众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比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点,是党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也是党沟通群众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因此,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注意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了解,使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联系更为密切。要改进沟通的方法。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改变经常待在上层机关,靠拍脑袋、拍胸脯来做决定的做法。我们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第一线、实践第一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真正做知心朋友。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凡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坚持决策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再次,要完善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机制。这是践行党的宗旨的保证。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实践证明,党的好传统好作风要靠制度建设来加以保证。新形势下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也要从机制和制度层面加以解决。我们要对当前社会中涉及党群关系的一些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寻求制度解决的办法。比如,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分化的现象。如何处理好利益关系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最大考量,也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对于执政党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善于找准不同群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着重维护和发展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为此,就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正确反映和确实维护不同方面群众的权益。又如,党的决策正确与否,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为决策失误最终吃苦头的是人民群众。所以,如何正确决策也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正确决策,就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一方面,在党内要确实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党委议事和决策制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和决策参与。要通过制度设计和安排,让人民群众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和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定和贯彻。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14页。

②郑青原:“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日。

标签:;  ;  ;  ;  ;  ;  ;  ;  ;  ;  ;  

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探索与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