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方言词典”对词语的接受_方言论文

浅谈“汉语方言词典”对词语的接受_方言论文

汉语方言词典收词小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方言论文,词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期相继问世的41卷《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地版)和5册《汉语方言大词典》,(注:李荣等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998。许宝华 、 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堪称 汉语方言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两部汉语方言词典的诞生为汉语方言词典的编纂提供了极 其丰富的经验,值得方言工作者认真学习。方言词典的编纂接触到许多方面的问题。这里仅 就收词问题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一.对方言词的理解。

汉语方言词典收哪些词?什么样的词算是方言词?这首先就要接触到对方言词的理解问题。 和任何一种独立的语言一样,方言是一个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组成的语言整体。 在这个语言整体中,作为构建语言整体的“建筑材料”就是它所有的词汇。就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该承认凡是出现在某个方言中,作为这个方言的词汇进入口语或书面语中的,都可视 为该方言的词汇,即“××方言词汇”。这样的理解是基于语言学中把方言视为一种完整的 、独立的语言交际工具的认识,应该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这样理解方言词汇,总令人感到 跟人们通常对方言词汇的理解有些出入。例如下面这个粤方言的句子:

佢琴晚正话响北京开会返嚟。他昨晚刚从北京开会回来。

组成句子的7个词语中,说“佢”(他)、“琴晚”(昨晚)、“正话”(刚刚)、“响”(从) 、 “返嚟”(回来)都是方言词,我想谁也不会有异议。可是要说“北京”、“开会”也是“ 粤方言词”,恐怕就不会有多少人同意了。不认为出现在粤方言中的“北京”、“开会”是 粤方言词,这种常识性的理解显然是不认同于“出现在方言中的词汇都是该方言词汇”这样 一种理念的结果。通常人们总是把方言中那些与民族共同语及其他方言不同的词语看作是方 言词汇,我们在提及方言词汇特点时,也总是举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词语来谈的。这样一来, 理论上“一个语言(或方言)中出现的全部语词就是该语言(或方言)的词汇”实际上只能对方 言以外的独立语言而言。就方言来说,尽管作为该方言“建筑材料”的都是该方言的词汇, 但 一旦用上“方言词汇”这个术语,说是“××方言词汇”时,这里的“词汇”就不是指该方 言的全部语词,而是专指该方言词库中那些具有地方色彩,与其他语言或方言不同的语词了 。对方言词典中的“词”,看来就同时可以包含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广义的,即属于该方 言的词;一是狭义的,即专指该方言中具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词。编纂方言词典时着眼于 广义的方言词还是着眼于狭义的方言词,收词的范围就大不相同,词典的词条数目也就大不 一样了。一般而言,纯粹“与众不同”的狭义方言词总是要比兼容“特有”与“共有”的广 义方言词少得多。就已出版的方言词典来看,大都是在狭义方言词的范围内收词的。有的以 一地方言为对象,如《广州方言词典》、《昆明方言词典》、《成都方言词典》等等;有的 以一个省、一个地域为对象,如《山东方言词典》、《东北方言词典》等等。这许多方言词 典基本上都只着眼于该方言中特有的方言词语,编纂的宗旨就是为了显示该方言的词汇特色 ,因而多在挖掘特殊方言词上下工夫。尽管如此,可能由于编纂者对狭义方言词的界限把握 不准,理解上稍有出入,因而在以收录方言特有词语为主旨的方言词典中,难免也出现 有一些入条词语并不完全符合编纂宗旨的现象。

李荣教授主编的41卷分地现代汉语方言词典,从内涵上看,收词的范围并不严格限于狭义 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典也都酌收一部分常用的共同性语词,这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该方言 的词汇面貌。这部分具有共同性的语词,只从一般常用的语词中遴选,并没有尽录现代汉语 各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词,因而还不至于影响作为方言词典的本色。有一些方言词典并 不突出方言特有词汇,而是在共同语词典的每个词条上加注该方言与众不同的音读,并添加 共同语以外的方言义项。这类词典严格说来并不属于方言词典的范围,因为那些在方言中特 有而普通话没有的方言词语有可能无缘进入词典。

二.方言词典收词严一点好,还是宽一点好?

