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住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方法,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片药物口服治疗,每天3次,每次50mg,连续治疗8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86.67%,而对照组仅为56.67%,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值得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治疗机制
糖尿病为我国目前高发病,其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则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高达60%以上,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依帕司他作为一种羧酸衍生物,是体内多元醇代谢系统总较为重要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够在高血糖条件下,显著减少细胞内梨醇的合成,进而抑制神经病变的发生。因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般采用依帕司他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次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机制,选取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60例,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60例,作为本次观察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38~76岁,平均年龄为52.34±9.2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在39~78岁,平均年龄为54.49±8.42岁。两组患者入院前均出现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其次,患者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跟腱发射减退或者出现消失的状况。所有患者病史在5个月~1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饮食按照糖尿病饮食标准进行,且采取胰岛素控制血糖,采用常规药物进行血压的控制,同时对患者的血脂进行调节。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片药物口服治疗,每天3次,每次50mg,连续治疗8周。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需要进行血糖、血压、血蛋白等指标的监测,确保患者血糖稳定。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进行判定,分为以下指标,显效:自我感觉症状有了明显的好转或消失,跟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自我感觉症状有所好转,跟腱反射有一定的改善;无效:自我感觉症状没有好转,跟腱反射也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86.67%,而对照组仅为56.67%,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
不良反应情况: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概率高达58.3%~62.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肢端感觉常等症状,病情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肢体循环障碍甚至坏疽。目前临床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元醇代谢旁路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发病机制之一,长期高血糖状态下,细胞内山梨醇会增多、肌醇会减少、糖化蛋白产物也会增多等,这些病状会直接导致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醛糖还原酶是多元醇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介质,激活醛糖还原酶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上将抑制醛糖还原酶作为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方向。
临床研究表明,依帕司他作为一种羧酸衍生类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属于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从而抑制多元醇代谢中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减少果糖和山梨醇在细胞内的堆积,恢复 Na+-K+-ATP酶和肌醇的活性,增加内皮细胞NO的形成,抑制蛋白激酶C信号通路、内皮细胞的黏附、高糖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和内皮黏附因子的表达,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羧甲基赖氨酸产物,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目的。
本文的研究也表明,通过依帕司他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86.67%,而对照组仅为56.67%,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且无毒害性,因此较为安全和有效,值得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杨,刘畅.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01:93-95.
[2]魏东.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6,04:55-56.
[3]张勇.依帕司他对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09:130-131.
[4]刘玉,郑娜.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当代医学,2016,15:153-154.
[5]王红,玛依拉.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09:35-36.
[6]蒋翠萍,陈一,冯强,孙华,顾芹.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6,03:141-144.
论文作者:郑冬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1
标签:周围神经论文; 患者论文; 糖尿病论文; 两组论文; 疗效论文; 治疗糖尿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