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中抄袭教学的几点思考_美术论文

中学美术教学中抄袭教学的几点思考_美术论文

对中学美术教学中临摹教学的一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术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2006)02-0094-03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一直以来,美术在社会及学校中所扮演的角色使美术教师常常得过且过,产生了“美术就是绘画临摹课”的片面认识。而今,随着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认识到了美在生活中的作用,美育也成了新宠。在美术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模式,临摹教学又似乎成了过街老鼠,要将之彻底根除。其实,教学中的临摹是非常必要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临摹,获得知识。

美术教学主要有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两种形式。具象美术教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因此范型的掌握也是必要的。这类范型包括对物体的类化理解以及对技术范式的掌握。应该学习和借鉴前人的优秀技法,以寻找适应学生个性的某种模式,控制和把握千变万化的视觉世界,在类化知识的基础上去优化对象,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修正的基础。冈布里奇指出:“没有一种媒介,没有一种可以摹制的预成图式,任何艺术家都不能摹仿现象。”康斯泰勃尔也认为,形成美术表现的个性有两种方式,一是摹仿别人作品,进行选择,一是从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中形成。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临摹这一教学手段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临摹教学的目的

临摹作为美术学习的方法之一,曾经发挥过很大的作用,新式美术教育出现以后,临摹的方法受到“脱离感觉世界”、“束缚人的创造力”等指控而遭贬斥,甚至被打入冷宫。对临摹教学的指控,应该说是从卢梭开始的。他在1763年出版的《爱弥儿》中第一次提出要排斥素描基础的传统方式——临摹,认为爱弥儿只应模仿自然,不应临摹别人的东西。极端地否认临摹教学的确有失公允。现代社会日益重视方法的综合效果,作为美术教育的整体方法之一,临摹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人类文化的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的,任何一种创新和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任何创新不建立在传统这一丰厚坚实的基础上,其成就就不可能具有现代意味。而且,一种创新倘未被纳入一种特定的文化范畴,其价值也是难以被人承认的。

临摹的目的主要在于形成预成图式和一些表现模式。康德认为,我们的感官虽然接受了外物的刺激,但这种外来的感觉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质料,必须借助于某种先验的形式,才能形成有条理的知识。因此,在他看来,知识的吸收其实就是人运用自己先天所固有的一些空间和时间模式来组织外界的信息刺激。格式塔心理学继承了康德的这一观点,而且以其实践证明了人确实存在着一种先天的组织机能,即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知觉组织总是按简化、单纯、对象、平衡、周正的趋向来组织知觉对象,这就是所谓“完形趋向律”。当然,格式塔心理学仍有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具有现实和社会意味的对象上,“完形趋向律”的效用并不高。在这方面,冈布里奇的经验派理论似乎更能派上用场。冈布里奇认为知觉是根据一些来源于后天经验所形成的形式和规范来组织对象的。他将这些规范与形式称为预成图式。

德国学者伽达默尔将成见视为理解的前提,预成图式其实就是成见。我们每个人对不同事物的选择和偏爱,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其实正是受制于我们每个人心中既存的预成图式。没有预成图式,我们眼前感觉到的只能是一些光学性质的事物。没有美术方面的预成图式,我们就不能认识和创造美术形象。因此,美术学习必须从规范学习入手,形成必要的预成图式和表现模式。临摹则是形成预成图式和表现模式的有效方法。

我国传统美术教育十分重视临摹在教学中的作用,其目的就在于训练学生以形成有关中国绘画的预成图式和表现模式,使学生以一个中国画家的眼光看待自然,以中国画的方式表现自然。一个未曾受过这种训练的西方人不可能理解这一点,因而也不可能像中国画家那样去观察和表现自然。

当然,临摹在中国颇受青睐,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中国绘画的程式化极强。历代中国画家经过不断探索自然,研究画理,形成了一套与自然保持一定距离的中国画程式。在西方美术中,方法与程式服从于自然,而在中国画中,自然受制于程式,一切自然形象都要在程式中得到改造。因此,熟悉和掌握中国画的程式,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画学习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中国画的程式,就是掌握了中国画。因此,写生自然在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中并不如在西方绘画教学中那么重要。画家在程式的层面上就可以完成美术作品,中国画的学习也可以在程式和符号的基础上进行。程式为中国画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捷径,而临摹则是获得这一捷径的最好方法。

