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把关 积极扶持促进教材建设健康发展——中小学各科教材审查的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各科论文,健康发展论文,教材论文,教材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6年9月,为了在统一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建立有权威的教材审定制度,促进中小学教材质量的提高,我国第一次成立了审查审定中小学教材的权威机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迄今,委员会已走过了卓有成效的十多个年头,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之时。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纲要》实施意见先后颁发;1995年3月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了法律保证。
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达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加大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课程教材改革,《纲要》中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发展,教改的深入,要求编写出与之相应的高质量的教材;为保证教材质量,则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编审制度,在提高编写队伍总体素质的同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审查队伍。
改革教材编审制度,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不仅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材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我国中小学教材基本上一直是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供应的方针,全国中小学生都使用同样的“统编教材”(或叫“部编教材”)。这种办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必要的,它适应了改造旧教育,建立新中国教育的需要,保证了教材编写正确的政治方向。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国学生共用一种教材的局面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的实际;同时,许多立志教育教学改革的地区、学校、教师、教研人员等,也都希望通过编写有特色的教材来体现他们的教改思想和实践经验,各地已逐步自发编写了不少实验教材,有的已进行了多年实验。但各地编写的教材良莠不齐。为适应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深层发展的需要,保证教材这一特殊精神产品的质量,国家教委建立了以编审分开为标志的审定制度,把中小学教材建设纳入规范化和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的工作实践,充分显示了它在促进教材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1986年9月成立,已两次换届,现在的第三届委员会由审定委员会和21个学科审查委员会组成。十多年来,审定委员会在国家教委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审查工作,在贯彻“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方针的教材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审查了教学大纲。审定委员会刚成立,就审定了全日制中小学18科教学大纲,国家教委1987年2月颁发。1991年10月成立的第二届审定委员会审查了九年义务教育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审查了上海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和浙江中小学各科教学指导纲要。各学科审查委员会在审查各科教学大纲时以教育方针为指导,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以优秀的文化和科学发展新成果教育学生。注意打好基础,培养能力,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教学要求和课业负担适当,并根据我国实际,注意城乡和各类地区的不同特点,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以使教学大纲成为进行教学、命题考试、编写教材和评价教学的依据,为贯彻“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方针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1995年9月的第三届审定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有关的中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议了高中语文等10科教学大纲,为国家教委制定新高中教学大纲提供了依据。
(二)依据教学大纲审查教材。依据1987年2月颁发的各科教学大纲,1989年8月,中小学语文、数学四科审查委员会审查了统编教材之外的20余套实验教材;1990年2月和8月,审查了中学政治教材和数十套体、音、美教材。此外,有关学科还审查了800余幅教学挂图。这一系列审查工作对业已出现的多种单科教材的质量起了把关作用。
从1992年4月以来,各学科审查委员会依据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坚持“严格把关、积极扶持”的原则,审查了52家编写单位送审的全套或单科教科书、挂图、卡片及图册等1300多册(套)。所审的教材中一次基本通过的有786册(套)(审定办核对或委员复核),占60.51%;有410册(套)复审(其中有少数的经过了两次复审),占31.56%;另有95册教材不合标准,需重新送审或继续试验;8册(套)教材则因质量差或不适用而停止试验和使用。
为与义务教育初中教材衔接及开设高中艺术欣赏课的紧迫需要,有关学科审查委员会审查了高中英语、政治教材及高中美术、音乐欣赏教材;有关学科审查委员会还进行了10余套与教材配套的音像教材和计算机教学软件的审查。
(三)为加强教材建设的宏观管理,提高教材审查工作的质量,保证教材审查的严肃、公正、科学、规范,建立了必要的规章制度。经过多年实践,反复讨论和修改,以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为主,拟定了加强和规范教材管理的重要法规性文件——《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的规定》,国家教委于1995年5月颁发。
此外,在审查实践中,逐步完善了教材送审及审查办法,对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也提出了若干补充修改意见。在建立、修订有关规章的同时,审定委员会还加强了制度建设:为规范送审程序,明确送审要求,建立了每年送审教材申报审批制度;在坚持编审分开的前提下,针对存在编审兼职的情况,采取了审查时编者回避制度;此外还建立了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和审查工作保密制度等。
为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各学科对审查工作进行了多种改进和尝试:在组织方式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审查方式上试用主审制;在教材评价上尝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法,不断完善和规范审查工作,努力使教材审查工作程序科学化。
三
