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四川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结果。方法:针对就诊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活检病变处做病理检查,对比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5.7%(23/35),确诊病例中合并上皮内瘤变7例,合并肠上皮化生16例。胃镜检查下甲(黏膜以及黏膜壁不光滑)与丙(胃黏膜变薄,以白相、胃黏膜粗糙为主)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乙(白相黏膜为主,黏膜变薄),P<0.05。结论:内镜检查结合临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意义重大可显著提高疾病的。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病理检查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较高,且随着胃部炎症发展,炎症细胞蔓延至胃黏膜腺体,继而出现黏膜变薄,形成异型增生及肠上化生,甚至会发生癌变[1]。因此早期准确诊断,便于临床对应采取治疗措施。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病理诊断以及内镜检查,对比诊断符合率,为之后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就诊收治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年龄为(57.2±6.0)岁,排除存在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获得知情权,自愿参与。
1.2研究方法
1.2.1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患者需禁食6-8h,详细对受检者解释检查目的以及检查过程,并由受检者签署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内镜检查前受检者需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清除胃内泡沫且具有润滑作用,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减轻患者疼痛。
1.2.2病理检查
取活检患者病变处2-5块标本,浸没于10%甲醛溶液中,实施固定,常规做石蜡切片以及HE染色,由医院检查科室专业医师借助显微镜,观察活检样本的病灶分布、样本结构以及细胞学形态,内镜要为病理医师提供所见、取材部位以及受检者病史等资料,病理医师阅片后做病理诊断。
1.2.3内镜检查
采用电子胃镜,挑选三名副主任医师或以上级别医生判定诊断结果,若意见不一致,需由医师共同商讨统一意见。
利用电子内窥镜直视观察患者胃部,内镜观察结果:①胃黏膜变薄;②以白相黏膜为主,血管位置清晰可见,查看胃黏膜颜色红白相间,白相明显多于红相;③黏膜以及黏膜壁不光滑,可见颗粒状或存在结节,显示黏膜壁凹凸不平。
1.3诊断标准
1.3.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主要有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单纯萎缩性增生,前者内镜表现胃黏膜镜下检查显示为结节状或颗粒状;后者内镜下检查显示为黏膜以白色为主,红白相间,且合并血管暴露。
1.3.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显示为片状、条状或点状的红斑,且主要为红白相间,胃黏膜组织粗糙不平,合并黏膜水中,且有斑点或出血点。
1.3观察指标
统计病理检查结果、内镜检查结果,并分析内镜检查的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
1.4统计学分析
该研究中统计研究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
35例慢性胃炎经内镜与病理检查确诊的23例,诊断符合率为65.7%,合并上皮内瘤变7例,合并肠上皮化生16例。
2.2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结果与胃镜检查结果对比
统计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甲的诊断符合率与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x2=0.84,P>0.05,),甲诊断符合率高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x2=3.99,P<0.05),丙诊断符合率高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x2=13.66,P<0.01)。具体见表1: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年龄、饮食、遗传以及HP感染均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诱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发生率逐渐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主要为食欲减退、腹胀以及疲劳消瘦等,病理表现主要为胃黏膜萎缩,黏膜变薄,和不典型增生、炎症反应以及肠上皮化生[2]。若疾病恶化发展,会发展为胃癌,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早期进行有效诊断干预治疗,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当前临床主要依据病理组织活检以及胃镜检查确诊患者疾病,尤其近些年,临床中内镜技术得到发展与广泛应用,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理想的方法。但临床诊治过程中,不能将生化、影像诊断作为该病存在的诊断依据,需要结合病理检查。因取样检查更为真实可靠,能准确分析病灶样本细胞学特征以及显微结构,得出准确全面的判断,临床医生多将病理检查作为疾病诊断金标准。但一些医生在进行病理检查中,也会受主观因素判断以及自身经验不足等影响,而发生误诊漏诊。相较于病理取样检查,内镜检查操作简单,检查全面,可及时发现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异常结构,用于术前诊断和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价值显著。采用病理诊断结合胃镜检查,可显著提高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3]。本次研究表明,35例患者经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5.7%,且明确确诊病例的类型,合并上皮内瘤变7例,合并肠上皮化生16例。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为了提高病理诊断准确率,临床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准则,且要求医生不断提高操作经验,避免主观因素影响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疾病的预后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奚锦要,朱永钦,朱永苹,等.中药复方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2):2978-2980.
[2]刘超,刘敬霞,虎喜成,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0):2033-2036.
[3]仁青东主,斗周才让,多杰措,等.藏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2):2297-2299.
论文作者:李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8
标签:病理论文; 萎缩性胃炎论文; 黏膜论文; 化生论文; 患者论文; 胃镜论文; 胃黏膜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