西画虽然不具备像中国画这样严格的程式,但仍存在一些不同的表现模式。因此,通过临摹的方法获得一些表现模式,进而用这些模式进行写生和创作,同样是十分有效的。

达·芬奇宣称:“能模仿者即能创造。”临摹其实是一种模仿的行为,但模仿可以分成表面的模仿和模式的模仿。模式的模仿是临摹更深层的方式,是探究美术形式,学习美术语言的有效方法。模式包含着色彩模式、构图模式等不同类型。美术史中,很多杰出的画家都进行过模式模仿,譬如法国画家马奈的《草地的午餐》的构图模式就来源于画家拉蒙弟在1520年完成的一幅模仿拉斐尔的蚀刻画《派利斯的评判》,而拉斐尔的作品又从3世纪罗马石棺雕刻的《河神》而来。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也热衷于研究和变造前辈画家的作品,这些前辈画家包括库尔贝、格列柯、德拉克罗瓦、委拉斯贵兹等。毕加索在1957年一共完成了58件作品,其中竟有44幅之多是变造委拉斯贵兹的《宫廷仕女》,据说他15岁见到此画即对之兴趣不衰,持续61年之久。

二、临摹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一般都具有模仿的天性,他们总是模仿大人的动作、方法,并通过模仿获得的动作和方法来表现自然和自己的想法及情感。这为美术的临摹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临摹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遴选适当的范本

选择范本的基本要求是适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而且要考虑范本本身的典型性和质量。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存在很大差别。儿童喜欢明快、简洁、富有幻想、充满情趣的作品。中学生则可能偏爱更复杂、更具现实感的作品。男学生可能喜欢战争、冒险、体育等题材,女学生则可能喜欢画仕女。视觉型的儿童喜欢写实性的作品,触觉型的儿童则喜欢表现性的作品。这些因素在遴选作品时是应加以考虑的。在确定了选择某一类型的范本后,则应考虑尽可能选择该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且最好是名家之作。

(二)进行方法指导

临摹可以分为完整临摹和局部临摹。完整临摹,是将某一作品完整地临摹出来,以酷似对象为标准。局部临摹则根据特殊目的,选择作品的一个部分加以研究,这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获得一些收益。在整个教学中,这两种方法只有结合运用,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大师的传奇经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位大师都有坎坷而特别的生平事故,可以说他们是成功者。同样,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对成功的人充满敬仰,也许他们的童年经历与自己有相似之处,学生会觉得自己将来只要努力也能成为伟大的人,即使不一样,画家的经典故事也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间接兴趣的效果。

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通过分析了解作品的绘画风格。我们每个人的风格也不同,我们写字有自己的特征。有的用笔轻些,有的用笔重些,有的字圆些,有的字倾斜,我们的笔记清楚地告诉自己“这就是我”。依据这点让学生分析作品的“笔迹”。如得拉克洛瓦的线条纠缠而不凌乱,伦勃朗的画笔敏捷而精确,马蒂斯的线条优美而具有装饰性,凡·高作品中漩涡状的线条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渴望,得加的线条灵巧,莫兰迪的线条耐心而细致,珂勒惠支的线条软色调与硬边缘相结合等,都体现了画家独特的风格。教师应加以引导,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总结。

3.指导学生进行临摹。有个朋友曾对我说,他的保龄球水平提高很快,理由是他跟一个保龄球高手学,模仿他的动作与风格。这种把自己投射到他人中的现象叫做移情作用,这也是一个很有用的诀窍。通过临摹大师的作品,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经历,与他的情感相通。(1)让学生遐想自己就是某位大师,感觉大师当时的情感、坐姿,自己就在大师的画室,手里拿着大师的笔,准备做画。(2)根据画面猜测大师会从哪里入手,分析作品的用笔方式,是曲线还是直线,是流畅的还是断断续续的,是快的还是慢的,要尽力临摹像了。开始会觉得很累,但当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时,会很兴奋,就不觉得累了,学到了东西而且会有成就感。(3)控制笔势的统一,引导学生临摹。

4.反馈信息。学生对自己的结果总是无法肯定,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加以评价,有的学生也许选择的范本不适合自己,所以效果不好,教师应及时发现,做出正确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当然,在艺术中,模仿始终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如果临摹只局限于自身的目的,它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就值得怀疑了。

黑格尔说:“只靠学来的熟练决不能产生一种有生命力的作品。”临摹获得的技法终归是一种学来的熟练,要创造有生命的作品,必须将其与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结合起来,并进行变通与创造。对此,教师应对学生加以说明的,从而避免为临摹而临摹的现象。

标签:;  ;  ;  ;  ;  ;  

中学美术教学中抄袭教学的几点思考_美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