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慢性肾衰竭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服用中药汤剂,给予中西医结合法进行治疗。6个月为一个疗程,对比一个疗程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肾功能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肾功能疾病,是多种不同类型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阶段,使肾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调节、排泄和分泌功能时,导致人体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机体内积聚大量的氮类代谢物,引发全身多个系统中毒,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中医将慢性肾衰竭归属于水肿、虚劳类肾病范畴,该病的发病时间较长,病情十分复杂。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控制治疗等方式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减少并发症。目前多采用西药进行治疗,为了研究中西医结合方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本院对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各项检查化验结果确诊为慢性肾衰竭。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9.6±7.2)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1±1.9)年。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0.3±6.4)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7±2.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类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常规西医药物对症治疗,并嘱咐患者控制好饮食,多摄入蛋白质含量低、脂肪含量低、含盐量低的优质食物,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氨基酸,纠正患者的贫血等症状,改善水、电解质紊乱的现象,平衡机体酸碱度,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控制,改善心衰症状,预防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服用中药汤剂进行中西医联合治疗。方剂中采用生大黄、白术、藿香、淫羊藿、当归等各10g,搭配赤芍20g、黄芪30g、丹参、茯苓、车前子等各15g,以及制附子、炙甘草、砂仁等各5g,脾肾气虚的患者在方剂中加入鹿角片、桂枝、菟丝子等药物进行调理,阴阳两虚的患者可在方剂中加入沙苑子、菟丝子等进行调理,加入太子参、女贞子等可改善患者脾肾气阴两虚症状,添加草果仁可改善患者体内湿浊现象,添加沙参、天门冬有助于改善患者肝肾阴虚症状。将对症的中药药剂煎水,每日1剂,早晚温服。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量等肾功能指标变化和预后状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肌酐、尿素氮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24h尿量增加,相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肾脏损伤,发展到终末期,会转变为尿毒症,只能依靠肾移植或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对患者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病初期和中早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来延缓和改善病情。有研究发现电解质紊乱、感染、尿路梗阻、高血压、高钙、高凝、心衰、肝功能障碍、肾毒性药物等因素影响到慢性肾衰竭的病情发展程度,所以临床治疗时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控制才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临床上通常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延缓肾功能恶化。中医认为慢性肾炎是属于脏腑虚损、淤血积滞、湿浊瘀阻等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衰竭在中医隶属于“肾劳”、“肾风”、“水肿”等范畴,均由脾肾功能虚损、寒热刺激、浊毒淤血等积累所致。本研究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治疗,辨证施治,平衡人体的脏腑功能,保护患者肾脏实质。采用西药治疗控制患者机体内的毒素水平,调整患者体内高凝高粘状态,改善肾组织高代谢情况,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生。同时配合中药汤剂导滞破瘀、清热解毒,打通脏腑瘀堵并泻除体内浊气。白术可以健脾胃,祛除湿气,还具有利水等功效,当归帮助患者通便排毒,补充气血,利用黄芪为患者提补阳气,益气固表,利用附子大辛大热的特点补火助阳,生大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还能清除患者体内的多于氮质,改善肾组织细胞代谢功能。针对不同症状的患者配备不同的中药,真正从病症本身入手进行攻克,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状态,
经6个月的治疗后,采用中西医联合疗法的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发挥出延缓肾衰竭的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方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雷鸣宇,迪丽努尔.中医各医家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经验概述[J].新疆中医药,2019,37(01):160-162.
[2]詹文彦,张军华,魏福玲,孟桂秀,陈葆康,申丽锋.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候分型患者钙磷代谢和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3):1432-1434.
[3]甘小双,张红梅,王亿平,王东,金华.清肾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04):612-615.
[4]鲁珍珍,陈万佳,刘旺意,向玲,邓跃毅.中医内治法和外治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8,19(03):277-279.
[5]陈志红,卢春键,易无庸.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进展[J].新中医,2018,50(03):26-29.
[6]魏晓娜,王洪月,刘欣,吕金仓,徐伟超,李佃贵.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8,19(01):93-94.
[7]李辉,芮建中.慢性肾衰竭对非肾消除药物体内代谢与转运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21):2179-2181.
论文作者:于福财
论文发表刊物:《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患者论文; 肾衰竭论文; 肾功能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程论文;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