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明亮
(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整脊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我们通过颈椎仰头摇正法、牵引拔伸法、按摩分筋通络法等手法治疗,使肌肉、关节、神经三方面得到综合平衡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仰头摇正法 牵引拔伸法 按摩分筋通络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型的主要症状是头痛、眩晕和视觉障碍,并伴有耳鸣、健忘、失眠、恶心、呕吐等症状,一些患者在颈椎活动时可诱发眩晕,甚至猝倒,但在猝倒后因颈部的位置改变可马上清醒【1】。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以及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工作方式的改变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给病人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我院临床采用仰头摇正法、牵引拔伸法等复位方法与传统按摩方法相结合,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解剖
椎动脉由前斜角肌内缘后方出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向上经颈椎横突间孔后穿寰枕膜入颅,在枕骨基底间合成基底动脉,主要参与脑桥、小脑和后脑的供血。椎动脉在其行走过程中主要分为四段。第一段是由锁骨下动脉经斜角肌前内缘至第6颈椎横突孔,第二段是从第6颈椎横突孔向上沿着椎体旁依次穿过每一椎的横突孔至寰椎横突孔,第三段是出寰椎横突孔向后弯,绕过寰椎上关节突后,在寰椎后弓形成的椎动脉沟中向内穿过寰枕膜进入枕大孔。第四段是穿过硬脊膜绕延髓向前上,与对侧椎动脉在枕骨基部,延髓脑桥交界处合成基底动脉。
2.临床资料
2.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其中女56例,男34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7岁,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2天。
2.2症状体征
患者头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或者有体位性猝倒,猝倒后即清醒,多普勒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X线片显示椎体、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增生、小关节增生并向前突入椎间孔、齿状突明显偏歪等。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或旋颈诱发试验阳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治疗方法
3.1仰头摇正法【2】:患者仰卧、低枕,医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做上仰、侧转,嘱患者放松头部,待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此法主要针对寰枕、寰枢关节错位。
3.2牵引拔伸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立于床前(患者头顶部),用颈椎枕颌牵整带分别固定于患者下颌与后枕部,医者握紧位于两耳端的手柄,沿水平位向上缓缓牵引,当患者颈部肌群充分牵拉并放松时,在持续牵拉的基础上突然向上瞬间发力,多听到颈部有弹响声,然后缓缓放开。
3.3按摩分筋通络法:患者俯卧,医生在患者的颈肩部施以推、揉、拨,理,拿等手法,重点刺激风池,风府,哑门,翳风,肩颈、肩中俞和天宗等穴位以松解粘连、活血通络、温养经脉。
以上治疗1天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3.4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活动自如。
好转: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基本生活无明显障碍,劳累后偶可复发。
有效:症状和阳性体征得到改善,但仍需治疗。
无效:经10次治疗症状仍无改善。
4. 结果
共治疗90例 ,其中治愈83例,占92%,好转3例,占3%,有效2例,占2%,无效2例,占2%,有效率为97%。
5. 讨论
椎动脉型颈动椎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寰枢关节错位、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失稳或移位,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与椎间隙变窄等刺激或者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另外椎动脉受交感神经支配,各种原因刺激其周围交感神经均会导致椎动脉痉挛缺血,从而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排除颈椎结核、肿瘤、严重骨质疏松及美尼尔氏综合征、耳石症、高血压等患者。
颈椎仰头摇正法可纠正寰枕、寰枢关节的错位,而牵引拔伸法可增大椎间隙,解除对神经根和脊髓的压迫,使横突孔间扭曲的椎动脉得以舒张,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并可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囊,纠正小关节错位和椎体失稳等,按摩分筋通络法,可松解颈部软组织痉挛,粘连,调节经络,温经活血。此三种方法相结合,可以从肌肉、关节、神经三方面综合平衡治疗,而且显效快,痛苦小,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秉文 《颈肩痛》[M]. 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
【2】 魏征 《脊椎病因治疗学》[M].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发行.
姬明亮(1980.10),男, 主治医师
通讯地址:郑州市人民路23号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整脊科 450000
论文作者:姬明亮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动脉论文; 关节论文; 颈椎论文; 患者论文; 颈椎病论文; 体征论文; 基底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