基于方言词有“狭义”、“广义”之分,在考虑方言词典收词的原则、标准和范围时,不 能简单化地说“宽一点好”或“严一点好”。只能从方言词典的性质来确定收词的范围。最 好当然是既不滥收又不漏收,但多收了到定稿时经过全盘考虑宜删的还可以删,不至于影响 大局;反之,倘若从严少收的话,到定稿时某方面的词语少得出奇,怀疑漏收而需再作补充 收集,返工起来可就麻烦了。我们认为:方言词典的收词原则上应本着该严便严,可宽则宽 ,宽严得当来处理。若是遇到宽严之间一时举棋不定时,如果仍在调查收集的初期,则宜乎 先从宽收录过来,再经仔细斟酌,适当定夺。例如有的方言词极具方言特色,作为本地方言 词录入方言词典应无疑问,但左顾右盼,却又发现这个方言词在别的方言中也存在,并非本 地独有,这时脑子里自然就会闪过“从宽收录”还是“从严剔除”的问题,这是毫不足怪的 。方言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方言词的区界往往也难做到泾渭分明,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的现 象在方言间是屡见不鲜的。某些方言词在不同方言中交叉出现,作为一个地点(或地区)的方 言词典,不能不慎重对待,轻易舍弃是不妥当的。一部方言词典,倘若所收录的词条绝大部 分都是前面所说的狭义方言词,只有小部分在本方言区以外的某些方言中也同时存在,这应 该是可以“宽容”的。狭义的方言词首先是把与民族共同语通用语词分别开来,至于是否“ 只此一家”,那就不必过于挑剔了。在一些方言中我们会找到某些所谓“特征词”,可以用 来鉴别方言系属的这些“特征词”倒是“只此一家”,但为数总是极少的,甚至只有几个词 ,这在一部方言词典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看来在收词的“宽”、“严”问题上,“法 取乎中”,对于并非“只此一家”的方言词,既不一概拒之门外,也不一概加以吸纳,也许 是比较实际可行的办法。前些年出版的一部《广州方言词典》,(注:饶秉才、欧阳觉亚、周无忌著《广州方言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专录方言独特的词语,颇 受读者的欢迎。该书在《凡例》的“收词范围”中第一条就交代:“本词典正文主要收集广 州话中跟普通话中不同的词语,其中有些词语可能在别的方言里也通行,但在普通话里一般 是没有的……”编著者把收词的范围定位在主要收集本方言和普通话不同的词语上,但又说 明其中有些词语可能在别的方言里也通行。这样考虑收词的范围,我们认为正体现了方言词 典收词宽严得当的原则。同样是收录粤方言特有词汇的另一本新出版的《广州方言词典》, (注:白宛如编著《广州方言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内容十分丰富,收词数目比任何一本粤方言词典都多,但在收录部分汉语通用语词时, 似乎尺度偏宽一点。例如在开头pa音节中,就把“爸爸”一词收入,释义为“父亲”。把“ 父 亲”叫“爸爸”显然是汉语很通用的词,只不过各地方言读音不同罢了。有没有把它收入《 广州方言词典》中来的必要,这就值得商榷了。其实,编者在这一词条的释义中有“也叫阿 爸”的解释,倘若把这个“阿爸”提为词目,释义说明“也有和共同语一样叫爸爸的”,或 许更切合粤方言的实际。归根结底,不管收词宽严如何,总不能脱离“方言词典尽量体现 方言特色”这个大前提。所谓“严”,无非是要设法防止过多未能体现方言特色的词语进入 方言词典;所谓“宽”,无非是要在总体上无损方言词典特色的情况下,适当吸收某些并非 本方言独有的方言词。至于作为通用语词活跃在共同语和各种方言中的,在编纂方言词典时 ,就宜乎从严,少收以至不收了。

三.方言——地方性的活的口语。

方言词典中所收录的词语,主要应来源于方言地区人民群众的口语实践。活在方言地区日 常生活中的方言词汇,是方言词典收录的主要对象。我们把方言的概念定位于“地方性的活 的口语”,这大概是无可置疑的。

可是,活在口语里的方言说过即逝,要冲破时间的限制,把活生生的方言保存下来。我们 今天看到的许多方言专著,包括篇幅很大的方言调查报告,固然都是方言口语如实的文字记 录;一些地方性的非方言专著的文献资料里面往往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地方方言的面貌,特 别是地方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以及地方戏曲、民间说唱等,常常透露出方言的信息,这些相 关的文献,在我们编纂方言词典时,无疑也是收词的一个渠道。但无论如何,文献中收集到 的方言词语,只能作为口语材料的补充,决不能喧宾夺主,以文献收录的词语作为方言词典 主体。对于从文献资料录下的方言词语,我们最好还是经过严格的验证,能够确认为该方言 用词的,才吸收到词典中来。时下许多编纂方言词典的人,常在词典的每个条目下录入书证 ,通过书面文献来印证口语,作为释义的手段之一,“书证”有助于读者对该方言词的理解 ,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形成“每个方言词都必须有书证”的观念,把书证看作 是必不可少的,那样来理解从口语中收集来的方言词,就有点舍本逐末了。对于方言词典来 说,我们要强调的是口语记录的准确性,至于有没有书证,倒是次要的事。一些在方言地区 口语常用的富有特色的方言词,即使从来没有人记录到书面上,在地方文献中遍寻未遇,我 们同样要加以收录,千万不能放过。我们的态度宜乎对口语中出现的方言词语尽可信其真而 对文献中出现的方言词语则多打几个问号,通过小心的验证才好确定它的方言属性。我们方 言工作者常把方言说成“地方口语”,正是认定方言词语来源于地方口语的意思。当然,文 献资料也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如果方言词典中所收词语涉及古代的方言,也就只能依据文献 资料来寻找了。五卷本《汉语方言大词典》是一部兼收古今各种方言的大词典,大量采用文 献中提供的素材,是理所当然的。值得注意的是:时下不少人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来作为收 集词语的渠道,如从《水浒传》中寻找山东方言,这样的工作得小心谨慎,因为单凭作品的 作者籍贯或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地域来断定作品中出现的某些词语具有某某地方色彩,因而是 某地方言词语,是不一定可靠的。

标签:;  

浅谈“汉语方言词典”对词语的接受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