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如何应对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网络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如何应对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全球具有最大价值、最重要的信息网络,其应用范围包括社会各行业和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我国,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极其迅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1999年1月,全国上网用户人数才有210万人,而仅仅三年后,即2002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已达到3370万人。其中,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数量也最多的群体要数当代的大学生了。据统计,2002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中大、中专占56.9%,大学本科占30.4%。两项相加,再加上没有统计的硕、博士用户,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总用户的89.8%,其中,相当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可以预见,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及个性心理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如何应对网络的挑战,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一些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偏移。由于我国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信息的屏蔽能力较弱,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优势,推行“网络文化霸权主义”,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标准,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加紧渗透,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在世界政治版图上,生产、传播政治信息的主体,只有几个主要国家和几个大的传媒集团。这些跨国传媒集团几乎控制了全世界绝大部分的新闻信息源,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呼声长期受到封锁,无法为世界公众所了解。据对互联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统计,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某些霸权主义国家垄断着网上的信息资源,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思想阵地,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另一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所受教育多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大学阶段受社会上择业偏重于应用类的自然科学的实用主义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作用,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淡漠,人文素质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根基没有打牢。因此他们缺乏自主判断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

(2)网络中的文化垃圾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网络上各种信息泛滥,良莠不齐,淫秽、色情、暴力、迷信等丑恶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在德国以至整个欧洲,已经出现了数百个新纳粹主义的网站,他们纪念第三帝国和大屠杀,教人们如何制造炸药,号召杀害犹太人、吉普赛人、阿拉伯人和黑人,严重毒害了青少年。据统计,网上的无益信息占50%以上,网上的黄页随时可见,有人统计,互联网上共有色情图像45万种,已被查阅数千万次以上。南京师范大学于2001年进行的一次关于“大学生网络利用情况”的调查表明:上网学生的一半左右已经遇到过传播不健康思想的网络,有极少部分同学还经常访问此类网站。由于网络传播是双向传播,网民可以主动地提取(PULL)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会出于好奇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大量信息垃圾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造成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3)互联网容易导致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由于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网络技术使人们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行为主体的这种相对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我国网络犯罪正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仅1998年被破获的电脑黑客攻击就近100起。而目前对网络犯罪存在错误的舆论导向,人们往往认为网络“黑客”是难得的人才,现行法律在对网络犯罪的制裁上也过于宽大。都助长了信息犯罪的加剧和道德的下滑。根据北京五所高校的调查,有12.5%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有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9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态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一些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这种现象不仅意味着某些学生的堕落,而且意味着学术伦理的沦丧。各种信息犯罪给国家安全、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权等带来了巨大威胁,日益成为困扰人们现代生活的又一社会问题。

(4)网络文化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从思维模式上看,书刊造就了人们发达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网络媒介则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弱化了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然而,各种冗科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青少年对知识的正常吸收。信息的直接化和形象化往往会导致青少年渐渐忽视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他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它会使人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上网挤占了青少年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许多计算机操作得非常熟练,但不会写申请和收条,硕士生不会写论文,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忧虑。同时,网络信息的快捷更替、稍纵即逝的特点,助长了现代社会本已流行的浮躁情绪,人们追求享乐,追求感官刺激,短期行为盛行,对待事物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削弱了青少年对深层次理论问题的思考,造就了更多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青年群体。

(二)

面对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力度,探索适应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对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校园网,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目前,国内整个网络系统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少,高校自己建的校园网应该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及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应密切配合,组织专门力量,制作一批思想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多媒体德育软件,直接上网竞争。同时,将其他大众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信息移植到网络上,从而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教育引导作用。其次,针对互联网信息双向选择的特点,要提高学生的点击率,应该增设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多种栏目,丰富其内容。例如,可用“热点论谈”、“交友”、“电子信箱”、“科教馆”、“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形式,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化的同时,使网络也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场所,从而大大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把思想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从“单向”引向“多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

(2)利用网络优势,改进“两课”教学方法。纵观目前各高等院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的、有保障的、主要的途径是“两课”课堂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应该巩固和扩大这个阵地。“两课”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德育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这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的必修课,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培养和造就“四有”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两课”教学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材编写得比较死板、枯燥;教学方法较传统单调,许多时候仍是老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课堂讲授,一“灌”到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应利用网络的优势,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两课”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利用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主动活泼。还可以使先进模范的讲话,有关专家的辅导、电视教育讲座直接进入网络课堂。同时,组织学生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可以面对面,也可以用电子邮箱,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和“参与”的方法,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提高师生的网络素质,增强道德感和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效。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但在网络时代,学生的信息量有时会超过老师,教师的信息优势逐步丧失。因此,高校思政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具备合理的思想政治知识结构,尤其要有优秀的信息素质,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运用能力以及崇高的信息道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然不大可能都成为网络专家,但至少应基本掌握网络知识,熟悉网络工作情况,学会使用网络开展工作,而不是计算机盲、网络白痴。同时,教育学生网络不是“世外桃源”,网络就其自身来说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并无阶级属性,而网络上的信息内容却均是出自有国家、民族、阶级的人之手,它必定打上民族和阶级的烙印。学校应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涵,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增强他们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使其网上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又存在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我们要顺应潮流,解决问题,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所说:“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

标签:;  ;  ;  ;  

如何应对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