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价值论文_唐永斌,张翠莲

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价值论文_唐永斌,张翠莲

唐永斌 张翠莲

(海南省琼海市中医院放射科 海南 琼海 5714000)

【摘要】 目的:探析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孔狭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CT检查结果显示L5~S1或L4~5椎间孔狭窄,其中腰椎滑脱峡部裂假关节者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者4例,外侧椎间盘突出间隙狭窄5例,椎体终板后外缘局限性增生骨化突入椎间孔者9例。同时11例为垂直狭窄型,9例为水平狭窄型,12例为Ⅲ度狭窄,8例为Ⅱ度狭窄。结论:临床上运用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进行诊断,不仅具有操作简单、图像清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CT旁矢状位重建;腰椎间孔狭窄;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120-02

腰椎间盘狭窄症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疾病,在椎管狭窄症中,发病率约为8%~11%,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黄韧带肥厚内陷、腰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狭窄、腰椎滑落以及椎体后外缘增生骨化等软组织因素和骨性因素[1]。临床上在对腰椎间孔狭窄进行诊断时,影像学检查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CT常规横断面无法将椎间孔的整体形态显示出来,尤其是软组织的形态,出现漏诊的几率较高,不利于临床诊断。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孔狭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12例为男性,8例为女性,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为(55.9±6.2)岁,病程2~19年,平均病程为(10.2±4.7)年,其中3例为双侧,5例为右侧,12例为左侧,所有患者的直腿抬高试验均为阳性。

1.2 方法

1.2.1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MRI、CT以及X线检查,腰椎X线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腰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变增生,其中L5峡部裂2例,L5~S1椎间狭窄10例,腰椎疼痛性侧弯3例,L4~5椎间隙狭窄5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MRI、CT常规检查结果显示,4例为极外侧突出,10例为椎间盘后外侧突出,6例为旁中央突出。

1.2.2 CT旁矢状位重建 所有患者在CT检查的基础上,再给予CT旁矢状位重建联合检查,由于正中矢状面和各个腰椎间孔之间的距离存在着差异,并且越靠近尾端,正中线越远,所以在检查的过程中,1次重建无法将所有的椎间孔显示出来。通常情况下,腰椎是出现椎间孔狭窄比较常见的部位,所以检查时,对L5~S1、L4~5进行重点重建。运用西门子多层螺旋CT对L5~S1、L4~5以及L3~4椎间盘进行常规扫描,扫描条件为110~150mAs,120kV,层厚为3mm,矩阵为512×512,对椎间盘层面的4~6层进行连续扫描。然后再对腰椎进行重建,通常情况下,层厚为1.0mm。运用螺旋CT扫描机的处理图像功能矢状位重建扫描区,L3椎体的椎弓根下缘至S1的椎体椎弓根上缘为重建的主要范围,同时把能够将L5~S1、L4~5以及L3~4椎间孔显示出来的矢状面图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CT检查结果显示L5~S1或L4~5椎间孔狭窄,其中腰椎滑脱峡部裂假关节者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者4例,外侧椎间盘突出间隙狭窄5例,椎体终板后外缘局限性增生骨化突入椎间孔者9例。同时11例为垂直狭窄型,9例为水平狭窄型,12例为Ⅲ度狭窄,8例为Ⅱ度狭窄。

3.讨论

腰椎间孔狭窄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低,但是患者发病后,如果治疗不及时,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不仅威胁患者健康,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诱发腰椎间孔狭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间隙明显狭窄,缩小椎间孔上下径,增生黄韧带和小关节退变,突出椎间盘,缩小椎间孔横径;(2)腰椎滑落,形成峡部裂假关节,前移椎体上关节,增大上关节突尖部,对上位神经根产生压迫,同时对下位神经根造成嵌压;(3)背根神经节或者神经根增粗明显[2]。临床上在对椎间孔狭窄进行诊断时,影像学检查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X线侧位虽然可以将椎间孔显示出来,但是下腰椎间孔由于具有三维结构,所以图像重叠显示较差。MRI和CT也能够用于腰椎间孔狭窄诊断,虽然CT可以将骨性病变显示出来,但是在轴位像上,对椎间孔形状的显示质量较差,不利于临床诊断[3]。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临床症状与狭窄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Ⅰ度狭窄在临床上没有任何表现,可能为其它致病因素,比如腰椎中央管狭窄;而Ⅱ度狭窄的临床症状通常与体位有关,患者的腰腿部在负重或者站立时疼痛明显,处于平躺姿势时,疼痛消失或减轻;Ⅲ度狭窄有明显的疼痛症状,即使休息疼痛感也不会减轻,尤其是夜间无法平卧,需要药物辅助止痛[4]。有研究表明,在螺旋CT横断扫描的基础上,再给予旁矢状位重建,其检查结果与磁共振影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具有直观、全面、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的特点,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同时,还可以将压迫神经和椎间孔的狭窄程度充分显示出来,尤其是骨性狭窄,具有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手术减压提供有效的依据[5]。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进行诊断,不仅具有操作简单、图像清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秦德安,张佐伦,李晓芳,陈海松.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9(6)616-618.

[2]潘献伟,黄耀渠,李均洪.多层螺旋CT矢状位多平面重组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J].中国医药导报,2007,17(9):148-149.

[3]胡少平,宋淮,周立强.螺旋CT MPR重建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22(3):85-90.

[4]靳金龙.胸腰椎压缩骨折64层螺旋CT扫描及其重建技术的影像诊断与分析[D].兰州大学,2014:25-46.

[5]许纬洲,曹冠东,王玉记等.腰椎间孔狭窄的影像学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13(1):50-52.

论文作者:唐永斌,张翠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30

标签:;  ;  ;  ;  ;  ;  ;  ;  

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价值论文_唐永斌,张翠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