在十多年的教材审查工作中,审定委员会对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严格把关,保证了教材编写的正确方向。教材审查评价直接对教材编写起到导向把关作用。在审查中,委员们认真执行有关方针政策,从思想性、科学性和教学适用性等几方面进行把关。委员们对不符合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容,尤其对高三年级教材中为应试而编写的“指导”、“测试”、“练习”等内容,坚决要求删改。委员们还十分重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针对不同情况,在教材内容、练习设计、教材语言等方面,都提出大量的删改意见,与此同时,对学生学习理解所必须的有关背景资料等,则要求适当补充,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减轻负担。委员们对重视给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品位较高的教材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对积极恰当地改革学科知识编排结构,努力反映当代科技文化最新成果的尝试,也给予肯定与支持。
在审查中各学科审查委员会都很重视贯彻执行国家的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对教材中出现的涉及民族团结以及国界、国名等问题的诗词、插图、文句、歌曲等都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多年的审查实际充分证明了国家级教材审查的重要把关作用,避免了不少重大错漏进入课堂及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鼓励竞争,促进教材多样化初步形成。近些年来,出现了多套教材相互竞争的局面,这对促进教材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很有益的。教材的竞争必须是质量的竞争。各学科审查委员会通过对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训练方式及过程的设计等各方面的把关,结合去第一线听课或编审双方参加的研讨会等,提高各编写单位真正把质量放在首位的认识。通过审查,委员们既坚持“统一基本要求”,按审查标准把好关,保证各套教材的质量;又保护和扶持有特色的教材,帮助这些教材不断完善;对少数不合格教材在屡帮无效后坚决不予通过。审查使教材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初步形成了教材多样化。
(三)认真实践,提高教材编审队伍素质。保证教材质量,编写是基础,审查是把关导向。多年来,委员们通过认真的审查工作,帮助教材编写队伍从思想上、业务上提高自身素质。这一方面体现在审查委员会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编写队伍的稳定、健全给予恰当的帮助,促进了编写队伍的组织建设;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审查委员会通过对各家教材的认真审查,热情帮助编写人员明确编写指导思想,提高教材编写水平。
四
多年的审查工作实践,为中小学教材建设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明确神圣使命,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保证审查质量的关键
课程教材是国家教育方针的载体,是培养学生的蓝图,教材审查工作是国家课程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两基”、“两全”工程的组成部分。同时,教材又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其中涉及国土疆界、国际关系、民族关系等许多重大政治问题,都是丝毫不得马虎的。因此,代替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严格把好教材关,是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重要任务和神圣职责。委员们以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责任心,坚持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材审查具体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从学科和学科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出发,保证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及教学适应性的统一,把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素质的要求落在教材编审的实处。
(二)坚持“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方针,是贯彻《纲要》,促进教材建设发展的基本要求
教材审查工作必须充分重视我国的国情。既要高瞻远瞩,有前瞻意识,又要立足现实,尊重客观实际。坚持教材多样化,一是为适应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二是为适应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需要,三是为鼓励改革,使教材的体系、结构、类型、风格等显示个性特色,充分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多种多样教改试验的实绩。在审查中既坚持统一性,严格把关,又重视多样化,积极扶持,鼓励竞争,力求使教材符合我国国情。
(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严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审查队伍,是审查工作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国家级中小学教材的审查工作必须具有权威性,这就要求委员们不仅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而且要在学科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广的学术影响和较丰富的科研或教学经验。各学科审查委员会的组成还必须有合理的结构,既有学科和学科教育研究专家,又有在中小学一线执教的富有经验的教师,还有熟悉业务的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以及有关部委的专家;各学科教材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方面,都尽可能要有相应的专家。审定委员会的成员人数不足200人,涉及20多个学科,且都是兼职,而每年的审查任务重、时间短、要求高,委员们满怀对两亿多中小学生的深厚感情和对基础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教材审查任务,为中小学教材建设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
(四)重视审查制度建设,使审查工作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是提高教材审查质量的必要条件
教材审查必须有一套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的保证。在多年审查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以往的教材审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教材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已有的规章制度还须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还要建立一些适应形势需要的新的规章制度,严格标准、规范程序,使审查工作更具权威性。
贯彻《纲要》和《教育法》,实现基础教育目标,教材审查工作任重道远。为完成这神圣使命,尚需进一步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认真研究、完善教材编、审、用三个环节,形成优化结构。要坚持教材改革的正确方向,开创教材建设的新局面。
标签:纲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