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_农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_农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6)03-0001-0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要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理解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准确把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点。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上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人的需求层次不断的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党的十六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做出了一个科学判断: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即包括广大农村居民在内的人民群众总体上解决了温饱、摆脱了贫困。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其他发展意愿随之紧迫起来,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追求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政治权益的不断健全和得到尊重等等。这些发展的意愿如果得不到尊重和足够的重视,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其自我发展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就难以形成充足的合力,发展的速度、水平就会下降甚至是停滞、倒退。因此,为了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发展意愿,在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良性互动。党的十六大以后不断丰富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两个趋向论断的提出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部署,正是我们党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求所做出的战略选择。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首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要求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大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在我国对出口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摩擦日趋加剧的情况下,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农民是我国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潜力所在。但就当前来看,农民收入水平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市场的有效启动难度依然很大。200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虽然达到了3255元,但增幅出现了0.6个点的回落,城乡收入差距由1998年2.51∶1扩大到了2005年的3.22∶1,且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约有40%的实物收入。因此,农民所能形成的有效需求依然相当有限,2004年县和县以下人口(主体是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5.2%,实现的社会零售品销售份额只占全社会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的34%。在这种状态下,完全依靠农村的自身发展和农民的自我积累,难以实现城乡市场的统一和国内需求的有效启动。加大国家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可以形成农村直接投资需求,拉动当地乡镇企业发展,又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持续较强的拉动作用。

其次,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要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由于收入水平过低,农民在维持基本生活和再生产外,没有更多的资本用于自身生产技能的提高和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农民和农村发展难以承接城市生产力的外溢和产业链条的延伸,进而也限制了城市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之有能力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有能力承接城市生产力转移;另一方面,将农村建设纳入现代化进程,让农民公平分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引导农民现代公民性格的成长,有利于密切城乡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的良性互动。

再次,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要求农民的生产方式及其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方式与之相适应。一方面,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从来不是一个人同另一个人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利益集团同另一个利益集团的竞争。当前我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中的“统”的层次基本瓦解,单家单户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他们在同城市强势利益集团的市场竞争和产品交换中始终处于劣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之不断提升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愈来愈统一,市场竞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向以“互利共赢”为特征的“竞合”转变。适应这一变化,农村生产必须立足本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调整结构,对接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延伸,做好产业配套,从而真正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越来越成熟清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自古至今有一个独特的国情,即农村人口始终占多数。因此,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明确指出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并适时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路。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执政治国的新理念,并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之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论断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战略要求。围绕“三农”问题的破解,党的十六大、三中、四中全会更多的是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理念、战略思路等总体性安排,而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提了出来,并成为2006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更多的是在操作层面上做出具体的部署,是对科学发展观尤其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与实施,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中央政府解决“三农”问题完整、清晰、可持续政策思路,是我们党成熟地把握执政规律,顺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求所做出的科学战略选择。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的基本要求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1.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等。

2.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前提是稳定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的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当前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建立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必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必须尊重农民的自主权,通过必备的法定程序,完成土地的流转过程。

3.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主线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要面向城乡统一的市场需求,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是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主要是适应现代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现实需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既要立足于“农”字做文章,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流通,又要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地承接城市产业链的延伸,为城市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大力发展联系城乡的农村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

4.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保障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是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二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组织,探索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三是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四是要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五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二)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

1.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民主素质包括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民主习惯,要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普法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素质,增强其自主能力和参与能力。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一要进一步完善村民选举制度;二要健全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障农民充分行使民主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三要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要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3.加强农村法制建设。通过完善法制教育培训手段,制定乡规民约,引导农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增强法制观念,遵纪守法、依法经营、守法致富。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正确处理农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安定团结,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保障。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

1.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积极丰富和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使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四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五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

2.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二是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三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文化产品。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

3.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一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动艺术团体、电影公司、电影院、新华书店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二是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三是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四是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4.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一是继续开展“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活动。

(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

1.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要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调整和优化教育投入结构,确保新增教育投入重点用于农村教育;加大资助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学生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解决农村教师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

2.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重点是加强农村医疗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配备比例和医疗水平,形成布局比较合理的县乡医疗网络和药品供应网络。加强农村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全面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重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普及法定传染病防治知识。

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二是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也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三是要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四是应按照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4.搞好农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结合推进城镇化,认真搞好村镇建设规划,促进农村居民的居住相对集中,实行集约用地。加强水利、道路、通讯、电力、自来水、排水、绿化等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和田间道路建设,逐步创造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的农村居住环境。

三、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要点

(一)加强宣传教育,凝聚新农村建设的共识

在加强党内教育和社会宣传发动中,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以下几点共识:第一,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有长期的规划、有序地推进,千万不能将其口号化、运动化;第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不能将其狭隘化、静态化。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它的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领域,各领域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各领域建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会呈现不同的规律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系统地把握其丰富内涵和逻辑要求,充分地尊重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判断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上的规律要求和发展走势,扎实推进;第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国家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事关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的责任简单的理解为农村的事情与城市无关、政府的事情与社会无关、涉农主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城乡统筹、政府主导、农村内发和全社会积极参与,才能有效扎实地推进。

(二)调研规划先行,明确新农村建设的阶段和重点

首先,应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各政策研究机构、各业务主管部门应深入乡村基层,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农民群众的发展意愿,分地区、分类型、分领域地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其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把新农村建设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考虑和一体化安排,根据不同地区和乡村的发展实际,科学地制定农村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多领域规划相协调、县乡统一规划和村庄自身规划相协调。再次,搞好分阶段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更具有操作性的战略安排,必须真抓实干、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从总体上看,新农村建设必须经过三个基本阶段:一是启动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发动和各级财政的支撑引导,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充实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应该是依靠上下互动和城乡统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化,大力推进和完善农村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农村自我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城乡一体化。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育新农村建设的成熟主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使其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主要是加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引导性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使之逐步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获取平等的发展机会、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能力;有自主选择职业、自主支配劳动成果、自主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参与农村民主管理的权利和能力;使之成为成熟的、平等的、具有创造性的新农村建设主体。另外,新型农民必定是有组织的农民。要大力发展包括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社会组织在内的农村组织,加快制度创新,进一步明确农村民间组织的合法地位,引导和规范他们的基本运作,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坚持因地制宜,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多种模式

我国农村土地广阔、人口众多,资源、区位条件地区差别巨大,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不同类型地区的群众发展意愿就不一样,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就必然不同。从不同的地区看:生产落后地区的农民群众的最现实的需求还是改善生产条件、加快生产发展、提高收入水平,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求。这些地区新农村建设应该以改造、建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为基本内容,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扶贫新村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村创建的活动为内容而展开;而发达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城郊农村的农民群众,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其发展意愿与城镇居民逐步趋同。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呈现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村落社区化、农民生活方式市民化、基层治理结构民主化的大趋势。从乡村发展路径来看,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工业带动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村办工业兴旺,依靠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及村庄的改造;二是农业产业化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立足本村农业,发展特色优势的农副业,带动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发展;三是第三产业主导型,其主要特点是依靠村庄的自然人文环境,大力发展旅游、餐饮、商场、娱乐等第三产业,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和村庄建设;四是生态农业推动型,其特点是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建立起适合的生态农业,在创立主导产业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五是体制创新型,其特点是通过创新农村经营机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各地应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千万不能搞一刀切。

(五)不断完善机制,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下大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加强资金协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改进包括劳动和就业管理、户籍管理、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第三,加快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一领导,明确工作重点和职责分工,整合各职能部门的相关业务职能,搞好配合协作。第四,加快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展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标签:;  ;  ;  ;  ;  ;  ;  ;  ;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