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静 刘云生 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 261000
新课程标准倡导要构建高效课堂,培养新型社会人才。化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深化化学改革,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
1.创设精彩的课堂引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新颖、精致的开头,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情境之中,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化学实验入手,自主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窗口,生动形象、奇幻变化的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不但要做好演示实验,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条件,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注重师生、生生互动。通过学生对实验的亲自参与和教师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从联系生活入手,学以致用,诱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把学生熟悉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
另外,通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做到真正的学有所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下面一则新闻:媒体曾报道过面条可燃,有市民误以为是面条中加入了不安全的添加剂所致,但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面粉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淀粉就是可燃物,当它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能够燃烧。而且面粉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爆炸,前几个月某大型面粉厂灌装车间发生面粉爆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在这时,教师可以导入这样一个问题: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生产过程中应采取何种措施(严禁吸烟,杜绝火源;轻拿轻放,减少粉尘扬起)?
因此,通过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措施,不仅能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巧妙利用化学语言,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正如我们所知,化学是通过人类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而产生的,可以说,化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化学与人文知识有着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联系。再加上汉语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其成语或俗语言简意赅,很多的俗语、成语或谚语中包含着很多的化学变化以及化学概念,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俗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化学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如“百炼成钢”说明碳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人要虚心,火要空心”,其中,“火要空心”是指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得剧烈,所以包含着化学变化;又如“曾青得铁则化为铜”,铁与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这样,学生在理解成语或俗语的基础上分析变化过程,既加强了对化学知识的了解,而且对汉语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实施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化学本身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必须以化学实验为核心展开教学。很多的化学概念、定理、结论也都是建立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高中化学课堂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在这里通过以下化学实验教学案例来具体说明。如在学习有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时,课本上提出:“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一般可以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教师可以以这句话为课堂主线展开教学,并且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一般”这个词呢?难道还有例外吗?接着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疑问,对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展开探究:
1、提出猜想与假设。第一种: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单质。第二种:钠与硫酸铜反应没有铜单质生成。教师让学生独立查阅资料(金属钠性质活泼,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也可以与水反应放出氢气。实验室中,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2、展开化学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在进行实验1的过程中,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放在滤纸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进行观察,发现切面具有银白色光泽;在空气中放置片刻,银白色逐渐变成了暗灰色;将其投入烧杯中的蒸馏水里,发现钠块浮在水面,立刻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在水面上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同时有气体产生;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试液立即变为红色。实验2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发现也有气体产生,同时生成了蓝色沉淀,但没有红色物质析出。
3、总结实验结论。在完成以上实验后,教师要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相关的问题,并且总结实验结论,即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不一定能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在完成化学实验后,教师对整个实验教学作出反思与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并且通过实验加强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探究,更好地掌握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仔细阅读课本,从中提炼资料信息,挖掘其中的有用信息为我所用,提升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崔晓静 刘云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4年2月(总第6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2
标签:化学论文; 学生论文; 金属钠论文; 教师论文; 硫酸铜论文; 活动性论文; 化学变化论文; 《教育学》2014年2月(总第6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